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一 (6)
卷一 (6)
1. 火字解
從來火字,《內經》有壯火、少火之名,後人則曰:天火、人火、君火、相火、龍火、雷火,種種不一,而朱丹溪復以虛實二字括之,可謂善言火矣。乃人人宗其說,而於治火,卒無定見,何也?是殆辨之猶未確歟!予因易數字以解之,夫實火者,六淫之邪,飲食之傷,自外而入,勢猶賊也。虛火者,七情色欲,勞役耗神,自內而發,勢猶子也。
賊至則驅之,如消散、清涼、攻伐等藥,皆可按法取用,蓋刀槍劍戟,原為驅賊設也。子逆則安之,如補氣、滋水、理脾等藥,皆可按法施治,蓋飲食、器用,原為養子設也。夫子者,奉身之本也,若以驅賊者驅其子,則無以為養身生命之本矣。人固不可認賊作子,更不可認子作賊。
病機一十九條,言火者十之八,言寒者十之二。若不明辨精切,恐後學卒至模糊,余故反復詳言,以立施治之法。
外火:風、寒、暑、濕、燥、火,及傷熱飲食,賊火也。賊可驅而不可留。
內火:七情色欲,勞役耗神,子火也。子可養而不可害。
驅賊火有四法:
一曰發:風寒擁閉,火邪內郁,宜升發之,如升陽散火湯之類是也;
二曰清:內熱極盛,宜用寒涼,如黃連解毒湯之類是也;
三曰攻:火氣鬱結,大便不通,法當攻下,此釜底抽薪之法,如承氣湯之類是也;
四曰制:熱氣拂鬱,清之不去,攻之不可,此本來真水有虧,不能制火,所謂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當滋其腎,如地黃湯之類可用也。
養子火有四法:
一曰達:肝經氣結,五郁相因,當順其性而升之。所謂木鬱則達之,如逍遙散之類是也。此以一方治木鬱而諸郁皆解也;
二曰滋:虛火上炎,必滋其水。所謂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如六味湯之類是也;
三曰溫:勞役神疲,元氣受傷,陰火乘其土位。經曰:勞者溫之。又曰:甘溫能除大熱。如補中益氣之類是也;
四曰引:腎氣虛寒,逼其無根失守之火,浮游於上,當以辛熱雜於壯水藥中,導之下行。所謂導龍入海,引火歸元。如八味湯之類是也。
以上治火法中,賊則宜攻,子則宜養,固已。然邪盛正虛之時,而用攻補兼行之法,或滋水制火之法,往往取效。是知養子之法,可借為驅賊之方,斷無以驅賊之法,而為養子之理。蓋養正則邪自除,理之所有,伐正而能保身,理之所無也。世人妄用溫補以養賊者固多,而恣行攻伐以驅子者,更復不少。此皆不得火字真詮,而貽禍斯民也。可不慎歟!
白話文:
【火字解】一文中,對於「火」的解析,始於《黃帝內經》中的壯火與少火,後來學者們擴展出天火、人火、君火、相火、龍火、雷火等不同稱謂,朱丹溪更進一步以「虛實」二字概括火的不同特性,可謂深入且精闢地論述了火的本質。然而,儘管大家遵循他的理論,但在實際治療火證時,仍缺乏統一的見解,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對其辨識尚未足夠明確吧!
我試著換個角度解釋:實火,指的是由外來因素,如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飲食傷害所導致的邪火,它像入侵的盜賊一樣。虛火,則是由內在因素,如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度、色慾、勞役耗損精神所引發,它就像家裡的孩子一樣。
對於盜賊,我們當然要驅趕,使用消散、清涼、攻伐等藥物,就如同用刀槍劍戟來對付盜賊一樣。但對於孩子,我們應當安撫,使用補氣、滋養、調理脾胃的藥物,如同提供飲食和生活用品來照顧孩子一樣。孩子是我們身體的根本,如果把驅逐盜賊的方法用在孩子身上,那將會損害到養身的根本。同樣的,我們不能把盜賊當成孩子,也不能把孩子誤認為盜賊。
《病機十九條》中,談到火的佔了八成,而講到寒的只有兩成。如果不進行精確的辨別,恐怕後學者會感到困惑。因此,我反覆詳細地闡述,希望能建立一個治療的標準。
外火,包括風、寒、暑、濕、燥、火,以及熱食飲食傷害所產生的邪火,這種盜賊式的火邪是可以驅逐,但不能留下的。
內火,則是由七情、色慾、勞役耗神等因素引起的,這像是孩子般的火氣,可以被滋養,卻不能受到傷害。
