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三 (4)
卷三 (4)
1. 木香丸
治寒積冷食,腹痛拒按,或大便閉結,謂之冷閉,名曰陰結,本方攻之。
木香,丁香(各一錢五分),乾薑(三錢),麥芽(炒,五錢),陳皮(三錢),巴豆(去殼炒黑,三十粒)
神麯煮糊為丸。每服十丸,或二十丸,開水下,痛甚者倍之。所食之物,應隨利出,如利不止,以冷粥飲之,即止。
木香調氣散,(見類中。)
澤蘭湯,(見吐血。)
化蟲丸,(見心痛。)
四味香薷飲,(見傷暑)
白話文:
【木香丸】
主治因寒冷積聚和食用冷食導致的腹部劇痛,疼痛到無法按壓,或者出現大便閉塞不通的情況,這種症狀被稱爲冷閉,醫學名稱爲陰結,此藥方能有效治療。
藥方成分包括:木香、丁香(各約4.5克)、乾薑(約9克)、炒麥芽(約15克)、陳皮(約9克)、巴豆(去殼炒至黑色,約30粒)。
將神曲煮成糊狀作爲粘合劑製成藥丸。每次服用十丸,或者二十丸,用開水送服,如果疼痛非常嚴重,可以加倍服用。服用後,之前吃下的食物應該會隨着排泄物一起排出,如果排泄不止,可以飲用冷粥,就能停止。
另外還提到了其他幾個藥方:
【木香調氣散】,(見於類中症)
【澤蘭湯】,(見於吐血癥)
【化蟲丸】,(見於心痛症)
【四味香薷飲】,(見於中暑症)
2. 諸葛武侯平安散
硃砂(二錢),麝香,冰片(各五釐),明雄黃,硼砂(各五分),白硝(二分)
共研極細末,用小瓷罐收貯。每用清水,以骨簪點二、三釐在大眼角內,如點眼藥法。點後,忌熱茶、飲食半日,即愈。
白話文:
【諸葛武侯平安散】
成分包括:硃砂(約6克),麝香,冰片(各約1.5克),明雄黃,硼砂(各約1.5克),白硝(約0.6克)。
將所有成分研磨至極細粉末狀,然後用小瓷罐密封保存。使用時,取少量清水,用骨制的簪子沾取約1.5克藥粉點於大眼角內,就像平常點眼藥水的方法一樣。點藥後,需避免飲用熱茶和進食半天時間,病症就會得到緩解。
3. 四陳湯
陳皮(去白),陳香櫞(去穰),陳枳殼(去穰麵炒),陳茶葉
等分為末。每服三錢,開水點服。
白話文:
【四陳湯】
取陳皮(去除內層白色部分)、陳香櫞(去除果肉)、陳枳殼(去除果肉並以麪粉炒過)、陳茶葉,
以上藥材等量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三錢的份量,用開水沖泡後飲用。
4. 千金牡丹皮散
治腹內癰。
牡丹皮(三錢),苡仁(五錢),桃仁(十粒),栝蔞仁(去殼去油淨,二錢)
水煎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腹部內部有膿腫的處方。
藥材包括:牡丹皮三錢,薏苡仁五錢,桃仁十粒,栝樓仁去殼去油淨二錢,
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5. 小腹痛
書云:大腹屬太陰,當臍屬少陰,小腹屬厥陰。傷寒傳至厥陰,少腹痛甚,此熱邪也,宜下之。若熱結在裡,蓄血下焦,亦宜下之。若直中厥陰,小腹冷痛,則為寒邪,宜溫下。治法已詳本門。尋常少腹痛,多屬疝瘕,奔豚之類。書云:男子外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古人更有痃癖、癥瘕之名。
皆一類也。痃如弓弦,筋扛起也,癖者、隱闢,沉附著骨也。癥則有塊可徵,猶積也,多屬於血。瘕者,假也,忽聚而忽散,氣為之也。奔豚者,如江豚之上竄,冷氣上衝也。其癥瘕之氣,聚於小腸,則曰小腸氣,聚於膀胱,則曰膀胱氣也。小腸氣,失氣則快。膀胱氣,少腹熱,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也,凡治少腹痛,當用墜降之藥,其行氣皆當用核,乃能宣達病所,以取效也。橘核丸,奔豚丸並主之。
白話文:
書上寫道:大腹部位歸屬太陰經,肚臍周圍歸屬少陰經,而小腹則歸屬厥陰經。當感冒疾病傳到厥陰經時,會感到小腹劇烈疼痛,這是由於熱邪所致,應採用下法治療。如果熱邪在體內凝結,導致下焦部有血液積聚,同樣應使用下法。但如果是直接影響到厥陰經,引起小腹冰冷且疼痛,則是寒邪所致,應該用溫和的下法來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在相關章節已經詳細說明。
平時的小腹痛,大多屬於疝氣、瘕聚等疾病,如書上所言:男性容易得七種疝氣,女性則易得帶下瘕聚等病症。古人還有所謂的痃癖、癥瘕等名稱,這些都屬於同一類的病。
痃就像弓弦一樣,是筋肉緊繃凸起的症狀;癖是指隱蔽且深藏於骨頭旁邊的病變;癥通常有可觸摸到的硬塊,多與血液有關;瘕是暫時聚集又突然散開的病症,主要是由氣造成的;奔豚症狀就像江豚向上竄動一樣,是冷氣上衝所致。
當這些癥瘕的病氣聚集在小腸時,就叫做小腸氣;聚集在膀胱時,就叫做膀胱氣。小腸氣患者,放屁後會感到舒暢;膀胱氣患者,會感到小腹熱,像被熱水淋灑,小便時會有阻塞感。治療小腹痛,應使用能下降的藥物,對於行氣的治療,應使用核仁類的藥物,纔能有效將藥效傳遞到病處,從而達到療效。橘核丸和奔豚丸都能用於治療這些病症。
6. 橘核丸
通治癥瘕、痃癖、小腸、膀胱等氣。
橘核(鹽酒炒,二兩),川楝子(煨去肉),山楂子(炒),香附(薑汁浸炒,各一兩五錢),荔枝核(煨研),小茴香(微炒,各一兩),神麯(四兩),煮糊為丸,如桐子大。每丸三錢,淡鹽水下。
寒甚,加附子五錢,肉桂三錢,當歸一兩。有熱加黑山梔七錢;又疝氣症,表寒束其內熱,丹溪以黑山梔、吳茱萸並用。按此二味,若寒熱不調者,加入丸中更佳。若胞痹小便不利,去小茴,加茯苓、車前子、丹參、黑山梔。
白話文:
[橘核丸]這方子主要用來治療各種氣滯血瘀的病症,像是癥瘕、痃癖、小腸、膀胱等部位的氣滯。
藥方成分如下:橘核(先用鹽和酒炒過,用量是二兩)、川楝子(去籽後蒸熟,一兩五錢)、山楂子(炒過,一兩五錢)、香附(薑汁浸泡後炒,一兩五錢)、荔枝核(蒸熟後研碎,一兩)、小茴香(輕微炒過,一兩)、神麯(四兩)。將這些藥材煮成糊狀,製成像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錢,用淡鹽水送服。
如果病情偏寒,可再加入附子五錢、肉桂三錢、當歸一兩。如果病患體內有熱,可以加黑山梔七錢;對於疝氣症,若體表寒氣困住內在的熱氣,丹溪先生會同時使用黑山梔和吳茱萸。這兩種藥材,若病患寒熱調節不佳,加到藥丸裡會更好。若膀胱炎導致小便不通暢,則去掉小茴香,改加茯苓、車前子、丹參、黑山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