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論和法

傷寒在表者,可汗;在裡者,可下;其在半表半裡者,惟有和之一法焉。仲景用小柴胡湯加減是已。然有當和不和誤人者,有不當和而和以誤人者。有當和而和,而不知寒熱之多寡,稟質之虛實,臟腑之燥濕,邪氣之兼併以誤人者,是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傷寒在體表時,可發汗;在體內時,可下瀉;如果在體表和體內都有,則只能用調和的方法。張仲景所用的「小柴胡湯」加減就是這種方法。

然而,有些應該調和而不調和的,會誤導病人;有些不應該調和,卻調和,也會誤導病人。有些應該調和,但不知道寒熱的輕重,體質的虛實,臟腑的燥濕,以及邪氣的兼併,也會誤導病人。因此,這是不可不辨別的。

夫病當耳聾脅痛,寒熱往來之際,應用柴胡湯和解之,而或以麻黃桂枝發表,誤矣。或以大黃芒硝攻裡,則尤誤矣。又或因其胸滿脅痛而吐之,則亦誤矣。蓋病在少陽,有三禁焉,汗、吐、下是也。且非惟汗、吐、下有所當禁,即舍此三法而妄用他藥,均為無益而反有害。

白話文:

當病患出現耳鳴、脅痛、寒熱交替的症狀時,應該使用柴胡湯來調理,而不是用麻黃、桂枝來發汗。如果使用大黃、芒硝來攻下泄瀉,那就更錯了。此外,如果因為胸悶、脅痛而催吐,也是不正確的做法。原因是這種病症屬於少陽,有三大禁忌:發汗、催吐、泄瀉。不僅是發汗、催吐、泄瀉被禁止,就算不使用這三種方法,隨意使用其他藥物也是無益甚至有害的。

古人有言,少陽膽為清淨之府,無出入之路,只有和解一法,柴胡一方,最為切當。何其所見明確,而立法精微,亦至此乎?此所謂當和而和者也。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少陽(膽)是一個清淨的地方,沒有進出通道,只有調和的方法。而柴胡湯這個方劑,是最適合的方法。古代名醫的見解如此精確,而開立方劑的原則如此細緻,難道沒有世至此嗎?這正是指當用調和方法時就用調和方法。

然亦有不當和而和者,如病邪在表,未入少陽,誤用柴胡,謂之引賊入門。輕則為瘧,重則傳入心胞,漸變神昏不語之候。亦有邪已入里,燥渴譫語諸症叢集,而醫者僅以柴胡湯治之,則病不解。至於內傷勞倦,內傷飲食,氣虛血虛,癰腫瘀血諸證,皆令寒熱往來,似瘧非瘧,均非柴胡湯所能去者,若不辨明證候,切實用藥,而藉此平穩之法,巧為藏拙,誤人非淺。所謂不當和而和者此也。

白話文:

不過也有不適合用合劑而用合劑的情況,比如疾病在表,還沒進入少陽階段,錯誤地使用了柴胡湯,這叫做引賊入室。輕則會發瘧疾,重則會傳入心包,逐漸出現神志昏迷、言語不清的症狀。還有邪氣已經進入裡層,出現燥渴、胡言亂語等症狀,而醫生只用柴胡湯治療,那麼病是好不了的。對於內傷勞累、飲食不當、氣血虛弱、癰腫瘀血等疾病,都會導致寒熱往來,類似瘧疾但又不同於瘧疾,這些都不是柴胡湯所能治療的。如果不辨明證狀,正確用藥,而借用這種平穩的方法來巧妙地掩蓋自己的無能,誤人誤己甚大。這就是所謂的不應該用合劑而用合劑的情況。

然亦有當和而和,而不知寒熱之多寡者何也?夫傷寒之邪,在表為寒,在裡為熱,在半表半裡,則為寒熱交界之所。然有偏於表者則寒多,偏於里者則熱多,而用藥須與之相稱,庶陰陽和平而邪氣頓解。否則寒多而益其寒,熱多而助其熱,藥既不平,病益增劇。此非不和也,和之而不得寒熱多寡之宜者也。

