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三 (2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1)

1. 止瘧丹

治瘧症二、三發後,以此止之,應手取效。

白話文:

治療瘧疾病,在發作兩三次之後,使用這個方法來制止,馬上就能見效。

常山(火酒炒),草果仁(去殼),半夏曲(薑汁炒),香附米(酒炒),青皮(去穰醋炒,各四兩),真六神麯(十二兩)

白話文:

常山(用火酒炒過),草果仁(去除外殼),半夏曲(用薑汁炒過),香附米(用酒炒過),青皮(去除內穰,用醋炒過,以上各四兩),六神曲(十二兩)

為末,用米飲煮糊為丸,如彈子大,硃砂為衣。輕者一丸,重者二丸,紅棗五、六枚,煎湯化下,清晨面東空腹服。

白話文:

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米湯煮成糊狀,搓成彈珠大小的丸子,再用硃砂塗上外層。病情輕微者,服一粒丸子,病情較重者,服兩粒丸子。另取紅棗五、六顆,煎煮湯汁融化丸子,在清晨面朝東方,空腹服用。

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俱見類中。)

白話文:

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均可見於《類證普濟本事方》中)。

瘧久變虛,宜用前二方主之,但真虛者多挾寒,須用肉桂、附子、炮薑、砂仁之類,溫補元氣,甫克收功。

白話文:

慢性瘧疾導致體虛,以上述兩個方劑為主,但真正的虛症多伴有寒氣,需要使用肉桂、附子、炮薑、砂仁之類的藥物來溫補元氣,才能起到效果。

2. 論水腫鼓脹

問曰:水腫、鼓脹,何以別之?答曰:目窠與足先腫,後腹大者,水也;先腹大,後四肢腫者,脹也。然水腫亦有兼脹者,脹亦有兼水者,須按其先後多寡而治之,今分為兩門,治者宜合參焉。

白話文:

詢問:水腫和鼓脹,如何區分? 回答:如果先是眼窩和腳先腫起來,然後腹部變大,是水腫;如果是先腹部變大,然後四肢腫起來,是鼓脹。不過水腫也有合併鼓脹的,鼓脹也有合併水腫的,需要根據其先後出現的順序和嚴重程度來治療。現在分為兩個類別,治療時應將兩者結合參考。

3. 水腫

水腫症,有表裡、寒熱、腎胃之分,大抵四肢腫,腹不腫者,表也。四肢腫,腹亦腫者,里也。煩渴口燥,溺赤便閉,飲食喜涼,此屬陽明,熱也。不煩渴,大便自調,飲食喜熱,此屬陰水,寒也。先喘而後腫者,腎經聚水也。先腫而後喘,或但腫而不喘者,胃經蓄水也。經云:腎者,胃之關也。

白話文:

水腫有表裡、寒熱、腎胃之別,一般來說:

表證: 四肢腫脹,但肚子不腫。 裡證: 四肢腫脹,肚子也腫脹。

熱證: 煩渴口乾,小便赤黃,大便祕結,飲食偏好涼的。這是陽明經熱證。 寒證: 不煩渴,大便正常,飲食偏好熱的。這是陰經寒證。

腎經水腫: 先出現喘促,然後才腫脹。 胃經水腫: 先腫脹,然後才喘促,或者只有腫脹而沒有喘促。

《醫經》中說:「腎是胃的關口。」

關閉則水積,然胃病而關亦自閉矣。治胃者,五加皮飲加減主之。治腎者,腎氣丸加減主之。或問:書云:先喘後腫,其病在肺,何也?答曰:喘雖肺病,其本在腎,經云:諸痿喘嘔,皆屬於下是也。若外感致喘,或專屬肺經受邪,內傷致喘,未有不由於腎者,治者詳之。

白話文:

一旦小便無法排出,就會導致水腫,而胃病也會導致小便不通。治療胃病,可以用五加皮飲加減方。治療腎病,可以用腎氣丸加減方。有人問:醫書說,先出現喘息,後出現水腫,這是肺部的疾病,為什麼?回答說:雖然喘息是肺部的疾病,但其根本原因在於腎臟。經典說:所有的萎縮、喘息、嘔吐,都與下焦有關。如果是外感因素導致喘息,可能是肺經受到了邪氣的侵襲;如果是內傷導致喘息,就沒有不是由腎臟引起的。治療時需要仔細鑑別。

4. 五皮飲

治胃經聚水,乃通用之劑,華佗《中藏經》之方也。累用累驗。

白話文:

治療胃經積水,這是常用的方劑,出自華佗的《中藏經》,屢試屢驗。

大腹皮(黑豆汁洗),茯苓皮,陳皮,桑白皮(各一錢五分),生薑皮(八分)

水煎服。

白話文:

黑豆汁洗過的大腹皮、茯苓皮、陳皮、桑白皮(各 1.5 克)、生薑皮(0.8 克)

