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醫有徹始徹終之理

或問曰:醫道至繁,何以得其要領,而執簡以馭繁也?余曰:病不在人身之外,而在人身之中。子試靜坐內觀,從頭面推想,自胸至足,從足跟推想,自背至頭;從皮肉推想,內至筋骨臟腑,則全書之目錄,在其中矣。凡病之來,不過內傷、外感,與不內外傷,三者而己。內傷者,氣病、血病、傷食,以及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也。

外感者,風、寒、暑、濕、燥、火是也。不內外傷者,跌打損傷、五絕之類是也。病有三因,不外此矣。至於變症百端,不過寒、熱、虛、實、表、里、陰、陽八字盡之,則變而不變矣。論治法,不過七方與十劑。七方者,大、小、緩、急、奇、偶、復,十劑者,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也。精乎此,則投治得宜矣。

又外感之邪,自外而入,宜瀉不宜補。內傷之邪,自內而出,宜補不宜瀉。然而瀉之中有補,補之中有瀉,此皆治法之權衡也。又有似症,如火似水,水似火,金似木,木似金,虛似實,實似虛,不可以不辨。明乎此,則病無遁情矣。學者讀書之餘,閉目凝神,時刻將此數語,細加領會,自應一旦豁然,融會貫通,徹始徹終,了無疑義,以之司命奚愧焉。

白話文:

有人問道:「醫學理論極為繁複,該如何掌握其核心,並能以簡單的方法駕馭這些繁複的知識?」我回答:「疾病並非存在於人體之外,而是發生在人體之內。你不妨靜坐內省,從頭部開始想像,一直想到腳部,再從腳跟開始,反向想到頭部;從皮膚肌肉開始,再深入到筋骨臟腑,這樣一來,整本書的大綱就浮現在腦海中了。

疾病的來源,不外乎內傷、外感,以及非內非外傷,這三種情況而已。內傷包括氣病、血病、飲食過量,以及喜悅、憤怒、憂慮、思考、悲哀、恐懼、驚嚇等情緒因素。

外感則包括風、寒、暑、濕、燥、火等環境因素。非內非外傷是指跌打損傷、五絕等特殊狀況。疾病的三大原因,不出此三者。至於各種複雜的症狀,不過是寒、熱、虛、實、表、裡、陰、陽八個字所涵蓋,即使病症變化萬千,也脫離不了這些基本原則。治療方法,不外乎七方和十劑。七方包括大、小、緩、急、奇、偶、復,十劑則是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精通這些,就能對症下藥,恰當治療。

對於外感疾病,因為是由外界入侵,所以適合瀉法,不適合補法。內傷疾病,因為由內而發,所以適合補法,不適合瀉法。然而,在瀉法中包含補法,補法中也包含瀉法,這是治療方法的平衡之道。此外,還有一些相似的症狀,例如火像水、水像火、金像木、木像金、虛像實、實像虛,這些都需要辨別清楚。瞭解這些,就能洞察病情,無所遁形。

學者在閱讀書籍之餘,應閉目養神,時常將這些話語細細體會,自然會有一天豁然開朗,融會貫通,對醫學的始末了如指掌,不再有疑惑,用這樣的醫術來拯救生命,有何愧疚呢?」

2. 內傷外感致病十九字

人身之病,不離乎內傷、外感,而內傷、外感中,只一十九字盡之矣。如風、寒、暑、濕、燥、火,外感也。喜、怒、憂、思、悲、恐、驚,與夫陽虛、陰虛、傷食,內傷也。總計之,共一十九字,而千變萬化之病,於以出焉。然病即變化,而總不離乎一十九字,一十九字總之,一內傷、外感而已。

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此道中必須提綱挈領,然後拯救有方也。

白話文:

人的疾病,歸根結柢,不外乎內傷和外感兩大類,而內傷與外感,其實只涵蓋了十九個字。比如說,風、寒、暑、濕、燥、火,這些是外界環境對身體的影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外感。而喜、怒、憂、思、悲、恐、驚,以及陽氣不足、陰氣不足、飲食過度等,則是來自自身的情緒和生活習慣,我們稱之為內傷。統計一下,這些字加起來一共十九個,然而,無論疾病如何千變萬化,都離不開這十九個字的範疇。疾病雖然變化多端,但究其根源,還是離不開這十九個字,而這十九個字,又可以歸納為內傷和外感兩大類。

所謂的掌握關鍵,就是能夠一語道破,如果無法抓住核心,就會像流水一樣無止境地擴散。在醫學領域,我們必須能夠抓準重點,這樣纔能有效地進行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