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三 (19)
卷三 (19)
1. 加味當歸膏
治一切瘡疹,並癰腫,收口皆效。
當歸,生地(各一兩),紫草,木鱉子肉(去殼),麻黃,大楓子肉(去殼、研),防風,黃柏元參(各五錢),麻油(八兩),黃蠟(二兩)
先將前九味,入油熬枯,濾去渣,再將油復入鍋內,熬至滴水成珠,再下黃蠟,試水中不散為度,傾入蓋碗內,坐水中出火三日,聽搽。
白話文:
[加味當歸膏]
用於治療所有類型的皮膚病變,包括疹子和膿腫,對於傷口癒合也有很好的效果。
所需藥材及份量:當歸、生地(各約30克),紫草、木鱉子肉(去殼)、麻黃、大楓子肉(去殼後研磨)、防風、黃柏、元參(各約15克),麻油(約240克),黃蠟(約60克)。
首先,將上述九種藥材加入麻油中,熬煮至藥材枯萎,然後過濾掉藥渣。再將油倒回鍋中,熬煮至油滴入水能成珠狀,接著加入黃蠟,持續熬煮直到黃蠟完全溶化且油水混合物在水中不會散開為止。最後,將膏體倒入碗中,並將碗放入水中,讓其冷卻三天,便可使用。
2. 噎膈
古方治噎膈,多以止吐之劑通用,不思吐,濕症也,宜燥。噎膈,燥症也,宜潤。經云:三陽結謂之隔。結,結熱也,熱甚則物乾。凡噎膈症,不出胃脘乾槁四字。槁在上脘者,水飲可行,食物難入。槁在下脘者,食雖可入,久而復出。夫胃既槁矣,而復以燥藥投之,不愈益其燥乎?是以大、小半夏湯,在噎膈門為禁劑。
予嘗用啟膈散開關,更佐以四君子湯調理脾胃。挾郁者,則用逍遙散主之。雖然,藥逍遙而人不逍遙,亦無益也。張雞峰云:此症乃神思間病,法當內觀靜養。斯言深中病情。然其間有挾蟲、挾血、挾痰與食,而為患者,皆當按法兼治,不可忽也。
白話文:
古代治療噎膈(吞嚥困難)的方子,大多使用止吐的藥物,但並未深入思考病因。他們不知道,嘔吐是濕氣的症狀,應該使用能去濕的藥物。而噎膈是因為身體過於乾燥造成的,所以應該使用滋潤的藥物。醫經上說:「三陽結謂之隔」,意思是說這是因為熱結所導致的疾病,熱度過高就會使物質乾燥。所有的噎膈症狀,歸根究柢,就是胃部太乾燥這四個字可以概括。如果乾燥在上胃部,那麼喝水還行,但是吃東西就難以嚥下;如果乾燥在下胃部,那麼食物雖然能進去,但過一陣子又會吐出來。胃已經很乾燥了,再用乾燥的藥物去治療,豈不是讓情況更加惡化嗎?因此,大、小半夏湯這種傳統藥方,在噎膈的治療上是被禁止使用的。
我曾經使用啟膈散來打開阻塞,再配合四君子湯來調理脾胃。如果病人的情緒鬱悶,我就會使用逍遙散來治療。然而,就算藥物可以讓人逍遙,如果病人的心靈不能逍遙,也是沒有用的。張雞峯說過:這個病症其實是心神思慮過度所致,應該從內在的靜養開始。這句話深刻地點出了病因。然而,其中有些病例是由於寄生蟲、血液問題、痰或食物引起的,對於這些情況,都應當根據具體病情進行綜合治療,不可以輕視。
請注意,這僅是對古代醫學理論的理解和轉譯,實際治療仍需遵照專業醫生的指導。
3. 啟膈散
通噎膈,開關之劑,屢效。
沙參(三錢),丹參(三錢),茯苓(一錢),川貝母(去心,一錢五分),鬱金(五分),砂仁殼(四分),荷葉蒂(二個),杵頭糠(五分)
水煎服。
虛者,加人參。前症若兼蟲積,加胡連、蕪荑,甚則用河間雄黃散吐之。若兼血積,加桃仁、紅花,或另以生韭汁飲之。若兼痰積,加廣橘紅。若兼食積,加卜子、麥芽、山楂。
此症有生蛇𧈭者,華佗以醋蒜食之,令飽,則吐物而出,真神法也。
四君子湯,(見虛證)
白話文:
[啟膈散]
這是一個用於疏通噎膈,打開通道的方劑,多次使用後效果顯著。
配方包括:沙參(約9克),丹參(約9克),茯苓(約3克),川貝母(去掉心部,約4.5克),鬱金(約1.5克),砂仁殼(約1.2克),荷葉蒂(兩個),杵頭糠(約1.5克)。
用水煎煮後服用。
如果患者體質虛弱,可加入人參。如果同時有寄生蟲感染,可以加入胡連、蕪荑,嚴重的話可用河間雄黃散來催吐。如果有血液瘀積,可加入桃仁、紅花,或者另外以生韭菜汁飲用。如果有痰積,可加入廣橘紅。如果有食物積滯,可加入卜子、麥芽、山楂。
有一種情況是出現像生蛇的癥狀,古時華佗用醋和大蒜讓患者食用至飽,然後就能將異物吐出,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方法。
「四君子湯」的詳細內容請參考虛證部分。
4. 調中散
通噎膈,開關和胃。
