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三 (20)
卷三 (20)
1. 治痢散
專治痢疾初起之時,不論赤白皆效。
葛根,苦參(酒炒),陳皮,陳松蘿茶(各一斤),赤芍(酒炒),麥芽(炒),山楂(炒,各十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水煎,連藥末服下,小兒減半。忌葷腥、麵食、煎炒、閉氣、發氣諸物。本方加川連四兩,尤效。
白話文:
這份處方專門用於治療剛開始的痢疾,不管是血痢還是白痢都有效。
所需藥材如下:葛根、苦參(需用酒炒過)、陳皮、陳年的松蘿茶(以上各一斤),赤芍(需用酒炒過)、麥芽(需炒過)、山楂(需炒過,以上各十二兩)。
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四錢,用水煎煮,連同藥末一同服下,小孩的劑量則減半。在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肉類、魚類、麪食、煎炸炒菜以及所有會讓病情加重的食物。如果在此基礎上再加入四兩的黃連,效果會更佳。
2. 樸黃丸
治痢疾初起,腹中實痛,不得手按,此有宿食也,宜下之。
陳皮,厚朴(薑汁炒,各十二兩),大黃(酒蒸,一斤四兩),廣木香(四兩)
荷葉水迭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開水下,小兒一錢。
五味異功散,(即六君子湯除半夏。見類中門。)
補中益氣湯,(見類中。)
白話文:
【樸黃丸】
用於治療剛開始的痢疾,腹部實在疼痛,無法用手按壓,這可能是因為腸胃中有未消化的食物,適合使用此藥來清除。
所需藥材包含:陳皮、厚朴(需用薑汁炒過,各取十二兩)、大黃(需用酒蒸過,取一斤四兩)、廣木香(取四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後,用荷葉水製成丸狀,大小如同綠豆。每次服用三錢,用開水吞服,兒童則服用一錢。
五味異功散,就是去掉半夏的六君子湯。(詳細內容請參閱相關分類)
補中益氣湯,(詳細內容亦可參閱相關分類)
3. 開噤散
治嘔逆食不入,書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故用黃連。痢而不食,則氣益虛,故加人參。虛人久痢,並用此法。
人參,川黃連(姜水炒,各五分),石菖蒲(不見鐵,七分),丹參(三錢),石蓮子(去殼,即建蓮中有黑殼者),茯苓,陳皮,陳米(一撮),冬瓜仁(去殼,一錢五分),荷葉蒂(二個)
水煎服。
附子理中湯,(見中寒門。)
白話文:
[開噤散]
這方是治療食物難以下嚥、反胃嘔吐的情況。古書上說,如果食物無法吞下,這通常是由於體內有熱火,因此我們會使用黃連來清熱。若患者在腹瀉期間不能進食,身體會更加虛弱,所以我們會加入人參來補氣。對於體虛的人或長期腹瀉的患者,都適用這種方法。
藥方成分包括人參,黃連(需用薑水炒過,每種五分),石菖蒲(避免接觸鐵器,七分),丹參(三錢),石蓮子(去掉外殼,就是建蓮中黑色的那一部分),茯苓,陳皮,陳米(一撮),冬瓜仁(去殼,一錢五分),荷葉蒂(兩個)。
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另外,還有一個『附子理中湯』的方子,可在治療中寒症時使用。