白話文:

但是還有人在應該調和的時候調和,卻不知道寒熱的多少呢?傷寒的病邪,在體表就是寒,在體內就是熱,在表裡之間,就是寒熱交界的部位。但是有偏重於體表的,寒氣就多;偏重於體內的,熱氣就多;而用藥必須與之相適應,這樣陰陽才能平衡,邪氣才能馬上解除。否則如果寒氣多卻增加其寒氣,熱氣多卻助長其熱氣,藥既然不適宜,病情就會更加嚴重。這不是不調和,而是調和的時候沒有考慮寒熱的多少。

然又有當和而和,而不知稟質之虛實者何也?夫客邪在表,譬如賊甫入門,豈敢遽登吾堂而入吾室,必窺其堂奧空虛,乃乘隙而進。是以小柴胡用人參者,所以補正氣,使正氣旺則邪無所容,自然得汗而解。蓋由是門入,復由是門出也。亦有表邪失汗,腠理致密,賊無出路,由此而傳入少陽,熱氣漸盛,此不關本氣之虛,故有不用人參而和解自愈者,是知病有虛實,法在變通,不可誤也。

白話文:

但是,還有一種情況,表面上需要和解,但實際上卻不知道身體虛實如何,這是怎麼回事呢?

如果病邪在體表,就像盜賊剛進門,怎麼敢直接進到堂屋和臥室呢?一定會先看看堂屋和臥室是否空虛,然後伺機而動。所以,小柴胡湯中加入人參,是為了補益正氣,使正氣旺盛,邪氣無處容身,自然會出汗而解。這是因為邪氣從門而入,也從門而出。

但也有一些情況是,表邪沒有出汗,皮膚毛孔緊閉,邪氣沒有出路,便由此傳入少陽,熱氣逐漸加重。這與本氣的虛實無關,所以有不用人參而和解就能自愈的,這是因為知道了病情的虛實,採取了靈活變通的方法,不能弄錯。

然又有當和而和,而不知臟腑之燥濕者何也?如病在少陽,而口不渴,大便如常,是津液未傷,清潤之藥不宜太過,而半夏生薑皆可用也。若口大渴,大便漸結,是邪氣將入於陰,津液漸少,則辛燥之藥可除,而花粉、栝蔞有必用矣。所謂臟腑有燥濕之不同者此也。

白話文:

然而,還有的人就算口渴,但並不覺得身體內臟有乾燥或潮濕的感覺,這是為什麼呢?

比如說,患者的病在少陽經,但是口不渴,大便也沒什麼問題,這表示津液還沒受到損傷,可以適當使用清涼滋潤的藥物,半夏和生薑都可以使用。

但如果患者口很渴,大便漸漸變硬,表示邪氣已經開始深入體內,津液正在減少,這時候應該避免使用辛燥的藥物,改用花粉和栝蔞之類的藥材。

這就是所謂臟腑有乾燥或潮濕的不同之處。

然又有當和而和,而不知邪之兼併者何也?假如邪在少陽,而太陽陽明證未罷,是少陽兼表邪也,小柴胡中須加表藥,仲景有柴胡加桂枝之例矣。又如邪在少陽,而兼裡熱,則便閉、譫語、燥渴之症生,小柴胡中須兼里藥,仲景有柴胡加芒硝之例矣。又三陽合病,合目則汗,面垢、譫語,遺尿者,用白虎湯和解之。

白話文:

即使病情符合「和解」的條件,為什麼還有人不懂得同時兼顧表裡證呢?假設邪氣在少陽膽經,而太陽經和陽明經的症狀尚未消失,這表示少陽經的邪氣兼併了表證,這時小柴胡湯中就必須加入表證的藥物。仲景就曾有過柴胡加桂枝湯的先例。又如邪氣在少陽膽經,同時兼有內熱,就會出現便祕、神志不清、口渴的症狀,小柴胡湯中就必須同時加入裡證的藥物。仲景就曾有過柴胡加芒硝湯的先例。再如三陽經同時發病,閤眼則出汗,臉色晦暗、神志不清、遺尿,可以使用白虎湯和解治療。

