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三 (20)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0)

1. 治痢散

專治痢疾初起之時,不論赤白皆效。

白話文:

專門治療剛開始的痢疾,不管是血痢還是白痢都有效果。

葛根,苦參(酒炒),陳皮,陳松蘿茶(各一斤),赤芍(酒炒),麥芽(炒),山楂(炒,各十二兩)

白話文:

葛根、苦參(用酒炒過)、陳皮、陳年松蘿茶(各一斤),赤芍藥(用酒炒過)、炒麥芽、炒山楂(各十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水煎,連藥末服下,小兒減半。忌葷腥、麵食、煎炒、閉氣、發氣諸物。本方加川連四兩,尤效。

白話文:

本方藥粉細緻。每次服用四錢,用清水煎煮,連同藥粉一起服用。兒童減半。服用期間避免食用腥味、麵食、煎炒、憋氣、發怒等事物。如果在本方中加入川連四兩,療效會更明顯。

2. 樸黃丸

治痢疾初起,腹中實痛,不得手按,此有宿食也,宜下之。

白話文:

治療痢疾初期,腹部實在疼痛,不能用手按壓,這是因為有宿食,應該進行瀉下。

陳皮,厚朴(薑汁炒,各十二兩),大黃(酒蒸,一斤四兩),廣木香(四兩)

白話文:

陳皮、厚朴(用薑汁炒,各 600 公克)、大黃(用酒蒸,700 公克)、廣木香(200 公克)

荷葉水迭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開水下,小兒一錢。

白話文:

將荷葉水不斷濃縮成丸子,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三錢,用開水送服,兒童服用一錢即可。

五味異功散,(即六君子湯除半夏。見類中門。)

補中益氣湯,(見類中。)

白話文:

「五味異功散」(即「六君子湯」去掉半夏。詳見分類中篇。

3. 開噤散

治嘔逆食不入,書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故用黃連。痢而不食,則氣益虛,故加人參。虛人久痢,並用此法。

白話文:

治療嘔吐、食不下嚥:古籍記載,食不下嚥是體內有火氣造成的,因此使用黃連。腹瀉且食不下嚥,表示氣血更虛弱,所以加入人參。體虛之人久瀉,也使用這種方法。

人參,川黃連(姜水炒,各五分),石菖蒲(不見鐵,七分),丹參(三錢),石蓮子(去殼,即建蓮中有黑殼者),茯苓,陳皮,陳米(一撮),冬瓜仁(去殼,一錢五分),荷葉蒂(二個)

水煎服。

附子理中湯,(見中寒門。)

白話文:

人參、川黃連(用姜水炒,各五分)、石菖蒲(沒有接觸過鐵器,七分)、丹參(三錢)、石蓮子(去除果殼,也就是蓮子中帶有黑色外殼的)、茯苓、陳皮、陳米(一小撮)、冬瓜仁(去除果殼,一錢五分)、荷葉蒂(兩個)

4. 泄瀉

書云:濕多成五瀉,瀉之屬濕也,明矣。然有濕熱,有濕寒,有食積,有脾虛,有腎虛,皆能致瀉,宜分而治之。假如口渴、溺赤、下瀉腸垢,濕熱也。溺清、口和、下瀉清穀,濕寒也。胸滿痞悶、噯腐吞酸、瀉下臭穢,食積也。食少、便頻、面色㿠白,脾虛也。五更天明,依時作瀉,腎虛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濕氣過多會導致五種瀉痢,這些瀉痢都屬於濕性,這是很明顯的。然而,有濕熱、濕寒、飲食積滯、脾虛、腎虛等情況,都可能導致瀉痢,因此應該區分不同的情況來治療。

比如說:

  • 口渴、小便赤黃、瀉下黏膩的腸垢,這是濕熱導致的瀉痢。
  • 小便清澈、口不渴、瀉下未消化的食物,這是濕寒導致的瀉痢。
  • 胸悶脹滿、打嗝發酸、瀉下臭穢,這是飲食積滯導致的瀉痢。
  • 食慾不振、大便頻繁、面色蒼白,這是脾虛導致的瀉痢。
  • 黎明時分定時發作的瀉痢,這是腎虛導致的瀉痢。

治瀉,神朮散主之。寒熱食積,隨症加藥。脾虛者,香砂六君子湯,腎虛者,加減七神丸。凡治瀉,須利小便,然有食積未消者,正不宜利小便,必俟食積既消,然後利之斯為合法。

神朮散,(見類中)

白話文:

治療腹瀉,以神朮散為主藥。如果伴有寒症、熱症或飲食停滯,則根據具體情況加藥。脾虛者,使用香砂六君子湯。腎虛者,使用加減七神丸。凡治療腹瀉,都需要通利小便。但是,如果有飲食停滯尚未消化,就不適宜通利小便,必須等到飲食停滯消化之後,再進行通利小便纔是正確的做法。

燥濕理脾,消積滯,為止瀉之良藥。濕熱,加連翹;濕寒加炮薑、木香;食積,加山楂、麥芽、神麯。

白話文:

去除體內燥濕,調理脾胃,消除積滯,是止瀉的良藥。

濕熱型的腹瀉,加入連翹。 濕寒型的腹瀉,加入炮薑、木香。 食積引起的腹瀉,加入山楂、麥芽、神曲。

香砂六君子湯,(見類中)

