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二 (2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0)

1. 轉矢氣

問曰:轉矢氣,何以屬陽明腑證?答曰:矢氣者,氣下泄也,病人內有燥糞,結而不通,則氣常下失。仲景云:欲行大承氣,先與小承氣,腹中轉矢氣者,方與大承氣湯;若不轉矢氣,慎未可再攻,是知轉矢氣,屬陽明腑也。

白話文:

有人問:「轉矢氣(即放屁)為什麼被歸類為陽明腑的症狀?」回答是:「矢氣,就是氣從下部排放。當病人的腸胃中有乾硬的大便,阻塞不通,氣就會經常從下面排出來。張仲景說:在使用大承氣湯前,應先用小承氣湯,如果病人會放屁,纔可以用大承氣湯;如果不會放屁,就要小心不能再強烈地攻下。由此可知,能放屁的現象,是屬於陽明腑的特徵。」

2. 論里中之裡

傷寒之邪,三陽為表,三陰為里,人皆知之,而里中之裡人所不知也。何謂里中之裡?陽明胃腑是也。三陽、三陰之邪,一入胃腑,則無復傳,故曰里中之裡也。或謂三陰經,臟也。陽明胃,腑也。豈有腑深於臟者乎?答曰:陽明居乎中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猶之溪谷,為眾水之所趨也。夫以陽經與陰經較,則三陰為深;以陰經與胃腑較,則胃腑為尤深也。

三陽、三陰之經,環繞乎胃腑,處處可入。有自太陽入腑者,有自本經入腑者,有自少陽入腑者,有自太陰入腑者,有自少陰入腑者,有自厥陰入腑者,一入胃腑則無復傳,故曰里中之裡也。治傷寒者,先明傳經、直中,即於傳經之中,辨明表裡,更於表裡之中,辨明裡中之裡,如此則觸目洞然,治療無不切中矣。

白話文:

關於深入理解身體內部狀況的討論,我們都知道感冒的病邪,會影響到三陽經絡表現在外,三陰經絡則深入內臟,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對於內臟中的更深層次,人們可能就不是很清楚了。那什麼是內臟中的更深層次呢?那就是陽明胃腑。

一旦病邪進入胃腑,就不會再傳遞到其他部位,所以我們稱之為內臟中的更深層次。有人可能會問,三陰經絡是內臟,而陽明胃腑是腑臟,怎麼可能腑臟比內臟更深呢?回答是:陽明胃腑位於身體中央,是所有營養物質的集中地,不再向其他部位傳遞,就像山谷是水流的匯聚之地一樣。如果拿陽經和陰經來比較,三陰經絡的影響確實較深;但如果拿陰經和胃腑來比較,胃腑的影響則更為深遠。

三陽、三陰經絡都環繞著胃腑,病邪隨時可能入侵。有可能從太陽經絡直接進入胃腑,也可能從本身的經絡進入,或者從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經絡進入。只要病邪進入胃腑,就不會再傳遞,因此我們稱之為內臟中的更深層次。

治療感冒的人,首先要明白病邪的傳遞過程和直接影響,然後在傳遞過程中分辨出表面和內在的影響,進一步在內在影響中分辨出更深層次的影響。這樣一來,對病情的瞭解就會更加清晰,治療也會更為恰當。

3. 復論陽明本證用藥法

陽明有經、有腑。陽明經病,發熱頭痛,目痛鼻乾,唇焦漱水,宜解肌,葛根湯;陽明經病傳腑,蒸熱自汗,口渴飲冷,白虎加人參湯,此散漫之熱,可清而不可下;陽明腑病,熱邪悉入於裡,其證潮熱譫語,腹滿便閉,宜攻之,調胃承氣湯,此結聚之熱,徒清無益也。夫病當用承氣,而只用白虎,則結聚之熱不除;當用白虎而遽用承氣,則散漫之邪復聚而為結熱之證。

夫石膏、大黃,同一清劑,而舉用不當,尚關成敗,何況寒熱相反者乎?甚矣!司命之難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中醫對陽明病症狀的辨識與治療方法。內容如下:

陽明病可分為經病和腑病兩種。如果出現的是陽明經病,症狀包括發燒、頭痛、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嘴脣焦躁、想漱口喝水,這種情況應使用能解肌的葛根湯來治療。

當陽明經病轉變成腑病,患者會感到全身發熱、自汗、口渴想喝冷飲,這時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這種散開的熱象只能清除,不能用下法。

如果是陽明腑病,熱邪已完全進入體內,表現為高燒、說胡話、腹部脹滿、排便困難,這時需要使用調胃承氣湯進行攻下,因為這種集中的熱象單純清除是無效的。

如果病況需要使用承氣湯卻只用了白虎湯,那麼集中的熱象就不會被消除;反之,應該使用白虎湯時卻急著使用承氣湯,散開的邪氣就會重新聚集,形成更嚴重的結熱症狀。

石膏和大黃都是清熱藥物,但若使用不當,也會影響療效,甚至造成病情惡化,更不用說寒性和熱性藥物這種截然相反的藥物了。由此可見,作為醫生,要精確辨識病情並正確使用藥物,實在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