驅逐盜賊式的火邪有四種方法:
- 發:當風寒阻塞,火邪內聚時,應採取升發的方式,如升陽散火湯之類。
- 清:如果體內熱氣極盛,應該使用寒涼的藥物,如黃連解毒湯之類。
- 攻:當火氣鬱結,大便不通時,應採取攻下的方法,這就像是釜底抽薪,如承氣湯之類。
- 制:當熱氣鬱結,清涼無效,攻下又不行時,這通常是因為體內的真水不足,無法抑制火氣,也就是所謂的「寒之不寒,是無水也」,應滋養腎臟,如地黃湯之類。
滋養孩子式的火氣也有四種方法:
- 達:當肝經氣結,五鬱相因,應順應其性質提升,即所謂的「木鬱則達之」,如逍遙散之類,這可以一種方式解決木鬱和其他鬱結。
- 滋:當虛火上炎,必須滋養水分,即所謂的「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如六味湯之類。
- 溫:當勞役神疲,元氣受損,陰火佔據土位,經典提到「勞者溫之」,又說「甘溫能除大熱」,如補中益氣湯之類。
- 引:當腎氣虛寒,迫使無根失守的火氣上浮,應在壯水藥中加入辛熱藥物,引導其下行,即所謂的「導龍入海,引火歸元」,如八味湯之類。
在上述的治療火氣方法中,對待盜賊式的火氣應攻伐,對待孩子式的火氣應滋養,這固然是正確的。但在邪盛正虛的情況下,採用攻補兼施或是滋水制火的方法,往往也能取得效果。由此可知,養護孩子式火氣的方法,也可以作為驅逐盜賊式火氣的策略,但絕對不能將驅逐盜賊的方法用於養護孩子式火氣。因為養護正氣自然可以排除邪氣,這是道理所在;然而,削弱正氣卻能保全身體,這是違反常理的。現今社會上,有人濫用溫補藥物來養護盜賊式的火氣,這種情況並不罕見,但過度攻伐,將孩子式的火氣視為盜賊來對待的人,也不在少數。這些都是未能真正理解「火」的本質,進而給人們帶來災難。我們豈能不小心謹慎呢!
2. 脈法金針
脈有要訣,胃、神、根三字而已。人與天地相參,脈必應乎四時。而四時之中,均以胃氣為本。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而其中必兼有和緩悠揚之意,乃為胃氣,謂之平人。若弦多胃少,曰肝病;洪多胃少,曰心病;毛多胃少,曰肺病;石多胃少,曰腎病。如但見弦、洪、毛、石,而胃氣全無者,則危矣。
夫天有四時,而弦、洪、毛、石四脈應之,四時之中,土旺各十八日,而緩脈應之。共成五脈,五臟分主之。如肝應春,其脈弦;心應夏,其脈洪;肺應秋,其脈毛;冬應腎,其脈石;脾土應長夏,其脈緩也。然而心、肝、脾、肺、腎雖各主一脈,而和緩之象必寓乎其中乃為平脈,否則即為病脈。
若但見弦、洪、毛、石,而胃氣全無者,即為真象脈見矣。凡診脈之要,有胃氣曰生,胃氣少曰病,胃氣盡曰不治。乃一定之診法,自古良工,莫能易也。
夫胃氣全虧,則大可危。胃氣稍乖,猶為可治,即當於中候求其神氣。中候者,浮、中、沉之中也。如六數、七極,熱也,中候有力,則有神矣。三遲、二敗,寒也,中候有力,則有神矣。脈中有神則清之而熱即退,溫之而寒即除。若寒熱偏勝,中候不復有神,清溫之劑將何所恃耶?
雖然,神氣不足,猶當察其根氣。根氣者,沉候應指是也。三部九候,以沉分為根,而兩尺又為根中之根也。《脈訣》云:寸關雖無,尺猶未絕,如此之流,何憂殞滅。歷試之,洵非虛語。夫人之有脈,如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根蒂未壞,則生意不息。是以診脈之法,必求其根以為斷,而總其要領,實不出胃、神、根,三者而已。
如或胃、神、根三者,稍有差忒,則病脈斯見。其偏於陽,則浮、芤、滑、實、洪、數、長、大、緊、革、牢、動、疾、促以應之;其偏於陰,則沉、遲、虛、細、微、澀、短、小、弦、濡、伏、弱、結、代、散以應之。惟有緩脈,一息四至,號曰平和,不得斷為病脈耳。其他二十九字,皆為病脈。
必細察其形象,而知其所主病。其曰浮,不沉也,主病在表。沉,不浮也,主病在裡。遲,一息三至也,為寒。數,一息五至也,為熱。滑,往來流利也,為痰、為飲。澀,往來滯澀也,為血少氣凝。虛,不實也,為勞倦。實,不虛也,為邪實。洪,大而有力也,為積熱。大,虛而無力也,為體弱。
