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三 (19)
卷三 (19)
1. 加味當歸膏
治一切瘡疹,並癰腫,收口皆效。
白話文:
治療所有的瘡疹,並且對於癰腫也有效,促進傷口癒合。
當歸,生地(各一兩),紫草,木鱉子肉(去殼),麻黃,大楓子肉(去殼、研),防風,黃柏元參(各五錢),麻油(八兩),黃蠟(二兩)
白話文:
當歸、生地(各 60 克) 紫草、木鱉子仁 (去殼,各 30 克) 麻黃、大楓子仁 (去殼、研磨成粉,各 15 克) 防風、黃柏、元參 (各 15 克) 麻油 (400 毫升) 黃蠟 (100 克)
先將前九味,入油熬枯,濾去渣,再將油復入鍋內,熬至滴水成珠,再下黃蠟,試水中不散為度,傾入蓋碗內,坐水中出火三日,聽搽。
白話文:
首先將前九味藥材放入油中燉煮到藥材變乾,濾掉渣滓。然後將油倒回鍋中,繼續燉煮直到滴落的水珠呈圓形狀。再加入黃蠟,測試是否不會溶於水中即達到標準。最後將混合物倒入有蓋的碗中,放在水中浸泡三天才可使用。
2. 噎膈
古方治噎膈,多以止吐之劑通用,不思吐,濕症也,宜燥。噎膈,燥症也,宜潤。經云:三陽結謂之隔。結,結熱也,熱甚則物乾。凡噎膈症,不出胃脘乾槁四字。槁在上脘者,水飲可行,食物難入。槁在下脘者,食雖可入,久而復出。夫胃既槁矣,而復以燥藥投之,不愈益其燥乎?是以大、小半夏湯,在噎膈門為禁劑。
白話文:
治療噎膈的中醫古方,大多以止吐的藥方為主。但如果噎膈是因為濕氣所致,治療方法應該是祛除濕氣,也就是使用乾燥的藥物。如果噎膈是因為乾燥所致,則宜使用滋潤的藥物。古籍記載:「三陽相交謂之隔。」其中的「結」指的是熱結,熱氣過盛會使物質乾燥。所有噎膈症狀,都離不開「胃脘乾槁」這四個字。乾槁發生在上脘(胃的上部),水液可以流動,但食物難以下嚥。乾槁發生在下脘(胃的下部),食物可以下嚥,但過一會兒又會吐出來。由於胃已經乾槁,再使用乾燥的藥物,豈不是讓乾槁症狀更加嚴重嗎?因此,大、小半夏湯在治療噎膈的方劑中是不適用的。
予嘗用啟膈散開關,更佐以四君子湯調理脾胃。挾郁者,則用逍遙散主之。雖然,藥逍遙而人不逍遙,亦無益也。張雞峰云:此症乃神思間病,法當內觀靜養。斯言深中病情。然其間有挾蟲、挾血、挾痰與食,而為患者,皆當按法兼治,不可忽也。
白話文:
我曾經使用啟膈散來打開阻塞,並輔以四君子湯調理脾胃。如果患者同時有鬱結,我會採用逍遙散治療。不過,即使藥物讓病情好轉,但人的精神狀態沒有改善,也是沒有用的。張雞峯說:這個病症屬於精神方面的問題,治療的方法應當是內心反省和靜養。這句話非常契合病症。但是,在這種病症中,有的患者還會有蟲、血、痰或食物積聚的情況,對於這些患者,我們都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同時治療,不可忽視。
3. 啟膈散
通噎膈,開關之劑,屢效。
白話文:
疏通食道阻塞,開啓閉塞的方劑,屢試屢效。
沙參(三錢),丹參(三錢),茯苓(一錢),川貝母(去心,一錢五分),鬱金(五分),砂仁殼(四分),荷葉蒂(二個),杵頭糠(五分)
水煎服。
白話文:
沙參(15克),丹參(15克),茯苓(5克),川貝母(去心,7.5克),鬱金(2.5克),砂仁殼(2克),荷葉蒂(2片),杵頭糠(2.5克)
虛者,加人參。前症若兼蟲積,加胡連、蕪荑,甚則用河間雄黃散吐之。若兼血積,加桃仁、紅花,或另以生韭汁飲之。若兼痰積,加廣橘紅。若兼食積,加卜子、麥芽、山楂。
白話文:
虛弱者,加入人參。以上症狀若合併蟲積,加入胡連、烏桕仁,嚴重時服用河間雄黃散嘔吐。若合併血積,加入桃仁、紅花,或另用生韭菜汁飲用。若合併痰積,加入廣橘紅。若合併食積,加入山楂、麥芽、山楂。
此症有生蛇𧈭者,華佗以醋蒜食之,令飽,則吐物而出,真神法也。
四君子湯,(見虛證)
白話文:
這種病如果出現像蛇一樣的寄生蟲,華佗使用醋和蒜讓人食用,吃到飽,然後就能把寄生蟲吐出來,這真是神奇的方法。
四君子湯,(參見虛弱症狀)
4. 調中散
通噎膈,開關和胃。
