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三 (22)
卷三 (22)
1. 通經丸
當歸尾,赤芍藥,生地黃,川芎,牛膝,五靈脂(各一兩),紅花,桃紅(各五錢),香附(二兩),琥珀(七錢五分)
白話文:
當歸尾、赤芍藥、生地黃、川芎、牛膝、五靈脂(各 50 克) 紅花、桃仁(各 25 克) 香附(100 克) 琥珀(37.5 克)
蘇木屑二兩,煎酒,和砂糖,熬化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酒下。體虛者,用理中湯送下;若血寒,加肉桂五錢。
白話文:
蘇木屑2兩,煮酒後加入砂糖,熬煮成膏狀,搓成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3錢,用酒送服。體虛者,可用理中湯送服;如果血氣虛寒,再加入肉桂5錢。
2. 鼓脹
或問:方書有鼓脹、蠱脹之別,何也?答曰:鼓者,中空無物,有似於鼓;蠱者,中實有物,非蟲即血也。中空無物,填實則消,經所謂塞因塞用是已。中實有物,消之則平,經所謂堅者削之是已。然脹滿有寒、熱、虛、實,淺深部位之不同,若不細辨,何由取效。假如溺赤,便閉,脈數有力,色紫黑,氣粗厲,口渴飲冷,唇焦,舌燥,多屬於熱。
白話文:
有人問:醫書中提到「鼓脹」和「蠱脹」的區別,這是什麼意思?
回答說:「鼓脹」是指腹部中空沒有東西,就像一個鼓一樣;「蠱脹」是指腹部中有實物,可能是蟲子或血液。
腹中沒有東西的,用補氣的藥物就會消脹,就像「塞因塞用」這個道理一樣。裡面有實物的,用消散的藥物就會平復,就像「堅者削之」這個道理一樣。
但是,脹滿有寒熱虛實之分,部位深淺也有不同。如果不仔細辨別,怎麼能取得效果呢?
比如說,小便赤黃、大便不通、脈象數而有力、面色紫黑、氣粗聲音厲、口渴喜歡喝冷水、嘴脣乾燥、舌頭乾枯,這大多屬於熱性的脹滿。
假如溺清,便溏,脈細無力,色㿠白,氣短促,喜飲熱湯,舌潤,口和,多屬於寒。又如腹脹,按之不痛,或時脹時減者,為虛;按之愈痛,腹脹不減者,為實。凡脹滿,飲食如常者,其病淺;飲食減少者,其病深。且脹有部分,縱是通腹脹滿,亦必有脹甚之部,與病先起處,即可知屬何臟腑,而用藥必以之為主。東坦治脹滿,不外枳朮、補中二方,出入加減,寒熱攻補,隨症施治。
白話文:
如果小便清澈,大便稀溏,脈搏細弱無力,面色蒼白,呼吸短促,喜歡喝熱湯,舌頭濕潤,口氣不臭,多屬於寒症。
又如腹脹,按壓不疼,或者時而脹痛時而減輕的,是虛症;按壓越疼,腹脹不減輕的,是實症。凡是腹脹,飲食正常的,病情較輕;飲食減少的,病情較重。
並且腹脹是有部位的,縱然是整個腹部都脹,也一定有脹得最厲害的部位,與疾病最初發生的部位,就能夠知道屬於哪個臟腑,用藥也必須以這個臟腑為主。
蘇東坡治療腹脹,不外乎使用枳朮、補中這兩個方劑,靈活加減,針對寒熱虛實,根據症狀治療。
予因制和中丸普送,效者甚多,有力者,當修合以濟貧乏。又氣虛中滿,宜用白朮丸,而以六君子湯佐之,中空無物,不用枳實,恐傷氣也。
白話文:
我制定了「和中丸」並廣為分送,許多人服用後都見效。有能力的人,應該製作此丸藥來救助貧困者。另外,對於氣虛且腹部脹滿者,建議使用白朮丸,並搭配六君子湯服用。如果是腹部空虛,不含有物者,則不使用枳實,避免損傷氣。
3. 枳朮丸
除脹消食。
枳實(一兩,麵炒),白朮(二兩,陳土炒)
共為末,荷葉包爛飯煨透,杵和為丸。每服二錢,開水下。
補中益氣湯,(見類中)
白話文:
用枳實一兩(麵炒)、白朮二兩(陳土炒)研磨成粉,用荷葉包著爛飯煨透,再搗碎和成丸子。每次服用二錢,用開水送服。可配合補中益氣湯使用。
4. 和中丸
白朮(陳土炒,四兩),扁豆(炒,三兩),茯苓(一兩五錢),枳實(麵炒,二兩),陳皮(三兩),神麯(炒黑),麥芽(炒),山楂(炒),香附(薑汁炒,二兩),砂仁(一兩五錢),半夏(薑汁炒,一兩),丹參(酒蒸,二兩),五穀蟲(酒拌炒焦黃色,三兩)