4. 泄瀉
書云:濕多成五瀉,瀉之屬濕也,明矣。然有濕熱,有濕寒,有食積,有脾虛,有腎虛,皆能致瀉,宜分而治之。假如口渴、溺赤、下瀉腸垢,濕熱也。溺清、口和、下瀉清穀,濕寒也。胸滿痞悶、噯腐吞酸、瀉下臭穢,食積也。食少、便頻、面色㿠白,脾虛也。五更天明,依時作瀉,腎虛也。
治瀉,神朮散主之。寒熱食積,隨症加藥。脾虛者,香砂六君子湯,腎虛者,加減七神丸。凡治瀉,須利小便,然有食積未消者,正不宜利小便,必俟食積既消,然後利之斯為合法。
神朮散,(見類中)
燥濕理脾,消積滯,為止瀉之良藥。濕熱,加連翹;濕寒加炮薑、木香;食積,加山楂、麥芽、神麯。
香砂六君子湯,(見類中)
治脾虛作瀉。挾寒者,加薑、桂,甚加附子。
白話文:
書上寫著:濕氣過重會導致五種不同類型的腹瀉,這說明瞭腹瀅與濕氣的關聯性。然而,腹瀉可能由濕熱、濕寒、食物積滯、脾虛或腎虛引起,我們應該針對不同原因進行治療。例如,如果患者口渴、尿色深紅且排泄物帶有粘液,這可能是濕熱所致。若尿色清淡、口無異味且排泄物如穀物般清稀,這可能是濕寒所致。如果患者感到胸悶、噁心、胃酸倒流且排泄物異常臭穢,這可能是食物積滯所致。如果食慾不振、頻繁排便且面色蒼白,這可能是脾虛所致。如果在清晨或天亮時分定時腹瀉,這可能是腎虛所致。
治療腹瀉,主要用神朮散。根據不同的病情,如寒熱或食物積滯,可相應地添加藥材。對於脾虛的患者,可以使用香砂六君子湯;對於腎虛的患者,則可以使用加減七神丸。在治療腹瀉時,通常需要利尿,但如果有食物積滯未消除的情況,則不適合利尿,必須等到食物積滯消除後再進行利尿,這樣纔是合適的治療方式。
神朮散,可以在相關類別中找到詳細資訊。它具有燥濕、調理脾胃和消除食物積滯的作用,是治療腹瀉的良好藥物。對於濕熱的患者,可以加入連翹;對於濕寒的患者,可以加入炮薑和木香;對於食物積滯的患者,可以加入山楂、麥芽和神麴。
香砂六君子湯,也可以在相關類別中找到詳細資訊。它適用於脾虛引起的腹瀉。如果同時伴有寒氣,可以加入薑和肉桂,如果情況嚴重,可以加入附子。
5. 加味七神丸
止腎瀉如神。
肉豆蔻(麵裹煨),吳茱萸(去梗、湯泡七次),廣木香(各一兩),補骨脂(鹽酒炒,二兩),白朮(陳土炒,四兩),茯苓(蒸,二兩),車前子(去殼,蒸,二兩)
大棗煎湯迭為丸。每服三錢,開水下。
白話文:
這款藥物對於治療腎虛引起的腹瀉有極佳的效果,堪稱神奇。
藥方成分如下:肉豆蔻(用麵粉包裹後烘烤)、吳茱萸(去除梗部,並用熱水浸泡七次)、廣木香、補骨脂(用鹽和酒炒過)、白朮(用陳年的土炒過)、茯苓(經過蒸煮)、車前子(去殼後蒸煮);以上各種藥材的用量分別為:肉豆蔻、吳茱萸、廣木香各一兩,補骨脂二兩,白朮四兩,茯苓、車前子各二兩。
製作方式是使用大棗煎煮的湯汁來製成藥丸。服用時,每次三錢,以熱水送服。
6. 瘧疾
瘧者,暴瘧之狀,因形而得名也。經曰:陰陽相搏而瘧作矣,陰搏陽而為寒,陽搏陰而為熱。如二人交爭,此勝則彼負,彼勝則此負,陰陽互相勝負,故寒熱並作也。善治瘧者,調其陰陽,平其爭勝,察其相兼之症,而用藥得宜,應手可愈。大法,瘧症初起,香蘇散散之,隨用加減小柴胡湯和之。
二三發後,止瘧丹截之。久瘧脾虛,六君子湯加柴胡補之。中氣下陷,補中益氣湯舉之,元氣即回,瘧症自止。書云:一日一發者,其病淺,兩日一發者,其病深,三日一發者,其病尤深。然而寒熱往來,總在少陽,久而不愈,總不離乎脾胃,蓋胃虛亦惡寒,脾虛亦發熱也,疏理少陽,扶助脾胃,治瘧無餘蘊矣。