蓋三陽同病必連胃腑,故以辛涼之藥,內清本腑、外徹肌膚,令三經之邪一同解散,是又專以清劑為和矣。所謂邪有兼併者此也。

白話文:

所有陽經的疾病都一定與胃部相關,因此使用辛涼的藥物,可以內部清熱解毒,外部疏通肌膚,讓三條陽經的病邪同時散開,這是專門用清熱解毒的藥物來調和身體。這就是所謂的「邪有兼併」。

由是推之,有清而和者,有溫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補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潤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義則一,而和之法變化無窮焉。知斯意者,則溫熱之治,瘟疫之方,時行痎瘧,皆從此推廣之,不難應手而愈矣。世人漫曰和解,而不能盡其和之法,將有增氣助邪,而益其爭,堅其病者,和云乎哉!

白話文:

因此推論,有清涼而調和的(藥物),有溫暖而調和的,有消散而調和的,有補益而調和的,有燥熱而調和的,有滋潤而調和的,有兼顧表症而調和的,有兼顧攻邪而調和的。調和的道理是一樣的,但是調和的方法卻變化無窮。掌握了這個道理,那麼溫熱病的治療,瘟疫的方劑,流行的瘧疾,都可以從這裡推廣,不難手到病除。世人隨便說調和,而不能完全掌握調和的方法,那會增強氣血助長邪氣,加劇病情的爭鬥,使病情加重,這還能說是調和嗎?

2. 論下法

下者,攻也,攻其邪也。病在表,則汗之;在半表半裡,則和之;病在裡,則下之而已。然有當下不下誤人者,有不當下而下誤人者。有當下不可下,而妄下之誤人者,有當下不可下,而又不可以不下,下之不得其法以誤人者。有當下而下之不知淺深,不分便溺與蓄血,不論湯丸以誤人者。

白話文:

攻法,是針對邪氣採取攻擊的治療方法。病症在表,就用發汗法;在表半裡半,就用和解法;病症在裡,就用下法。

但是,有該用下法而沒用的,這會誤人;有不該用下法而用了,這也會誤人;有該用下法卻不能用的,硬用也會誤人;有該用下法但不能用,又不得不用的,如果用藥方法不當也會誤人;有該用下法卻不知道深淺,不區分排泄物和蓄血,也不考慮藥方劑型,這也會誤人。

又雜症中,不別寒熱、積滯、痰、水、蟲、血、癰、膿以誤人者,是不可不察也。

何謂當下不下?仲景云: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少陰病,六七日,腹滿不大便者,急下之。下利,脈滑數,不欲食,按之心下硬者,有宿食也,急下之。陽明病,譫語,不能食,胃中有燥屎也,可下之。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少陰病,下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

白話文:

什麼是立即瀉下?

仲景說:

  • 少陰病,發病兩三天,口渴咽乾,應立即瀉下。
  • 少陰病,發病六七天,腹部脹滿,大便不通,應立即瀉下。
  • 腹瀉,脈搏滑數,不想吃東西,按壓心下部に發硬,可能有宿食,應立即瀉下。
  • 陽明病,胡言亂語,不能吃東西,胃中有乾燥的糞便,可以瀉下。
  • 陽明病,發熱盜汗很多,應立即瀉下。
  • 少陰病,腹瀉清水,顏色深青,心下必定疼痛,口乾,應立即瀉下。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證,大便難者,急下之。此皆在當下之例,若失時不下,則津液枯竭,身如槁木,勢難挽回矣。

白話文:

傷寒發病六七天,眼睛昏花,視物不清,沒有外感的表證,且大便困難的患者,應緊急使用瀉下法治療。這些情況都是需要在當下及時治療的。如果錯過時機,不予瀉下,則津液消耗殆盡,身體如同枯槁的樹木,病情難以挽回。

