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舌蜷囊縮

問曰:舌蜷囊縮,何以是傳經厥陰證?答曰:肝主周身之筋,熱邪內灼,則津液枯,不能榮養於筋,故舌蜷而囊縮,宜急下之。又問曰:直中證,亦舌蜷囊縮何也?答曰:直中於寒,陽氣衰微而斂縮,此冬令萬物閉藏之象,今內熱消爍,此夏令津液乾枯之象。然直中證,脈必沉遲,或見下利清穀,口鼻氣冷諸寒證。

白話文:

**問題:**舌頭捲曲縮小,為什麼是厥陰經傳變的徵象?

回答: 肝臟主掌全身的筋,內熱灼燒,體液枯竭,無法滋養筋脈,所以舌頭捲曲縮小,治療上宜採用急下法的瀉法。

問題: 中暑時,舌頭也捲曲縮小,這是為什麼?

回答: 中暑是因為受寒,導致陽氣衰弱而收縮,這類似於冬天的萬物閉藏現象。而現代出現中暑,則是因為體內熱氣消散,類似於夏天的體液枯竭現象。不過,中暑的脈象一定沉緩遲慢,或見大便清稀、口鼻氣息寒冷等寒證。

邪傳厥陰,必煩滿消渴之極,或唇焦口燥,身如枯柴,形情大不相同。且直中證,舌雖短縮而潤澤;邪傳厥陰,則舌斂束如荔枝,必然焦燥毫無津液。又問曰:婦人之診如何?答曰:婦人乳縮,男人囊縮,先驗其舌,已自明白,不待細問矣。是以傷寒驗舌之法不可不講。

白話文:

當邪氣侵犯厥陰經脈時,患者一定會煩躁、發熱、極度口渴,可能出現嘴脣乾裂、口乾舌燥、身體像枯木般消瘦,外貌與平時大不相同。直接傳入厥陰經的證狀是:舌頭雖然縮短但仍然潤澤;而邪氣侵犯厥陰經時:舌頭會收縮得像荔枝般,一定會焦乾,沒有任何津液。又有人問:對女性的診斷要如何進行?回答道:女性乳房縮小,男性陰囊收縮,先檢查舌頭,就能明確知道,不需要仔細詢問。因此,傷寒診病法中檢查舌頭的方法不可不講。

2. 厥逆

問曰:厥逆何以屬傳經厥陰證?答曰:傷寒之邪,自表入里,邪在三陽,則手足熱,傳至太陰,則手足溫,至少陰,則漸冷,至厥陰,則逆冷矣,所謂熱深厥亦深是也。蓋自熱至溫,自溫至厥,自厥而至逆冷,乃傳經之邪,由淺入深,是知厥逆屬傳經厥陰證。又問曰:寒證厥逆者,何也?答曰:直中寒邪,初時即厥,不比傳經之厥,以漸而至也。

白話文:

原文:

問曰:厥逆何以屬傳經厥陰證?

答曰:傷寒之邪,自表入裏,邪在三陽,則手足熱,傳至太陰,則手足溫,至少陰,則漸冷,至厥陰,則逆冷矣,所謂熱深厥亦深是也。蓋自熱至溫,自溫至厥,自厥而至逆冷,乃傳經之邪,由淺入深,是知厥逆屬傳經厥陰證。

又問曰:寒證厥逆者,何也?

答曰:直中寒邪,初時即厥,不比傳經之厥,以漸而至也。

問題: 為什麼厥逆會被認為是傳經到厥陰證?

回答: 傷寒的邪氣從表層進入裏部,邪氣在三陽時,手腳發熱。傳到太陰時,手腳溫和。到了少陰時,手腳逐漸發涼。到了厥陰時,就會出現逆冷,也就是手腳冰涼。這也就是「熱重厥也重」的道理。從熱到溫,從溫到厥,從厥到逆冷,都是傳經的邪氣由淺入深,所以厥逆屬於傳經到厥陰證。

問題: 寒證出現厥逆是什麼原因?

回答: 寒證厥逆是因為寒邪直接進入體內,一開始就會出現厥逆,不像傳經的厥逆那樣逐漸出現。

又問曰:仲景云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四日,厥多熱少,其病當進。何謂也?答曰:此指熱厥而言也。傷寒發熱者,其熱尚淺,傷寒發厥者,其熱更深,所謂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者此也。厥少熱多,則熱漸退;厥多熱少,則熱更進也。

白話文:

又有問題問道:仲景說發燒四天,寒戰三天,再發燒四天,寒戰少發燒多,這個病應該會好;寒戰四天,發燒三天,再寒戰四天,寒戰多發燒少,這個病應該會惡化。這是什麼意思呢?