香蘇散,(見傷寒太陽證。)
白話文:
【瘧疾】
瘧疾,是根據它發作時的劇烈症狀來命名的。古籍記載:當陰陽二氣相互衝突時,瘧疾就會發作,陰氣勝過陽氣時表現爲寒冷,陽氣勝過陰氣時則表現爲發熱。就像兩個人在爭鬥,一方勝利則另一方敗退,陰陽二氣互有勝負,所以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善於治療瘧疾的醫生,會調整病人的陰陽平衡,消除體內的衝突,仔細觀察並處理伴隨的病症,用藥得當,疾病就能迅速治癒。
一般來說,瘧疾初發時,可以使用香蘇散來疏散邪氣,隨後再用加減小柴胡湯來調和身體。
若病情反覆發作兩三次後,可以使用止瘧丹來控制病情。對於長期瘧疾導致脾虛的患者,可以用六君子湯加柴胡來補養身體。如果中氣下陷,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提升中氣,一旦元氣恢復,瘧疾自然就會停止。
古書上說,每天發作一次的瘧疾,病情較輕;每兩天發作一次的瘧疾,病情較重;每三天發作一次的瘧疾,病情最重。然而,無論病情輕重,寒熱交替的症狀總是出現在少陽經脈。如果長期不能痊癒,問題通常出在脾胃上,因爲胃虛也會感到寒冷,脾虛也會發熱。因此,調理少陽經脈,加強脾胃功能,就能徹底治癒瘧疾了。
至於“香蘇散”,可以在傷寒太陽證中找到相關說明。
7. 加減小柴胡湯
治瘧症之通劑,須按加減法主之。
柴胡,秦艽,赤芍(各一錢),甘草(五分),陳皮(一錢五分),
生薑一片,桑枝二錢,水煎服。
熱多者,加黃芩一錢;寒多者,加黑姜五分;口渴甚者,加知母一錢,貝母一錢五分;嘔惡,加半夏、茯苓各一錢,砂仁七分,生薑二片;汗少者,加荊芥一錢,川芎五錢;汗多者,去秦艽,減柴胡一半,加人參一錢,白朮一錢五分;飲食停滯,胸膈飽悶,加麥芽、神麯、山楂、厚朴各一錢;如欲止之,加白蔻仁八分,鱉甲(醋炙)二錢,更另用止瘧丹一、二丸截之,神效;若體虛氣弱,加人參、黃耆、白朮各二錢,當歸、茯苓各一錢;久病成瘧母,加白朮一錢,木香、枳實各五分,鱉甲二錢。
白話文:
這是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通用藥方,但必須按照特定的加減原則來調整。
藥方基本成分有:柴胡、秦艽、赤芍各三公克,甘草1.5公克,陳皮4.5公克,生薑一小片,桑枝6公克,用水煎煮後服用。
如果發燒情況嚴重,可再添加黃芩3公克;如果寒戰較多,則加黑薑1.5公克;若感到非常口渴,可加入知母3公克,貝母4.5公克;若有噁心嘔吐,可再加入半夏、茯苓各3公克,砂仁2.1公克,生薑兩片;若出汗不多,可加荊芥3公克,川芎15公克;若出汗過多,應去掉秦艽,減少一半的柴胡用量,並添加人參3公克,白朮4.5公克;若有飲食不順,胸脹悶感,可加入麥芽、神麯、山楂、厚朴各3公克;若希望病情能停止發展,可加白蔻仁2.4公克,醋炙過的鱉甲6公克,另可使用一至兩顆止瘧丹,效果非常好;若身體虛弱,氣力不足,可添加人參、黃耆、白朮各6公克,當歸、茯苓各3公克;若是長期患病,已轉變為慢性瘧疾,可加白朮3公克,木香、枳實各1.5公克,鱉甲6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