北沙參(三兩),荷葉(去筋淨,一兩),廣陳皮(浸去白,一兩),茯苓(一兩),川貝母(去心,黏米拌炒,一兩),丹參(三兩),陳倉米(炒熟,三兩),五穀蟲(酒炒焦黃,一兩)
共為細末。每用米飲調下二錢,日二服。
逍遙散,(見類中。)
白話文:
北沙參(150克),荷葉(去筋,50克),廣陳皮(泡去白色,50克),茯苓(50克),川貝母(去心,用糯米拌炒,50克),丹參(150克),陳倉米(炒熟,150克),五穀蟲(用酒炒至焦黃,50克)
5. 河間雄黃散
雄黃,瓜蒂,赤小豆(各一錢)
白話文:
雄黃、瓜蒂、紅小豆(各一錢)
共為細末。每服五分,溫水調,滴入狗油數匙,服下,以吐為度。吐去膈間小蟲,隨用五味異功散安之,續用逍遙散調之。
白話文:
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五分,用溫水調服,滴入幾匙狗油,服用至嘔吐為止。嘔吐出膈肌間的小蟲,隨後服用五味異功散治療,再繼續服用逍遙散調理。
6. 痢疾
古人治痢,多用墜下之品,如檳榔、枳實、厚朴、大黃之屬。所謂通因通用,法非不善矣,然而效者半,不效者半。其不效者,每至纏綿難愈,或嘔逆不食,而成敗症者,比比皆是。
白話文:
古人治療痢疾,多使用瀉下的藥物,例如檳榔、枳實、厚朴、大黃等。這些藥物通便,治療方法說不上不對,但見效的只有約一半,不見效的也有一半。不見效的,常常拖得很難痊癒,有的還嘔吐、不吃東西,導致敗症,這樣的例子很多。
予為此症,仔細揣摩不捨置,忽見燭光,遂恍然有得,因思火性炎上者也,何以降下於腸間而為痢?良由積熱在中,或為外感風寒所閉,或為飲食生冷所遏,以致火氣不得舒伸,逼迫於下,裡急而後重也。醫者不察,更用檳榔等藥下墜之,則降者愈降而痢愈甚矣。予因制治痢散,以治痢症初起之時,方用葛根為君,鼓舞胃氣上行也。
白話文:
對於這種痢疾,我仔細思考,不肯放過任何線索。突然看到燭光,靈光一閃,想到火性向上,為什麼會下降到腸道而形成痢疾?
這是因為體內積熱,或者是因為外感風寒閉塞,或者是因為飲食生冷阻滯,導致火氣無法宣發,壓迫到下面,導致裡急後重。醫生沒有辨證清楚,還用了檳榔等藥物來瀉下,這樣一來,下行的火氣更降,痢疾也會更嚴重。
於是我制定了治療痢疾的藥方,用於痢疾的初期。方中用葛根為主藥,用來鼓舞胃氣上行。
陳茶、苦參為臣,清濕熱也。麥芽、山楂為佐,消宿食也。赤芍藥、廣陳皮為使,所謂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也。製藥普送,效者極多。惟於腹中脹痛,不可手按者,此有宿食,更佐以樸黃丸下之。若日久脾虛,食少痢多者,五味異功散,加白芍、黃連、木香清而補之。
白話文:
陳茶和苦參作為臣藥,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麥芽和山楂作為佐藥,可以消解積食。赤芍藥和廣陳皮作為使藥,幫助活血化瘀,膿液就能自行排出,調和氣機,下墜感就能自然消除。製成藥丸後廣泛分發,效果十分顯著。
只有在腹中脹痛,用手按壓時不適的,才會有積食,再佐以樸黃丸消散積食。如果時間長了,脾虛虛弱、食慾不振、腹瀉頻繁的,使用五味異功散,再加上白芍、黃連、木香來清熱補脾。
氣虛下陷者,補中益氣湯升提之。若邪熱穢氣,塞於胃脘,嘔逆不食者,開噤散啟之。若久痢變為虛寒,四肢厥冷,脈微細,飲食不消者,附子理中湯加桂溫之。夫久痢必傷腎,不為溫暖元陽,誤事者眾矣,可不謹歟!
白話文:
身體虛弱,氣往下陷的,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升提。
如果邪熱穢氣堵塞在胃中,導致嘔吐、腹脹、不能進食,可以用開噤散來疏通。
如果痢疾持續時間長,轉化為虛寒,四肢冰冷,脈搏微弱,飲食不消化,可用附子理中湯加桂枝來溫暖身體。
痢疾時間長了,必定會傷及腎,如果不溫暖元陽(腎陽),導致誤事的,有很多。所以,一定要謹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