解答說:這指的是熱厥。傷寒發燒的,它的發燒還比較淺;傷寒發寒戰的,它的發燒更深,所謂發熱深寒戰也深,發熱輕微寒戰也輕微的就是這個道理。寒戰少發燒多,則發燒漸漸退了;寒戰多發燒少,則發燒更加嚴重了。

至於直中寒邪,初起即厥,不比傳經熱邪,初時發熱而後至於厥,厥與熱復相間互發,而進退無常也。

3. 消渴

問曰:消渴何以屬厥陰熱證?答曰:消渴者,熱甚能消水也。邪傳太陰,則嗌乾,未甚渴也;至少陰,則口燥舌乾而渴;至厥陰則消渴矣。消渴者,飲水多而小便少,不知消歸何有也。可見厥陰熱甚,則大渴而能消水也。又問曰:三陽經亦口渴,何也?答曰:太陽證本無渴,其小便不利而渴者,太陽腑病也。

白話文:

問: 為什麼消渴症屬於厥陰熱證?

答: 消渴症是因為熱氣太盛,能夠將水份蒸發掉。邪氣傳到太陰經,就會感到咽喉乾燥,但不至於很渴;傳到少陰經,就會口乾舌燥,開始感到口渴;傳到厥陰經,就會形成消渴症。消渴症的患者會大量喝水,但小便卻很少,這是因為水份被蒸發掉了。可見厥陰經的熱氣很嚴重,會導致口渴難耐,還能蒸發掉水份。

又問: 三陽經的證候也會有口渴,這是為什麼?

答: 太陽經的證候本身沒有口渴的症狀。如果出現小便困難但又口渴的情況,那是因為太陽經的腑部病變。

外顯太陽證,而又兼口渴,故用五苓散以分利之,俾小便通而渴自止矣。陽明經病亦無渴,不過唇焦漱水爾,其有渴者,則陽明腑病也。邪未結聚,熱勢散漫而口渴者,白虎湯,邪已結實,腹脹便閉而口渴者,承氣湯,此陽明腑病之治法也。至於少陽,乃表裡交界之所,在表為寒,在裡為熱,兼有口渴者,駸駸乎欲入里矣。

白話文:

  • 外現太陽經證狀,又兼具口渴,因此使用五苓散來分利水液,使小便通暢,口渴自然就會止住。
  • 陽明經病症通常不會有口渴,只是嘴脣乾燥需要漱口解渴。如果出現口渴,則表明陽明腑有病。
  • 如果邪氣尚未聚集,熱勢散漫而導致口渴,使用白虎湯治療。如果邪氣已成結,腹脹便祕而口渴,使用承氣湯治療。這是治療陽明腑病的原則。
  • 至於少陽經,它是表裡交界的地方。表為寒,裡為熱。如果兼有口渴,表示邪氣正往裡走。

故於小柴胡中,去半夏,加栝蔞根以清其熱,倍人參以生津液,此少陽經之治法也。至於太陰,雖嗌乾,而渴猶未甚也;少陰則燥渴,渴漸甚矣;厥陰則消渴,渴之至而無復加者也。又問曰:陽明腑病,口大渴,與厥陰消渴,何以別之?答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也,三陽三陰之邪,皆得傳之。今厥陰經消渴者,陽明胃中消之也。

白話文:

因此在小柴胡湯中,去掉半夏,加入栝蔞根以清熱,增加人參以生津液,這是治療少陽經的方法。至於太陰經,雖說喉嚨乾澀,但口渴還不嚴重;少陰經則口乾舌燥,口渴逐漸加重;厥陰經則消渴,口渴到極致而不再加重。又有人問:陽明腑有病,口很渴,與厥陰經消渴有什麼區別?回答說:陽明經位居中央土位,是萬物歸屬的地方,三陽三陰的邪氣都可以傳到這裡。現在厥陰經消渴,是陽明胃在消散津液造成的。

夫飲與食,皆入胃者也。胃熱則消,胃寒則不能消也。厥陰邪熱極盛,攻入胃腑,則消渴之證生,非厥陰肝經另有一口而能飲能消也,因其有囊縮、煩滿、厥逆諸證,故名曰厥陰。因其由厥陰證而發消渴,故以消渴屬厥陰也。又問曰:熱甚亦有不渴者,何也?答曰:此熱極神昏,不知渴也。

白話文:

食物和水都是進入胃部的。胃熱的話就會消化,胃寒的話就無法消化。厥陰邪熱極度旺盛,攻入胃中,就會出現消渴的症狀。這不是說厥陰肝經另有一個出口可以飲水和消化,而是因為有囊縮、煩滿、厥逆等證狀,所以稱為厥陰。因為是由厥陰證所引起的消渴,所以將消渴歸屬為厥陰。另外有人問:熱很嚴重也有人不口渴,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這是因為熱氣極盛,精神昏迷,不知道口渴。

其始極渴,其後則不知渴,口燥唇焦,身如槁木,勢亦危矣。又問曰:直中寒證,亦有渴者,何也?答曰:此陰盛隔陽於上,渴欲飲水而不能飲,名曰假渴,其人煩躁,欲坐臥泥水之中,此內真寒而外假熱也。又或因汗下重亡津液,胃中乾燥,致令思水,所飲常少而喜溫。

