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三 (21)
卷三 (21)
1. 止瘧丹
治瘧症二、三發後,以此止之,應手取效。
常山(火酒炒),草果仁(去殼),半夏曲(薑汁炒),香附米(酒炒),青皮(去穰醋炒,各四兩),真六神麯(十二兩)
為末,用米飲煮糊為丸,如彈子大,硃砂為衣。輕者一丸,重者二丸,紅棗五、六枚,煎湯化下,清晨面東空腹服。
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俱見類中。)
瘧久變虛,宜用前二方主之,但真虛者多挾寒,須用肉桂、附子、炮薑、砂仁之類,溫補元氣,甫克收功。
白話文:
[止瘧丹]這帖藥方適用於瘧疾在發作兩到三次之後,用此藥來控制病情,效果顯著。
所需藥材包括:常山(需以火酒炒過)、草果仁(要去殼)、半夏曲(需薑汁炒過)、香附米(需酒炒過)、青皮(需去掉瓤並以醋炒過,各四兩)、真六神麯(十二兩)。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再以米漿煮成糊狀做為藥丸的基底,做成彈珠大小的藥丸,並以硃砂裹上外層。病情輕微者服用一丸,病情嚴重者可服用兩丸,再配以五到六枚紅棗煮湯,將藥丸溶於湯中服用,最好在清晨面向東方且空腹時服用。
對於長期瘧疾導致身體虛弱的情況,推薦使用「六君子湯」和「補中益氣湯」兩種藥方,具體內容請參考相關資料。
然而,若患者是因為真正體虛而帶有寒象,則需要加入肉桂、附子、炮薑、砂仁等溫熱性藥材,溫補元氣,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
2. 論水腫鼓脹
問曰:水腫、鼓脹,何以別之?答曰:目窠與足先腫,後腹大者,水也;先腹大,後四肢腫者,脹也。然水腫亦有兼脹者,脹亦有兼水者,須按其先後多寡而治之,今分為兩門,治者宜合參焉。
白話文:
有人問道:「水腫和鼓脹這兩種病症,該如何區別?」回答是:「如果眼睛周圍和腳部先出現腫脹,然後腹部才逐漸膨大的,這是水腫;反之,若腹部先膨大,然後四肢才開始腫脹的,則是鼓脹。然而,有些水腫病例也會同時伴有鼓脹的情況,同樣地,鼓脹也可能會伴隨水腫。在治療時,必須根據病情的先後順序及嚴重程度來處理。現將這兩種病症分為兩個類別來討論,治療時應綜合參考這兩種情況。」
3. 水腫
水腫症,有表裡、寒熱、腎胃之分,大抵四肢腫,腹不腫者,表也。四肢腫,腹亦腫者,里也。煩渴口燥,溺赤便閉,飲食喜涼,此屬陽明,熱也。不煩渴,大便自調,飲食喜熱,此屬陰水,寒也。先喘而後腫者,腎經聚水也。先腫而後喘,或但腫而不喘者,胃經蓄水也。經云:腎者,胃之關也。
關閉則水積,然胃病而關亦自閉矣。治胃者,五加皮飲加減主之。治腎者,腎氣丸加減主之。或問:書云:先喘後腫,其病在肺,何也?答曰:喘雖肺病,其本在腎,經云:諸痿喘嘔,皆屬於下是也。若外感致喘,或專屬肺經受邪,內傷致喘,未有不由於腎者,治者詳之。
白話文:
關於水腫這種病症,可從表面和內部、冷熱性質、以及腎臟與胃的影響來區分。如果只有四肢浮腫,腹部並未浮腫,這屬於表面問題。但如果四肢和腹部都有浮腫,這就屬於內部問題了。
如果患者感到煩躁口渴,口乾舌燥,小便呈現紅色,排便困難,飲食偏好冷涼食物,這通常屬於陽明病,也就是熱性的水腫。相反地,如果沒有上述的煩渴現象,排便順暢,飲食偏好熱的食物,這通常屬於陰水,即冷性的水腫。
如果先是喘息然後纔出現水腫,這通常是腎臟聚集過多水分所致。反之,如果先是水腫然後纔出現喘息,或者只有水腫而無喘息,這通常是胃部積水所致。古人說:腎臟就像胃的閘門一樣,一旦關閉,水分就會積聚。然而,當胃部生病時,這個「閘門」也會自行關閉。
治療胃部問題,可以使用五加皮飲,視情況增減藥量。治療腎臟問題,則可以使用腎氣丸,同樣地,視情況增減藥量。
有人會問:古書上說,如果先是喘息然後纔出現水腫,病根在肺部,這是為什麼呢?回答是:雖然喘息的直接原因是肺部問題,但根本原因往往在腎臟。古書上有提到,各種呼吸困難、嘔吐等症狀,都可能源於下部,包括腎臟。如果喘息是由外部感染引起的,可能主要與肺部有關;但如果是由內部損傷導致的喘息,通常都與腎臟有關。治療時應詳細考慮這些因素。
4. 五皮飲
治胃經聚水,乃通用之劑,華佗《中藏經》之方也。累用累驗。