然又有不當下而下者何也?如傷寒表證未罷,病在陽也,下之則成結胸。病邪雖已入里,而散漫於三陰經絡之間,尚未結實,若遽下之,亦成痞氣。況有陰結之症,大便反硬,得溫則行,如開冰解凍之象;又雜症中,有高年血燥不行者,有新產血枯不行者,有病後亡津液者,有亡血者,有日久不更衣,腹無所苦,別無他症者,若誤下之,變症蜂起矣。所謂不當下而下者此也。

白話文:

然而為什麼還有些情況不適合下利呢?比如傷寒的表證沒有消除,病情仍在陽經,若此時下利,則會形成結胸。病邪雖然已經進入裡層,但散佈在三陰經絡之間,尚未凝結,如果急於下利,也會形成痞氣。況且還有陰結的疾病,大便反而堅硬,溫熱後才會排出,就像冰塊解凍一樣;此外,雜症中,有年紀大氣血乾枯不通的,有產後血虛不通的,有生病後失去津液的,有失血的,有很長時間不換衣服,腹部沒有不適,也沒有其他症狀的,如果誤施下利,就會產生很多併發症。這就是所說的「不當下而下」的情況。

然又有當下不可下者何也?病有熱邪傳裡,已成可下之證,而其人臍之上、下、左、右,或有動氣,則不可以下。經云: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也。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蜷。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煩熱,身浮汗泄,欲得水自灌。

白話文:

但是什麼時候不能瀉下呢?如果患者的熱性邪氣已經傳到腸道,形成可以瀉下的證狀,但如果患者的臍部上方、下方、左側或右側有動氣的現象,就不能瀉下。

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記載:動氣在右側,不能瀉下。如果瀉下,會導致津液內竭,出現咽喉乾燥、鼻子乾燥、頭暈和心悸。

動氣在左側,不能瀉下。如果瀉下,會導致腹內攣急,吃不下東西,動氣會更加嚴重。即使患者有發熱的症狀,躺下也會想要蜷縮起來。

動氣在上腹部,不能瀉下。如果瀉下,會導致手掌和足掌發熱,身體浮腫,汗液流出,患者會想要大量喝水。

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滿頭眩,食則清穀,心下痞也。又咽中閉塞者不可下,下之則下輕上重,水漿不入,蜷臥,身疼,下利日數十行。又脈微弱者不可下。脈浮大,按之無力者,不可下。脈遲者不可下。喘而胸滿者不可下。欲吐、欲嘔者不可下。病人陽氣素微者不可下,下之則呃。

白話文:

  1. 氣血鬱積在腹部,不可用瀉下法治療。如果瀉下,會導致腹部脹滿、頭暈,進食後嘔吐清澈的胃液,心窩脹悶。
  2. 咽喉閉塞者不可用瀉下法治療。如果瀉下,會導致下半身虛弱、上半身沉重,無法進食飲水,只能蜷臥,全身疼痛,一天會瀉肚子幾十次。
  3. 脈象微弱者不可用瀉下法治療。
  4. 脈象浮大但按壓無力者不可用瀉下法治療。
  5. 脈象遲緩者不可用瀉下法治療。
  6. 氣喘胸悶者不可用瀉下法治療。
  7. 有嘔吐噁心症狀者不可用瀉下法治療。
  8. 陽氣虛弱的病人不可用瀉下法治療。如果瀉下,會導致打嗝。

病人平素胃弱,不能食者,不可下。病中能食,胃無燥屎也,不可下。小便清者不可下。病人腹滿時減,復如故者,不可下。若誤下之,變症百出矣。所謂當下不可下,而妄下誤人者此也。

白話文:

病人平時胃部功能弱,吃不下東西,不能瀉。如果病人病中還能進食,胃裡沒有熱燥的大便,也不宜瀉。小便清澈的病人不能瀉。如果病人的腹部脹滿,之後有縮小又恢復原狀,也不宜瀉。如果誤用瀉藥,可能會引發各種併發症。這就是指該瀉的不能瀉,而胡亂瀉藥反而害人的情況。