仲景云:腰以上腫,宜發汗,加紫蘇、秦艽、荊芥、防風。腰以下腫,宜利小便,加赤小豆、赤茯苓、澤瀉、車前子、萆薢、防己。若大便不通,宜下之,加大黃、葶藶。腹中脹滿,加卜子、厚朴、陳皮、麥芽、山楂。體虛者,加白朮、人參、茯苓。審是陰水,加附子、乾薑、肉桂;審是陽水,加連翹、黃柏、黃芩。

白話文:

張仲景說:

  • 腰部以上的腫脹,宜發汗治療,加入紫蘇、秦艽、荊芥、防風等藥物。
  • 腰部以下的腫脹,宜利尿治療,加入赤小豆、赤茯苓、澤瀉、車前子、萆薢、防己等藥物。
  • 如果大便不通暢,宜瀉下治療,加入大黃、葶藶等藥物。
  • 腹中脹滿,加入卜子、厚朴、陳皮、麥芽、山楂等藥物。
  • 體質虛弱者,加入白朮、人參、茯苓等藥物。
  • 辨證為陰水(寒濕),加入附子、乾薑、肉桂等藥物。
  • 辨證為陽水(熱濕),加入連翹、黃柏、黃芩等藥物。

挾痰者,加半夏、生薑。既消之後,宜用理中湯健脾實胃,或以金匱丸溫暖命門,或以六味加牛膝、車前,滋腎水,清餘熱,庶收全功。

附子理中湯,(見中寒)

白話文:

有痰濕的人,加入半夏和生薑。痰濕消退後,應使用理中湯來健脾胃,或使用金匱丸來溫暖腎陽,或使用六味地黃丸加上牛膝和車前子,來滋養腎水,清除餘熱,才能完全康復。

5. 金匱腎氣丸

治腎經聚水,小便不利,腹脹肢腫,或痰喘氣急,漸成水蠱,其效如神。然腎經聚水,亦有陰陽之分,不可不辨也。經云:陰無陽,無以生;陽無陰,無以化。經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假如腎經陽虛,陰無以生,真火不能制水者,宜用此丸。假如腎經陰虛,陽無以化,真陰不能化氣者,宜用本方去附、桂主之。

東垣云:土在雨中化為泥,陰水之象也。河間云:夏熱之甚,庶土蒸溽,陽水之象也。知斯意者,可以治水矣。

白話文:

此藥方專治腎經水氣積聚、小便不通暢、腹部腫脹、四肢浮腫,甚至胸悶喘氣急迫,逐漸演變成水腫。藥效非常顯著。

不過,腎經水氣積聚也分陰陽虛實,必須仔細辨別。醫書上說:陰虛了,沒有陽氣來生發;陽虛了,沒有陰氣來轉變。醫書又說:膀胱是人體的水液儲藏地,氣化通暢了,水液就能排出體外。

如果腎經陽氣虛弱,導致陰虛不能生發,真火不能控制水液,那麼就應該使用這個藥丸。

如果腎經陰氣虛弱,導致陽虛不能化氣,真陰不能化生氣化,那麼就應該使用本方,去掉附子和桂枝。

大熟地(八兩),山藥(四兩),山萸肉,丹皮,澤瀉,車前子,牛膝(各二兩),茯苓(六兩),肉桂(一兩),附子(一兩,虛寒甚者倍之)

白話文:

  • 熟地黃(500 克)
  • 山藥(250 克)
  • 山茱萸(125 克)
  • 丹皮(125 克)
  • 澤瀉(125 克)
  • 車前子(125 克)
  • 牛膝(125 克)
  • 茯苓(375 克)
  • 肉桂(62.5 克)
  • 附子(62.5 克,虛寒症狀嚴重者加倍)

用五加皮八兩,煮水一大碗,濾去渣,和藥,加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早開水下四錢。

白話文:

取用五加皮八兩,煮一大碗水。濾除殘渣,加入藥材,再加入煉製過的蜂蜜和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天早上,用開水送服四錢重的藥丸。

前症若屬陰虛,本方去桂附,加文蛤、牡蠣各二兩;濕熱甚者,加黃柏五錢,不用五加皮,以萆薢八兩熬汁代之。

論血分水分

白話文:

如果上述症狀屬於陰虛,則原方中去除肉桂和附子,加入文蛤和牡蠣各 2 兩。如果濕熱較重,則加入黃柏 5 錢,不用五加皮,改用萆薢 8 兩熬製汁液代替。

婦人經水先斷,後發腫者,名曰血分,通經丸主之。先發水腫,然後經斷者,名曰水分,五加皮飲送下通經丸主之。

白話文:

若女性月經先斷,後出現水腫,稱為「血分」。治療時,使用「通經丸」主治。

若先出現水腫,然後月經才斷,稱為「水分」。治療時,使用「五加皮飲」送服「通經丸」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