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三 (1)
卷三 (1)
1. 加味甘桔湯
治喘,定哮。
甘草(五分),桔梗,川貝母,百部,白前,橘紅,茯苓,旋覆花(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
止嗽散,(見傷寒咳嗽。)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呼吸困難和平定哮喘的[加味甘桔湯]方子。
所需藥材與劑量如下:
- 甘草,五分
- 桔梗,一錢五分
- 川貝母,一錢五分
- 百部,一錢五分
- 白前,一錢五分
- 橘紅,一錢五分
- 茯苓,一錢五分
- 旋覆花,一錢五分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另外,還有一個止咳的方子叫做「止嗽散」,此方子在處理感冒引發的咳嗽方面有詳細介紹。
2. 吐血
暴吐血,以祛瘀為主,而兼之降火;久吐血,以養陰為主,而兼之理脾。古方四生丸、十灰散、花蕊散,祛瘀降火之法也;古方六味湯、四物湯、四君子湯,養陰補脾之法也。
然血症有外感、內傷之不同。假如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吐血者,此風寒也,加味香蘇散散之。務農赤日,行旅長途,口渴自汗而吐血者,此傷暑也,益元散清之。夏令火炎,更乘秋燥,發為乾咳,脈數大而吐血者,此燥火焚金也,三黃解毒湯降之。此外感之治法也。
又如陰虛吐血者,初用四生丸、十灰散以化之,兼用生地、黃湯以清之。吐止,則用地黃丸補之。陽虛大吐,血成升斗者,初用花蕊石散以化之,隨用獨參湯以補之,繼則用四君、八珍等以調之。臟寒吐血,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也,用理中湯以溫之。其或七情氣結,怒動肝火者,則用加味逍遙散以疏達之。傷力吐血者,則用澤蘭湯行之。此內傷之治法也。
夫血以下行為順,上行為逆,暴吐之時,氣血未衰,飲食如常,大便結實,法當導之下行。病勢既久,氣血衰微,飲食漸減,大便不實,法當養陰血兼補脾氣。大凡吐血、咯血,須用四君子之類以收功,蓋陰血生於陽氣,脾氣旺則能生血耳。治者念之。
四生丸,(見虛證。)
白話文:
[對於大量突然的吐血情況,治療主要目標是去除體內瘀血,同時降火;對於長期持續的吐血,則以滋養陰虛為主,同時調理脾臟功能。古代的四生丸、十灰散、花蕊散,都是用來去除瘀血和降火的方法;而六味湯、四物湯、四君子湯,則是滋養陰虛和補脾的方法。
然而,出血症狀可分為由外感或內傷引起的不同情況。例如,咳嗽伴隨呼吸困難並有吐血現象,這可能是風寒引起的,可以使用加味香蘇散來治療。在烈日下勞動或是長途旅行後,口渴自汗並吐血,這可能是中暑導致的,可以使用益元散來清涼解熱。夏天火氣旺盛,加上秋季乾燥,乾咳且脈搏快速並有吐血現象,這是燥火燒肺的情況,可用三黃解毒湯來降火。這些都是對抗外感疾病的治療方法。
再如,因陰虛導致的吐血,初期可用四生丸、十灰散來化解,同時使用生地、黃湯來清熱。止吐後,則可以用地黃丸來補身。若因陽虛導致大量吐血,初期可用花蕊石散來化解,隨後使用獨參湯來補身,接著再用四君、八珍等藥物來調理。如果因為臟腑寒冷導致吐血,就像冬天水凍成冰一樣,可以使用理中湯來溫暖身體。對於因情緒波動、怒火攻心導致的吐血,則使用加味逍遙散來疏導情緒。因勞力過度導致的吐血,則使用澤蘭湯來治療。這些都是針對內傷的治療方法。
血液應該向下流動,向上流動則是反常。在大量突然吐血時,如果體力和飲食狀況良好,排便正常,應引導血液下行。但若病情持續,體力和飲食漸漸下降,排便開始變得不穩定,則應滋養陰血,同時補充脾氣。一般來說,在治療吐血、咯血時,都應使用四君子湯這一類的藥物,因為陰血是由陽氣生成的,脾氣旺盛才能產生血液。治療者應記住這一點。
四生丸,(詳見虛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