然有當下不可下,而又不得不下者,何也?夫以羸弱之人,虛細之脈,一旦而熱邪乘之,是為正虛邪盛,最難措手。古人有清法焉,有潤法焉,有導法焉,有少少微和之法焉,有先補後攻,先攻後補之法焉,有攻補並行之法焉,不可不講也。如三黃解毒,清之也。麻仁梨汁,潤之也。

白話文:

不過有時候不能立刻下針,但又不得不下針,是什麼原因呢?像身體虛弱、脈象細微的人,一旦被熱邪侵襲,就成了正氣虛弱而邪氣旺盛的情況,最難處理。古人有清熱的方法、潤養的方法、疏導的方法、溫和調和的方法、先補後攻、先攻後補的方法、攻補並用的方法,不可不講。像是三黃解毒湯,就是清熱的;麻仁梨汁飲,就是潤養的。

蜜煎、豬膽汁土瓜根導之也。涼膈散、大柴胡,少少和之也。更有脈虛體弱不能勝任者,則先補之而後攻之,或暫攻之而隨補之,或以人參湯,送下三黃枳朮丸。又或以人參、栝蔞、枳實,攻補並行而不相悖。蓋峻劑一投,即以參、朮、歸、芍維持調護於其中,俾邪氣潛消而正氣安固,不愧為王者之師矣。又有雜症中,大便不通,其用藥之法可相參者。

白話文:

可以給予蜜煎、豬膽汁、土瓜根等導瀉藥物。加上涼膈散、大柴胡等清熱藥物,少量搭配使用。

如果患者脈象虛弱,體質虛弱,無法承受攻下之法,則先給予補氣補血藥物,再進行攻下治療,或邊攻下邊補養。可以使用人參湯送服三黃枳朮丸。

也可以在方劑中加入人參、栝蔞、枳實等補氣清熱藥物,達到攻補並行的效果,不會產生衝突。

只要給予強效藥物後,立即使用人參、白朮、當歸、芍藥等藥物調養,就能讓邪氣逐漸消散,正氣安穩固固,這就是「王者之師」的治法。

另外,在治療雜症時,如果患者有便祕的問題,可以互相參照用藥方法。

如老人、久病人、新產婦人,每多大便閉結之症,丹溪用四物湯,東垣用通幽湯,予嘗合而酌之,而加以蓯蓉、枸杞、柏子仁、芝麻、松子仁、人乳、梨汁、蜂蜜之類,隨手取效。又嘗於四物加升麻,及前滋潤藥,治老人血枯,數至圊而不能便者,往往有驗,此皆委曲疏通之法。

白話文:

對於老人、長期病患者或產婦,經常有大便不通的情形。丹溪子使用四物湯,東垣使用通幽湯。我曾經將兩者結合,再添加蓯蓉、枸杞、柏子仁、芝麻、松子仁、人奶、梨汁、蜂蜜等藥物,隨手可見效果。

我還曾經在四物湯中加入升麻,以及上述滋潤藥物,用來治療老人血虛,經常上廁所卻無法順利排便的情況,也常能奏效。這些都是循序漸進通便的方法。

若果人虛,雖傳經熱邪,不妨借用,寧得猛然一往,敗壞真元,至成洞瀉,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所謂下之貴得其法者此也。

白話文:

如果人體虛弱,即使受到外邪熱侵襲,也不妨採取下劑的治療方法。寧願短暫地泄瀉一次,也不要讓外邪損害人體根本,導致腹瀉不止的後果。雖然說最終結果可能由天命決定,但這種情況也是人為因素造成的。這就是下劑治療方法中強調掌握正確方法的道理。

然又有當下而下,而不知淺深,不分便溺與蓄血,不論湯丸以誤人者何也?如仲景大承氣湯,必痞、滿、燥、實兼全者,乃可用之。若僅痞滿而未燥實者,仲景只用瀉心湯。痞滿兼燥而未實者,仲景只用小承氣湯。除去芒硝,恐傷下焦陰血也。燥實在下而痞滿輕者,仲景只用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然而,還有人治病只看眼前,不考慮病情深淺,不分清便溺與血尿,不論用湯藥還是丸藥,導致誤診誤治。

