《醫學心悟》~ 卷二 (1)
卷二 (1)
1. 卷二
2. 傷寒類傷寒辨
傷寒者,冬令感寒之正病也。類傷寒者,與傷寒相似而實不同也。世人一見發熱,輒曰傷寒,率爾發表,表之不去,則以和解、清涼諸法繼之,其間有對證而即愈者,有不對證而不愈者,有幸愈而垂危復生者,皆由施治之初,辨證未明也。夫有一病,即有一證,初時錯治,則輕者轉重,重者轉危,即幸安全,性命已如懸縷,大可懼耳。予因著六氣相雜須辨論,提醒斯世。
茲更反復叮嚀,條列於下,俾入門診視,先取而明辨之。初劑不瘥,勝於救逆良多矣。學者其致思焉。
一、霜降以後,天令嚴寒,感之而即病者,正傷寒也。其症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身體痛。但脈浮緊、無汗為傷寒;脈浮緩、有汗為傷風。寒用麻黃湯,風用桂枝湯。予以加味香蘇散代之,隨手而愈。
一、冬時感寒不即發,伏藏於肌膚,至春因溫氣感觸而發者,曰溫病。春猶不發,至夏因熱氣感觸而後發者,曰熱病。其症頭痛發熱,與正傷寒同,但不惡寒而口渴,與正傷寒異爾,柴葛解肌湯主之。
一、四時之中,有不頭痛發熱,卒然惡寒厥冷,口鼻氣冷,嘔吐痛瀉,面青脈遲者,中寒也,姜附湯主之。
一、冬時當寒不寒,乃更溫暖,因而衣被單薄,以致感寒而病者,冬溫也。冬溫之症,表寒內熱,香蘇散加清藥主之。
一、夏秋之間,天時暴寒,人感之而即病者,時行寒疫也,亦有時非寒疫,而其人乘風取冷,遂至頭痛發熱者,名曰感冒。其見症與正傷寒略同,但較輕爾,香蘇散主之。
一、夏月有病頭痛身熱,自汗煩渴者,傷暑也,加減香薷飲主之。暑證與熱病相似,但熱病初起無汗,暑病初起自汗,熱病脈盛,暑病脈虛,此為異爾。然有傷暑、中暑、閉暑之別,治法詳本門。
一、夏月有病頭痛發熱,身重腹滿,譫語自汗,兩脛逆冷者,濕溫也。其人常傷於濕,因而中暑,暑濕相搏,名曰濕溫,切忌發汗。汗之名重暍,為難治,蒼朮白虎湯主之。按:傷寒發厥,脛冷臂亦冷;濕溫發厥,脛冷臂不冷,以此為別。
一、頭痛身熱與傷寒同,而其人身重,默默但欲眠,鼻息鼾,語言難出,四肢不收者,風溫也,不可發汗,加減葳蕤湯主之。
一、發熱惡寒似傷寒,而脈細身重,不能自轉側,或頭汗出者,風濕也。不嘔不渴,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一、病人嘔吐而利,或頭痛腹痛,惡寒發熱者,霍亂也,藿香正氣散主之。
一、病人身熱面赤,目脈赤,項強,獨頭搖,卒然口噤,背反僵者,痙也。無汗為剛痙;有汗為柔痙,加減續命湯主之。痙病有外感、內傷之異;有三陽、三陰之別,詳見本門。
一、發熱似傷寒,但身不痛,右手氣口脈緊,中脘痞悶,噯腐吞酸者,此傷食也,保和湯主之。
白話文:
所謂的傷寒,是指冬天感受寒邪所引起的正病。而類傷寒,則是與傷寒症狀相似,但實際上不同的疾病。世人只要一看到發熱,就說這是傷寒,隨便就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發汗沒有效果,就改用和解、清熱等方法。其中有對症而癒的,也有不對症而沒有痊癒的,甚至有幸好轉卻又再次危急的,這些都是因為在治療初期,沒有辨明病證的緣故。