大腹皮(黑豆汁洗),茯苓皮,陳皮,桑白皮(各一錢五分),生薑皮(八分)
水煎服。
仲景云:腰以上腫,宜發汗,加紫蘇、秦艽、荊芥、防風。腰以下腫,宜利小便,加赤小豆、赤茯苓、澤瀉、車前子、萆薢、防己。若大便不通,宜下之,加大黃、葶藶。腹中脹滿,加卜子、厚朴、陳皮、麥芽、山楂。體虛者,加白朮、人參、茯苓。審是陰水,加附子、乾薑、肉桂;審是陽水,加連翹、黃柏、黃芩。
挾痰者,加半夏、生薑。既消之後,宜用理中湯健脾實胃,或以金匱丸溫暖命門,或以六味加牛膝、車前,滋腎水,清餘熱,庶收全功。
附子理中湯,(見中寒)
白話文:
【五皮飲】
這是一個用於治療因胃經引起的水腫問題的普遍藥方,源自華佗的《中藏經》,並且經過多次使用都證明有效。
藥方成分包括:大腹皮(需先用黑豆汁清洗)、茯苓皮、陳皮、桑白皮(以上各1錢5分)、生薑皮(8分)。
用水煎煮後服用。
張仲景指出:若是腰部以上的部位出現水腫,應該採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可添加紫蘇、秦艽、荊芥、防風等藥材。而腰部以下的水腫,則應通過利尿的方式來改善,可以加入赤小豆、赤茯苓、澤瀉、車前子、萆薢、防己等草藥。如果便祕,應使用瀉下的方式,可加大黃、葶藶。若腹部有脹滿感,則可加入卜子、厚朴、陳皮、麥芽、山楂。對於體質虛弱的人,則需加入白朮、人參、茯苓來補身。如果確定是陰水,則應加入附子、乾薑、肉桂;若為陽水,則需加入連翹、黃柏、黃芩。
若伴有痰多的情況,則應添加半夏、生薑。在水腫消退後,宜使用理中湯來強化脾胃,或使用金匱丸來溫暖命門,或使用六味地黃丸加上牛膝和車前子,以滋養腎臟,清除餘熱,這樣才能達到全面的療效。
附上附子理中湯的相關說明,請參考"中寒"部分的內容。
5. 金匱腎氣丸
治腎經聚水,小便不利,腹脹肢腫,或痰喘氣急,漸成水蠱,其效如神。然腎經聚水,亦有陰陽之分,不可不辨也。經云:陰無陽,無以生;陽無陰,無以化。經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假如腎經陽虛,陰無以生,真火不能制水者,宜用此丸。假如腎經陰虛,陽無以化,真陰不能化氣者,宜用本方去附、桂主之。
東垣云:土在雨中化為泥,陰水之象也。河間云:夏熱之甚,庶土蒸溽,陽水之象也。知斯意者,可以治水矣。
大熟地(八兩),山藥(四兩),山萸肉,丹皮,澤瀉,車前子,牛膝(各二兩),茯苓(六兩),肉桂(一兩),附子(一兩,虛寒甚者倍之)
用五加皮八兩,煮水一大碗,濾去渣,和藥,加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早開水下四錢。
前症若屬陰虛,本方去桂附,加文蛤、牡蠣各二兩;濕熱甚者,加黃柏五錢,不用五加皮,以萆薢八兩熬汁代之。
論血分水分
婦人經水先斷,後發腫者,名曰血分,通經丸主之。先發水腫,然後經斷者,名曰水分,五加皮飲送下通經丸主之。
白話文:
主要治療因腎臟功能異常導致的水分代謝障礙,症狀包括排尿不順、腹部脹大、四肢浮腫,也可能出現痰多、呼吸困難,甚至逐漸發展成嚴重的水腫。這種情況往往與腎臟的陰陽失調有關,需仔細區分。古人認為,沒有陰就無法生成,沒有陽則無法轉化。又說,膀胱是負責管理身體水分的器官,當氣的功能正常時,就能有效排除多餘的水分。如果腎臟的陽氣不足,無法促進陰的生成,即真火無法控制水分,此時適合使用金匱腎氣丸。反之,如果腎臟的陰氣不足,無法讓陽氣發揮轉化作用,即真陰無法製造氣,則應去掉方中的附子和肉桂。
藥方如下:大熟地八兩,山藥四兩,山茱萸、牡丹皮、澤瀉、車前子、牛膝各二兩,茯苓六兩,肉桂一兩,附子一兩(虛寒嚴重者可加倍)。先用五加皮八兩煮水一大碗,濾掉渣滓後,將藥材與煉蜜混合製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日清晨服用四錢,用開水吞服。
若是屬於陰虛的情況,應去掉肉桂和附子,加入文蛤、牡蠣各二兩;若濕熱嚴重,則可加入黃柏五錢,並不用五加皮,改以八兩的菝葜煎汁代替。
關於血液和水分的問題,婦女月經中斷後出現腫脹,稱為「血分」,可用通經丸來治療。若先出現水腫,然後才月經中斷,稱為「水分」,可先服用五加皮飲,再跟著服用通經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