比如仲景的大承氣湯,必須是痞滿、脹氣、便祕、實熱四者兼具時才能使用。如果只有痞滿而沒有便祕,仲景只用瀉心湯。如果痞滿伴有脹氣但沒有實熱,仲景只用小承氣湯。去掉芒硝,避免損傷下焦陰血。如果實熱在腸道下部,痞滿症狀較輕,仲景只用調胃承氣湯。

除去枳、樸,恐傷上焦陽氣也。又有太陽傷風證,誤下而傳太陰,以致腹痛者,則用桂枝加芍藥;大實痛者,桂枝湯加大黃,是解表之中兼攻裡也。又有邪從少陽來,寒熱未除,則用大柴胡湯,是和解之中兼攻裡也。又結胸證,項背強,從胸至腹硬滿而痛,手不可近者,仲景用大陷胸湯、丸。

白話文:

去掉枳實和樸硝,是擔心損傷上焦的陽氣。還有太陽傷風的證狀,誤用瀉法導致傳入脾胃,出現腹痛,則使用桂枝加芍藥湯;大便實熱導致疼痛的,桂枝湯加大黃,這是解表的中間兼顧攻裡。還有邪氣從少陽來的,寒熱未除,則使用大柴胡湯,這是和解的中間兼顧攻裡。還有胸中結聚的證狀,項背僵硬,從胸部到腹部都硬滿疼痛,手無法觸近,張仲景使用大陷胸湯和大陷胸丸。

若不按不痛者,只用小陷胸湯。若寒食結胸,用三白散熱藥攻之。又水結胸,頭出汗者,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水停脅下,痛不可忍者,則用十棗湯。凡結胸陰陽二症,服藥罔效,《活人》俱用枳實理中丸,應手而愈。又《河間三書》云:鬱熱蓄甚,神昏厥逆,脈反滯澀,有微細欲絕之象,世俗未明造化之理,投以溫藥,則不可救;或者妄行攻下,致殘陰暴絕,勢大可危。不下亦危,宜用涼膈散合解毒湯,養陰退陽,積熱藉以宣散,則心胸和暢,而脈漸以生。

白話文:

如果胸口不按壓就不會痛的,可以使用「小陷胸湯」。如果是因寒食造成的胸口悶痛,可以使用三白散等散熱藥物治療。此外,如果因水腫導致胸口悶痛,且頭部出汗,可以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如果水停留在肋骨下方,疼痛難忍,可以使用「十棗湯」。凡是引起胸口悶痛的陰陽兩類疾病,服藥無效,在《活人書》中都使用「枳實理中丸」,可以迅速治癒。另外,《河間三書》提到:體內鬱熱嚴重,神志昏迷逆亂,脈搏沉滯澀滯,有微弱欲絕的現象,世人不明造化之理,如果使用溫熱藥物治療,將無法挽救;或者輕率地使用攻下藥物,會導致陰氣耗盡而暴卒,情況極為危急。如果不攻下也會有危險,建議使用「涼膈散」和「解毒湯」合用,養陰退陽,讓積熱得以宣散,胸中心神舒暢,脈搏逐漸恢復。

此皆用藥淺深之次第也。又如太陽症未罷,口渴,小便短澀,大便如常,此為溺澀不通之證,治用五苓散。又太陽傳本,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少腹硬滿而痛,小便自利者,此為蓄血下焦,宜抵當湯、丸。若蓄血輕微,但少腹急結,未至硬滿者,則用桃核承氣湯。或用生地四物湯,加酒洗大黃各半下之,尤為穩當。

白話文:

這些都是用藥的深淺順序。例如:太陽症狀尚未解除,口渴、小便短少而澀,大便正常,這是小便不通暢的證狀,可以使用五苓散治療。又如開始發作太陽症,熱氣積聚在膀胱,患者像發狂般,下腹部堅硬腫脹且疼痛,小便自利,這是積血在下焦,應使用抵當湯或丸。如果積血較輕微,只有下腹部急迫腫脹,尚未達到堅硬腫脹的程度,則可以使用桃核承氣湯。或者可以使用生地四物湯,加入酒洗的大黃各半,再服用,會更穩妥。