白話文:

一開始非常口渴,後來卻不知道自己口渴,嘴脣乾燥,身體像乾枯的樹木一樣,情況十分危急。又有人問:「直接受到寒氣侵襲的症狀,也會口渴,這是為什麼?」答道:「這是因為陰氣過盛,阻隔了上半身的陽氣,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卻喝不下去,這種情況叫做假性口渴。患者會煩躁不安,想要坐在或躺在泥水中,這是因為體內實際很寒冷,但體外卻有假性的熱感。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過度出汗或腹瀉導致體液流失,胃中乾燥,於是產生想要喝水的感覺,但喝水的量通常不多,而且喜歡喝溫水。」

又少陰證,腎經虛寒,頻飲熱湯以自救,乃同氣相求之理,但小便色白,而外見清穀、厥逆諸寒證。以上諸證,與厥陰囊縮而消渴者,相隔千里,是不可以不辨。

白話文:

如果少陰證(指腎經虛寒)的人,依循「同氣相求」的原則頻繁飲用熱湯來緩解不適,那麼就可能會出現小便顏色發白、身體發冷發抖等寒證。這些症狀與厥陰證(指膀胱經虛寒)中導致口渴的囊縮證相差甚遠,因此必須仔細辨別。

4. 太陽腑病

太陽腑者,足太陽膀胱是也。膀胱有經、有腑。邪在於經,則頭痛發熱;邪在於腑,則口渴溺赤。外顯太陽經病,而兼口渴溺赤者,此溺澀不通,乃太陽腑病,與他臟無涉也,五苓散主之。若表證未罷,可與散劑同用。

白話文:

中醫理論中的「太陽腑」,指的是足太陽膀胱經。膀胱分為經絡和腑臟兩個部分。如果邪氣侵犯經絡,就會出現頭痛發燒的症狀;如果邪氣侵犯腑臟,就會出現口渴、小便發紅的症狀。如果外在表現為太陽經的病症,同時還有口渴、小便發紅的症狀,則說明小便不通暢,這是太陽腑的病症,與其他臟腑無關。治療這種病症,可以使用五苓散。如果外感症狀尚未消除,可以將五苓散與表證藥物一起使用。

5. 五苓散

茯苓(三錢),豬苓澤瀉(各八分),桂枝(一錢),白朮(一錢五分)

白話文:

茯苓(15公克),豬苓、澤瀉(各4公克),桂枝(5公克),白朮(7.5公克)

水煎服,以利為度。

愚按:前症,自汗脈浮者,由中風入本腑可用此方;無汗脈緊者,由傷寒入本腑,即於香蘇散中加茯苓、澤瀉,應手而效。

白話文:

我認為:前面的症狀,自汗脈象浮浮的,是由中風進入臟腑引起的,可以用這個方子;沒有汗脈象緊的,是由傷寒進入臟腑引起的,即在香蘇散中加上茯苓和澤瀉,效果顯著。

6. 口渴溺赤

問曰:膀胱有水,何以反渴也?答曰:水有清濁,濁水不去,則津液不生,故渴也。且水停有濕,邪入則熱,濕熱相聚,則渴。今分利之,俾濕熱流通而渴自止矣。若病在經而未入腑者,切不可用滲利藥反引邪氣入本腑也。

白話文:

問題:膀胱有水,為什麼反而會口渴呢?

回答:水有清濁之分,如果濁水不去,津液就生不出來,因此會口渴。此外,積水會造成體內濕氣,濕氣導入體內就會產生熱氣,濕熱相聚,就會口渴。現在要把它們區分開來,讓濕熱流通,自然就能止渴。

如果疾病還在經絡中,還沒有進入臟腑,千萬不能用利尿滲濕的藥物,以免反而將邪氣引入臟腑。

7. 陽明腑病

足陽明胃,有經、有腑。經者,徑也,猶路徑然;腑者,器也,所以盛水穀者也。邪在於經,不過目痛鼻乾,唇焦漱水而已。邪既入腑,則潮熱、譫語、狂亂、不得眠、煩渴、自汗、便閉諸症生焉,白虎湯承氣湯並主之。但陽明腑病,有由本經入本腑者;有由太陽、少陽入本腑者;有由三陰經入本腑者。來路不同,見證則一,治者詳之。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分為經絡和臟腑。經絡就像道路一樣,負責傳導氣血;臟腑就像容器一樣,用於儲存食物和水分。

如果邪氣只在經絡中,只會出現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嘴脣乾裂、經常喝水等症狀。一旦邪氣進入臟腑,就會出現發燒、神志不清、狂躁、失眠、口渴、自汗、便祕等症狀,這時可以使用白虎湯和承氣湯治療。

但足陽明胃腑疾病,有從本經進入本腑的;有從太陽經、少陽經進入本腑的;還有從三陰經進入本腑的。雖然進入的方式不同,但症狀卻是一致的,治療時需要仔細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