荷葉一枚,煎水迭為丸。每日上午、下午開水下二錢。
白話文:
- 白朮(用陳年土炒,四兩)
- 扁豆(炒,三兩)
- 茯苓(一兩五錢)
- 枳實(麵炒,二兩)
- 陳皮(三兩)
- 神麴(炒黑)
- 麥芽(炒)
- 山楂(炒)
- 香附(薑汁炒,二兩)
- 砂仁(一兩五錢)
- 半夏(薑汁炒,一兩)
- 丹參(酒蒸,二兩)
- 五穀蟲(酒拌炒至焦黃色,三兩)
此方不寒不熱,和平之治法也。若寒氣盛,加乾薑、吳萸、肉桂。若濕熱盛,加黃連、連翹。若大便閉結,先用三黃枳朮丸下之,隨用本方漸磨之。若兼瘀血,加厚朴、赤芍。若脾氣虛弱,用六君子湯吞服此丸,或以補中益氣湯送下,此醫門之秘法,不可不講。
白話文:
這個藥方性質溫和,適合各種體質的人。
如果身體偏寒,可以加入乾薑、吳茱萸、肉桂。
如果濕熱較重,可以加入黃連、連翹。
如果大便不通,先用三黃枳朮丸通便,然後再逐漸使用這個藥方。
如果同時有瘀血,可以加入厚朴、赤芍。
如果脾氣虛弱,可以搭配六君子湯服用,或用補中益氣湯送服。這是醫學上的祕方,必須瞭解清楚。
5. 白朮丸
治氣虛中滿。
白朮,茯苓,陳皮(各二兩),砂仁,神麯(各一兩五錢),五穀蟲(四兩)
用荷葉、老米,煎水,迭為丸。每服三錢,開水下。
白話文:
白朮、茯苓、陳皮(各120克) 砂仁、神麯(各90克) 五穀蟲(240克)
6. 三黃枳朮丸
治熱食所傷,肚腹脹痛,並濕熱脹滿,大便閉結者。
白話文:
治療因食用熱性食物導致的肚腹脹痛,以及溼熱引起的腹脹滿悶和大便祕結。
黃芩(酒炒,一兩),黃連(酒炒,四錢),大黃(酒蒸,七錢五分),神麯(炒),枳實(麵炒),白朮(陳土炒),陳皮(各五錢)
白話文:
黃芩(炒過,一兩) 黃連(炒過,四錢) 大黃(蒸過,七錢五分) 神曲(炒過) 枳實(炒過) 白朮(炒過,用陳土) 陳皮(各五錢)
荷葉煎水迭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錢五分,或二、三錢,量人虛實用。
六君子湯,(見類中)
白話文:
將荷葉曬乾後煎煮,再將煮好的水煎濃縮成像綠豆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 1.5 克(一錢五分),或 2-3 克(二、三錢),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況調整用量。
7. 積聚
積者,推之不移,成於五臟,多屬血病;聚者,推之則移,成於六腑,多屬氣病。治積聚者,當按初、中、末之三法焉。邪氣初客,積聚未堅,宜直消之,而後和之。若積聚日久,邪盛正虛,法從中治,須以補瀉相兼為用。若塊消及半,便從末治,即住攻擊之藥,但和中養胃,導達經脈,俾榮衛流通,而塊自消矣。
白話文:
積:推不動,形成於五臟,多屬血病。
聚 :推得動,形成於六腑,多屬氣病。
治療積聚的方法 :根據初期、中期、末期的三種階段分別進行。
初期 :邪氣剛到來,積聚不牢固,應直接消解,然後調和。
中期 :積聚時間較長,邪氣旺盛,正氣虛弱,應以補瀉兼用的方法治療。
末期 :積塊已經消散一半,應轉為末期治療,停止用攻擊性藥物,只用和中養胃、疏導經脈的藥物,讓氣血運行通暢,積塊自然消失。
更有虛人患積者,必先補其虛,理其脾,增其飲食,然後用藥攻其積,斯為善治,此先補後攻之法也。初治,太無神功散主之;中治,和中丸主之;末治,理中湯主之。予嘗以此三法,互相為用,往往有功。
白話文:
還有虛弱之人得了積滯病,一定先要補虛,調理脾胃,增加飲食,然後用藥去積滯。這種方法才能稱為好的治療方法,這就是先補後攻的方法。初期治療,用太無神功散為主;中期治療,用理中丸為主;後期治療,用理中湯為主。我經常同時使用這三種方法,經常取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