微,細而隱也,小,細而顯也,為氣少。弦,端直之象也,為水飲。長,過乎本位也,為氣旺。短,不及本位也,為氣少。緊,如引繩轉索也,為寒、為痛。弱,微細之甚也,為氣血兩虧。濡,沉而細也,為真火不足。動,如豆粒動搖之象也,為氣血不續。伏,脈不出也,為寒氣凝結,又或因痛極而致。
白話文:
診脈的要訣,關鍵就在「胃」、「神」、「根」這三個字。人與天地相呼應,脈象也必然會隨著四季變化。而四季之中,都以胃氣為根本。就像春天脈象像琴弦一樣(弦脈)、夏天脈象像洪水一樣(洪脈)、秋天脈象像羽毛一樣輕浮(毛脈)、冬天脈象像石頭一樣沉實(石脈),這些脈象之中如果同時帶有和緩悠長的感覺,這就是有胃氣的表現,屬於健康的人。如果弦脈明顯而胃氣不足,就是肝病;洪脈明顯而胃氣不足,就是心臟病;毛脈明顯而胃氣不足,就是肺病;石脈明顯而胃氣不足,就是腎病。如果只見到弦、洪、毛、石等脈象,而完全沒有胃氣,那就危險了。
天有四季,弦、洪、毛、石四種脈象分別對應四季的變化。四季之中,每個季節的末尾各有十八天是土旺盛的時候,對應的是和緩的脈象(緩脈)。這五種脈象,分別由五臟所主導。就像肝臟對應春天,脈象呈現弦脈;心臟對應夏天,脈象呈現洪脈;肺臟對應秋天,脈象呈現毛脈;腎臟對應冬天,脈象呈現石脈;脾臟對應長夏,脈象呈現緩脈。然而,心、肝、脾、肺、腎雖然各自對應一種脈象,但脈象中如果同時帶有和緩的感覺,才是正常的脈象,否則就是病態的脈象。
如果只見到弦、洪、毛、石等脈象,而完全沒有胃氣,就是真正的病脈出現了。凡是診斷脈象的要點,有胃氣就代表有生機,胃氣不足就表示生病了,胃氣完全消失就代表無法醫治。這是一定的診斷法則,自古以來,再高明的醫生都無法改變。
胃氣完全虧損,那情況就很危險。胃氣稍微不調,還可以治療,這時候就要在中指的部位去探查神氣。所謂中指的部位,指的是脈搏浮、中、沉三個層次的中間層。如果脈搏跳動六次或七次,脈搏跳動快,代表有熱,如果中間層的脈搏有力,就代表還有神氣。如果脈搏跳動三次或兩次,脈搏跳動慢,代表有寒,如果中間層的脈搏有力,也代表還有神氣。脈搏中有神氣,那麼清熱或溫熱的方法就能見效。如果寒熱過於偏盛,中間層的脈搏已經沒有神氣了,那麼清熱或溫熱的藥物就沒辦法發揮作用了。
即使神氣不足,也要繼續觀察根氣。所謂根氣,指的是沉層脈搏的反應。三部九候診脈法中,沉層脈搏代表根基,而兩尺的脈搏又是根基中的根本。《脈訣》說:「寸關脈即使沒有,只要尺脈還有,那生命就還沒有到盡頭。」經過多次驗證,這確實不是虛假的說法。人有脈搏,就像樹有根一樣,即使枝葉枯萎,只要根沒有壞,那生命力就不會斷絕。因此,診斷脈象的方法,必須要探求根脈作為判斷的依據,而診脈的總綱,其實就是胃氣、神氣、根氣這三者而已。
如果胃氣、神氣、根氣這三者,稍微有偏差,病態的脈象就會顯現出來。如果偏向陽的方面,就會出現浮脈、芤脈、滑脈、實脈、洪脈、數脈、長脈、大脈、緊脈、革脈、牢脈、動脈、疾脈、促脈等脈象。如果偏向陰的方面,就會出現沉脈、遲脈、虛脈、細脈、微脈、澀脈、短脈、小脈、弦脈、濡脈、伏脈、弱脈、結脈、代脈、散脈等脈象。只有緩脈,一息跳動四次,才被認為是平和的脈象,不能斷定為病態的脈象。其他二十九種脈象,都是病態的脈象。
必須仔細觀察脈象的形態,才能了解它所代表的疾病。所謂「浮」,是指脈搏在皮膚表面,按下去不沉,代表疾病在身體表面。「沉」,是指脈搏在皮膚深處,按下去不浮,代表疾病在身體內部。「遲」,是指脈搏一息跳動三次,代表有寒。「數」,是指脈搏一息跳動五次,代表有熱。「滑」,是指脈搏來去流暢,代表有痰或有濕氣。「澀」,是指脈搏來去不順暢,代表血液不足或氣血凝滯。「虛」,是指脈搏軟弱無力,代表過於勞累。「實」,是指脈搏有力,代表有邪氣。「洪」,是指脈搏寬大有力,代表有內熱。「大」,是指脈搏寬大但無力,代表身體虛弱。「微」,是指脈搏細小不明顯。「小」,是指脈搏細小且較明顯,都代表氣不足。「弦」,是指脈搏像琴弦一樣直硬,代表有水飲。「長」,是指脈搏超過正常範圍,代表氣旺盛。「短」,是指脈搏短不及正常範圍,代表氣不足。「緊」,是指脈搏像擰繩索一樣,代表有寒或疼痛。「弱」,是指脈搏細小且軟弱,代表氣血兩虛。「濡」,是指脈搏沉而細,代表真火不足。「動」,是指脈搏像豆粒一樣跳動,代表氣血不連貫。「伏」,是指脈搏摸不出來,代表寒氣凝結,或是因為疼痛劇烈所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