要知道,一種病就有一種病證。一開始就用錯方法治療,輕微的病就會轉為嚴重,嚴重的病就會轉為危險。即使僥倖保住了性命,也已經像懸掛在細線上的生命一樣,非常可怕。因此,我特別撰寫了「六氣相雜須辨論」來提醒世人。
現在更要反覆叮嚀,將相關症狀條列如下,希望能讓初入門的醫師在看診時,先仔細辨明病證。一開始就用對藥,比事後救治效果更好。希望學醫的人能夠仔細思考。
一、霜降以後,天氣寒冷,感受寒邪而馬上發病的,這是正傷寒。症狀是發熱、怕冷、頭頸疼痛、腰背僵硬、全身痠痛。但脈象是浮緊而且沒有汗,這是傷寒;脈象是浮緩且有汗,這是傷風。治療傷寒要用麻黃湯,傷風要用桂枝湯。我會用加味香蘇散來代替,往往能立即痊癒。
二、冬天感受寒邪,但沒有馬上發病,而是潛伏在皮膚肌肉中,到了春天因為氣溫回暖而引發的,稱為溫病。如果春天也沒有發病,到了夏天因為天氣炎熱而引發的,稱為熱病。症狀是頭痛發熱,和正傷寒相同,但不會怕冷反而會口渴,這與正傷寒不同。治療用柴葛解肌湯。
三、一年四季中,有的人不會頭痛發熱,卻突然怕冷、四肢冰冷、口鼻出冷氣、嘔吐腹瀉、臉色發青、脈搏遲緩,這是中寒,治療用姜附湯。
四、冬天天氣應該寒冷卻反而溫暖,因此穿得單薄,導致感受寒邪而生病的,稱為冬溫。冬溫的症狀是表面寒冷而體內有熱,治療用香蘇散加上清熱的藥。
五、夏秋之際,天氣突然變冷,人感受寒邪而馬上發病的,這是時行寒疫。有時候並非寒疫,而是因為吹風受涼而導致頭痛發熱的,稱為感冒。症狀與正傷寒略為相似,但比較輕微,治療用香蘇散。
六、夏天生病,出現頭痛、身體發熱、自汗、煩躁口渴的,這是傷暑,治療用加減香薷飲。暑證與熱病相似,但熱病初期沒有汗,暑病初期會自汗。熱病脈象強盛,暑病脈象虛弱,這是兩者的不同之處。而且,傷暑、中暑、閉暑還有區別,治療方法詳見相關內容。
七、夏天生病,出現頭痛發熱、身體沉重、腹脹滿、說胡話、自汗、小腿冰冷的,這是濕溫。這種人常常受濕邪所傷,又因中暑,暑濕相互搏擊,就稱為濕溫,絕對不能發汗。發汗會變成重暍,很難治療,治療用蒼朮白虎湯。另外,傷寒發厥,小腿冷手臂也冷;濕溫發厥,小腿冷手臂卻不冷,可以此區分。
八、頭痛發熱的症狀與傷寒相同,但身體沉重,只想默默睡覺,打鼾,說話困難,四肢無力的,這是風溫,不能發汗,治療用加減葳蕤湯。
九、發熱怕冷,症狀與傷寒相似,但脈象細弱,身體沉重,不能自己翻身,或頭部出汗的,這是風濕。沒有嘔吐也不口渴,治療用桂枝加附子湯。
十、病人嘔吐又腹瀉,或頭痛腹痛,怕冷發熱的,這是霍亂,治療用藿香正氣散。
十一、病人身體發熱、臉色發紅、眼睛充血、脖子僵硬、頭部不由自主地搖動、突然口噤、背部僵硬的,這是痙病。沒有汗的是剛痙,有汗的是柔痙,治療用加減續命湯。痙病有外感和內傷的區別,也有三陽和三陰的區別,詳見相關內容。
十二、發熱的症狀與傷寒相似,但身體不痛,右手氣口脈象緊,中脘(胃部)覺得堵悶,打嗝,反酸的,這是傷食,治療用保和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