治脾虛作瀉。挾寒者,加薑、桂,甚加附子。

白話文:

香砂六君子湯,用於治療脾虛引起的腹瀉。如果伴有寒症,可以加入生薑和肉桂,若病情嚴重,還可以添加附子。

5. 加味七神丸

止腎瀉如神。

肉豆蔻(麵裹煨),吳茱萸(去梗、湯泡七次),廣木香(各一兩),補骨脂(鹽酒炒,二兩),白朮(陳土炒,四兩),茯苓(蒸,二兩),車前子(去殼,蒸,二兩)

大棗煎湯迭為丸。每服三錢,開水下。

白話文:

肉豆蔻(裹麵悶烤) 吳茱萸(去掉梗,在湯中浸泡七次) 廣木香(各一兩) 補骨脂(用鹽酒炒,二兩) 白朮(用陳土炒,四兩) 茯苓(蒸熟,二兩) 車前子(去掉殼,蒸熟,二兩)

6. 瘧疾

瘧者,暴瘧之狀,因形而得名也。經曰:陰陽相搏而瘧作矣,陰搏陽而為寒,陽搏陰而為熱。如二人交爭,此勝則彼負,彼勝則此負,陰陽互相勝負,故寒熱並作也。善治瘧者,調其陰陽,平其爭勝,察其相兼之症,而用藥得宜,應手可愈。大法,瘧症初起,香蘇散散之,隨用加減小柴胡湯和之。

白話文:

瘧疾,是一種發作突然的疾病,其名稱來自於它的發作症狀。醫書上說:瘧疾是由陰陽相爭所引起的,陰氣壓制陽氣,產生寒症;陽氣壓制陰氣,產生熱症。就像兩個人交戰,一方勝利,另一方就會失敗,陰陽之間互相勝負,所以才會同時出現寒熱症狀。擅長治療瘧疾的人,會調節陰陽,平息爭鬥,觀察相伴隨的症狀,並適當用藥,即可手到病除。總的治療原則是,瘧疾發作初期,使用香蘇散驅散邪氣,隨後酌情加減小柴胡湯調和。

二三發後,止瘧丹截之。久瘧脾虛,六君子湯加柴胡補之。中氣下陷,補中益氣湯舉之,元氣即回,瘧症自止。書云:一日一發者,其病淺,兩日一發者,其病深,三日一發者,其病尤深。然而寒熱往來,總在少陽,久而不愈,總不離乎脾胃,蓋胃虛亦惡寒,脾虛亦發熱也,疏理少陽,扶助脾胃,治瘧無餘蘊矣。

香蘇散,(見傷寒太陽證。)

白話文:

瘧疾發作兩三次後,用止瘧丹截斷。如果瘧疾持續時間長,脾胃虛弱,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上柴胡來補益脾胃。如果中氣下陷,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來升舉,元氣恢復後,瘧疾也會自行停止。古籍中記載:瘧疾一天發作一次,病情較輕;兩天發作一次,病情較重;三天發作一次,病情最重。但是,無論寒熱交替發作的症狀如何,總歸是在少陽經的範圍內,長期不愈的話,總是與脾胃有關。因為胃虛也會怕冷,脾虛也會發熱。疏通少陽經,扶助脾胃,就可以徹底治療瘧疾。

7. 加減小柴胡湯

治瘧症之通劑,須按加減法主之。

白話文:

治療瘧疾的通用方劑,需要按照加減法則來使用。

柴胡,秦艽,赤芍(各一錢),甘草(五分),陳皮(一錢五分),

生薑一片,桑枝二錢,水煎服。

白話文:

柴胡、秦艽、赤芍藥(各6克),甘草(3克),陳皮(9克)

熱多者,加黃芩一錢;寒多者,加黑姜五分;口渴甚者,加知母一錢,貝母一錢五分;嘔惡,加半夏、茯苓各一錢,砂仁七分,生薑二片;汗少者,加荊芥一錢,川芎五錢;汗多者,去秦艽,減柴胡一半,加人參一錢,白朮一錢五分;飲食停滯,胸膈飽悶,加麥芽、神麯、山楂、厚朴各一錢;如欲止之,加白蔻仁八分,鱉甲(醋炙)二錢,更另用止瘧丹一、二丸截之,神效;若體虛氣弱,加人參、黃耆、白朮各二錢,當歸、茯苓各一錢;久病成瘧母,加白朮一錢,木香、枳實各五分,鱉甲二錢。

白話文:

**如果發熱嚴重,**添加黃芩一錢。 如果寒氣較重, 添加黑姜五分。 如果口渴明顯, 添加知母一錢,貝母一錢五分。 如果嘔吐噁心, 添加半夏、茯苓各一錢,砂仁七分,生薑兩片。 如果出汗偏少, 添加荊芥一錢,川芎五錢。 如果出汗過多, 去掉秦艽,減半柴胡的分量,添加人參一錢,白朮一錢五分。 如果飲食停滯,胸膈飽脹, 添加麥芽、神曲、山楂、厚朴各一錢。 如果想快速止住瘧疾, 添加白蔻仁八分,鱉甲(經過醋炙)二錢,另外服用一、兩丸止瘧丹,效果顯著。 如果身體虛弱氣短, 添加人參、黃耆、白朮各二錢,當歸、茯苓各一錢。 如果長期生病形成瘧母, 添加白朮一錢,木香、枳實各五分,鱉甲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