北沙參(三兩),荷葉(去筋淨,一兩),廣陳皮(浸去白,一兩),茯苓(一兩),川貝母(去心,黏米拌炒,一兩),丹參(三兩),陳倉米(炒熟,三兩),五穀蟲(酒炒焦黃,一兩)
共為細末。每用米飲調下二錢,日二服。
逍遙散,(見類中。)
白話文:
[調中散]
功效:可疏通食道阻塞,調節胃部機能,促進消化。
藥材: 北沙參(90克),荷葉(去除葉脈,淨重30克),廣陳皮(浸泡後去掉白色部分,30克),茯苓(30克),川貝母(去掉心部,與黏米拌炒,30克),丹參(90克),陳倉米(炒至熟透,90克),五穀蟲(用酒炒至焦黃,30克)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
服用方法:每次取藥粉約6克,用米湯調勻後服用,每日二次。
逍遙散,(詳見相關分類。)
5. 河間雄黃散
雄黃,瓜蒂,赤小豆(各一錢)
共為細末。每服五分,溫水調,滴入狗油數匙,服下,以吐為度。吐去膈間小蟲,隨用五味異功散安之,續用逍遙散調之。
白話文:
【河間雄黃散】
成分:雄黃、瓜蒂、赤小豆(各一錢)
製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
用法:每次服用五分,用溫水調和,再加入幾匙狗油,服用後直至引發嘔吐為止。此方能通過嘔吐來清除胸膈間的小蟲。隨後應服用五味異功散來安撫身體,接著再使用逍遙散來調理。
6. 痢疾
古人治痢,多用墜下之品,如檳榔、枳實、厚朴、大黃之屬。所謂通因通用,法非不善矣,然而效者半,不效者半。其不效者,每至纏綿難愈,或嘔逆不食,而成敗症者,比比皆是。
予為此症,仔細揣摩不捨置,忽見燭光,遂恍然有得,因思火性炎上者也,何以降下於腸間而為痢?良由積熱在中,或為外感風寒所閉,或為飲食生冷所遏,以致火氣不得舒伸,逼迫於下,裡急而後重也。醫者不察,更用檳榔等藥下墜之,則降者愈降而痢愈甚矣。予因制治痢散,以治痢症初起之時,方用葛根為君,鼓舞胃氣上行也。
陳茶、苦參為臣,清濕熱也。麥芽、山楂為佐,消宿食也。赤芍藥、廣陳皮為使,所謂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也。製藥普送,效者極多。惟於腹中脹痛,不可手按者,此有宿食,更佐以樸黃丸下之。若日久脾虛,食少痢多者,五味異功散,加白芍、黃連、木香清而補之。
氣虛下陷者,補中益氣湯升提之。若邪熱穢氣,塞於胃脘,嘔逆不食者,開噤散啟之。若久痢變為虛寒,四肢厥冷,脈微細,飲食不消者,附子理中湯加桂溫之。夫久痢必傷腎,不為溫暖元陽,誤事者眾矣,可不謹歟!
白話文:
古人治療痢疾,大多使用能讓物質下降的藥物,例如檳榔、枳實、厚朴、大黃這類。他們所說的「通因通用」,這種方法並非不好,但實際上,有一半的情況有效,另一半卻無效。對於那些無效的案例,往往病情纏綿難愈,甚至出現嘔吐不能進食,成為嚴重病狀的情況,這種例子隨處可見。
我對這個症狀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突然靈光一閃,有所領悟。火的本性是向上燃燒的,為什麼會降到腸道而導致痢疾呢?這是因為體內積累的熱氣,或是被外感風寒所封閉,或是被生冷食物所阻礙,導致火氣無法得到疏解,被迫壓到下方,造成腹部緊急且排便困難。醫生如果沒有看清楚病情,再使用檳榔等藥物讓物質下降,就會導致病情更嚴重。因此,我創製了治痢散,用來治療痢疾剛開始的時候,主要使用葛根,可以提振胃氣使其上升。
輔助藥物是陳茶和苦參,可以清除濕熱。麥芽和山楂則可以消除過往的食物殘留。赤芍藥和廣陳皮是調節藥物,所謂的「活血就能讓膿液自愈,調理氣機就能讓排便困難自除」。我製造藥物普遍發放,效果非常顯著。只有對於腹部脹痛,手按下去會痛的人,這表示有食物殘留,需要再配合樸黃丸來幫助排泄。如果長期脾虛,食慾差,痢疾次數多,可以用五味異功散,再加上白芍、黃連、木香來清熱補身。
對於氣虛下陷的情況,可用補中益氣湯來提升體力。如果邪熱和污濁氣體堵塞胃部,導致嘔吐不能進食,可用開噤散來打開通道。對於長期痢疾轉變為虛寒,四肢冰冷,脈搏微弱,食物消化不良的情況,可用附子理中湯加上肉桂來溫暖身體。長期痢疾必然會傷害腎臟,如果不溫暖保護元氣,誤診的情況很多,這一點必須謹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