蓋溺澀證,大便如常;燥糞證小便不利;蓄血證小便自利、大便色黑也。此便溺、蓄血之所由分也。血結膀胱,病勢最急,則用抵當湯,稍輕者,抵當丸。結胸惡證悉具,則用大陷胸湯,稍輕者,大陷胸丸。其他盪滌腸胃,推陳致新之法,則皆用湯。古人有言,凡用下藥攻邪氣,湯劑勝丸散。

白話文:

所謂「溺澀」的證狀,大便是正常的;「燥糞」的證狀,小便是不通暢的;「蓄血」的證狀,小便通暢,大便呈黑色。這些症狀是分別由尿液、糞便和蓄積的血液引起的。

如果血液積聚在膀胱,病情最嚴重,就使用「抵當湯」。病情稍輕的,就使用「抵當丸」。

如果胸中有惡證,所有症狀都齊全,就使用「大陷胸湯」。病情稍輕的,就使用「大陷胸丸」。

其他的清滌腸胃、排出舊物而補益新生的方法,都使用藥湯。古人說,凡是用瀉藥攻邪氣的,湯劑比丸藥和散劑更好。

誠以熱淫於內。用湯液滌除之,為清淨耳。此湯、丸之別也。

然又有雜症中,不別寒熱、積滯、痰、水、蟲、血、癰膿以誤人者何也?東垣治傷食證,腹痛、便閉、拒按者,因於冷食,用見睍丸;因於熱食,用三黃枳朮丸。若冷熱互傷,則以二丸酌其所食之多寡而互用之,應手取效。又實熱老痰,滾痰丸;水腫實證,神佑丸;蟲積,剪紅丸;血積,花蕊丹、失笑丸;腸癰,牡丹皮散,隨症立方,各有攸宜,此雜症攻下之良法也。

白話文:

但是,還有很多雜病,不分寒熱、積食、痰、水、蟲、血、癰膿,因而誤診誤治。東垣先生治療傷食的症狀,腹痛、便祕、按壓拒絕時,是因為吃了生冷的食物,用見睍丸治療;因為吃了熱性食物,用三黃枳朮丸治療。如果冷熱混雜傷害,就用這兩種藥丸,根據進食的多少酌情使用,就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此外,實熱老痰,用滾痰丸;水腫實證,用神佑丸;蟲積,用剪紅丸;血積,用花蕊丹、失笑丸;腸癰,用牡丹皮散,根據症狀制定不同的藥方,各有其適用的範圍,這是治療雜病的良方。

近世庸家,不講於法,每視下藥為畏途,病者亦視下藥為砒鴆,致令熱症垂危,袖手旁觀,委之天數,大可悲耳。昔張子和《儒門事親》三法,即以下法為補,謂下去其邪而正氣自復,谷、肉、果、菜,無往而非補養之物。雖其說未合時宜,而於治病攻邪之法正未可缺。吾願學者仰而思之,平心而察之,得其要領,以施救濟之方,將以躋斯民於壽域不難矣。

白話文:

近來一些庸醫,不依照醫理,常常把瀉下藥物視為畏途,病人也把瀉下藥物視為毒藥。以至於病患熱症危急,卻袖手旁觀,委託於天命,實在令人悲哀。昔日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提出三法,其中把瀉下法視為補益的方法,因為瀉下藥物可以除去病邪,讓正氣得以恢復。穀物、肉類、果蔬,都會因為瀉下而變得更加滋補。儘管這個說法不一定適合所有的時代,但用於治療疾病、清除病邪時,瀉下法仍然不可或缺。我希望學習醫術的人能夠仰視並思考這個道理,平心靜氣地觀察,掌握要領,運用到救治病人的方法中,這樣才能促使百姓壽命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