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六 (1)
卷六 (1)
1. 太乙膏
治一切癰疽腫毒,用之提膿極效。
肉桂(一錢五分),白芷,當歸,玄參,赤芍,生地,大黃,土木鱉(各五錢),乳香(末,二錢),沒藥(末,二錢),阿魏(一錢),輕粉(一錢五分),血餘(一團),黃丹(六兩五錢)
以上各藥,用真麻油一斤,浸入,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傾入鍋內,文武火熬至藥枯浮起為度,住火片時,用布袋濾淨藥渣,將鍋展淨,入油,下血餘再熬,以柳枝挑看,俟血餘熬枯浮起,方算熬熟。
每淨油一斤,將炒過黃丹六兩五錢,徐徐投入,不住手攪,候鍋內先發青煙,後至白煙迭迭旋起,其膏已成,將膏滴入水中,試軟得中,端下鍋來,方下阿魏散膏面上,候化盡,次下乳香、沒藥、輕粉,攪勻,傾入水內,以柳木攪成一塊。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製作「太乙膏」的方法,用於治療各種膿腫和毒癤,使用後能有效促進膿液排出。具體配方如下:肉桂(1.5錢)、白芷、當歸、玄參、赤芍、生地、大黃、土木鱉(各5錢)、乳香(粉末,2錢)、沒藥(粉末,2錢)、阿魏(1錢)、輕粉(1.5錢)、血餘(一團)、黃丹(6兩5錢)。
首先,將上述所有藥材用一斤純正的麻油浸泡,根據季節不同,浸泡時間也不同:春季需五天,夏季三天,秋季七天,冬季則需十天。浸泡完畢後,倒入鍋中,以小火慢熬至藥材枯萎浮起,關火稍待片刻,用布袋過濾去除藥渣,確保鍋內乾淨,然後再次加入油和血餘進行熬煮。使用柳枝作為工具,觀察血餘是否熬至枯萎浮起,確認熬煮完成。
每斤淨油需加入炒過的黃丹6兩5錢,緩慢且持續攪拌投入鍋中,直至鍋內先出現青煙,再轉為層層疊疊的白煙,這表示膏體已經製成。此時,可以將膏滴入水中測試其軟硬度,確定合適後,將鍋從火上移開,接著在膏體表面撒上阿魏,待其完全溶解,再依序加入乳香、沒藥、輕粉,攪拌均勻。最後,將膏體倒入水中,使用柳木攪拌成一整塊即可。
2. 附骨疽(伏兔疽)
附骨疽,肉裡浮腫,而皮色不變也。宜用艾炷灸之,俾其轉陰為陽乃吉。若生於膝上三寸,名曰伏兔疽,法在不治。
白話文:
附骨疽這種病症,會使肌肉裡面產生浮腫,但是皮膚的顏色並不會改變。應該使用艾炷進行灸療,讓病情由陰轉陽,這樣才會有好轉。但如果這病長在膝蓋上方三寸的位置,就稱為伏兔疽,按照醫理來說,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癒的。
3. 蛇頭毒
蛇頭毒,手足指腫,大如蛇頭也。宜用艾炷,隔蒜灸之。以雄黃、白芷,等分為末,同大蒜搗爛炙之,或嚼生慄,敷之亦效。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蛇頭毒」,也就是手指或腳趾腫脹到像蛇頭一樣大的情況。適合使用艾草燒成的艾炷,透過大蒜隔在皮膚上進行灸療。或者,可以將雄黃和白芷按照相同的比例磨成粉末,再混合大蒜搗碎後熱敷在患處,或者直接嚼一些生栗子,敷在腫脹的地方,也能達到療效。
4. 脫疽
脫疽,生於手足指,腫大如蛇頭也,腫腐潰爛,摻以海浮散,貼以萬全膏。
白話文:
"脫疽這種病症,會出現在手或腳的指尖,病發時腫脹的模樣猶如蛇頭。若病情發展至腫脹腐爛,應使用海浮散來撒在患處,再用萬全膏進行貼敷。"
5. 臁瘡
臁瘡,生於足之內外臁,宜服生熟地黃丸,並敷海浮散,貼以萬全膏。若濕熱甚,而潰爛不收口者,於海浮散內,加入黃柏散,同敷立效。
白話文:
臁瘡這種病,是出現在腳的內側或外側。治療上,適合服用生熟地黃丸,並且外用海浮散敷在患處,再貼上萬全膏。
如果因為濕熱過重,導致傷口潰爛且久久不能癒合的情況,可以在海浮散中加入黃柏散一起使用,效果會更好,能迅速見效。
6. 腸癰
腸癰,有生於腸內者,腹內脹急,大小便牽痛如淋,轉側搖之作水聲,潰後則膿從大便出。有生於腸外者,當臍腫痛,腹皮脹急,潰後則膿自臍出,甚則穿潰大腸,食蟲亦自臍出,勢難為矣。初起宜用千金牡丹皮散以消之。既潰,則用參耆內托之劑。
白話文:
【腸癰】
這是指發生在腸道內的疾病,患者會感到腹部脹痛緊迫,大小便時會有劇烈的疼痛感,如同尿瀝一樣,當身體轉動或搖晃時,腹部會發出水聲,一旦病竈潰破,膿液會隨著大便排出。
另有一種是發生在腸道外的,主要症狀是在肚臍周圍出現腫脹疼痛,腹部皮膚也跟著緊繃脹痛,潰破後膿液會從肚臍流出,嚴重時甚至可能穿破大腸,寄生蟲也會從肚臍出來,這種情況就非常危急了。
在剛開始病發的時候,應該使用千金牡丹皮散來消除病竈。如果已經潰爛,那就應該使用人參、黃耆等藥材調製的內服藥,來增強體力,幫助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