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外科十法

外科十法者,予歸宗普陀時所作也。余自普陀生長天都,五十有三載,業醫者凡三十年,爰著《醫學心悟》一書,詳言內證,梓行於世,而外科有未及。壬子冬,還歸普陀修行,適逢聖祖仁皇帝廣發帑金,修葺我菩薩行宮,前後寺僧及工作人等,不下數千人,其中病患不一,予為調治悉痊。復有患背疽者,有患廣瘡、疥癬者,投以膏散,不半月而收功。

白話文:

《外科十法》這部著作,是我回到普陀山時所寫的。我從出生在普陀山長大,到現在已經活了五十三年。從事醫業已經三十年了,曾經寫過《醫學心悟》一書,詳細地講述了內科醫學,已經出版發行了。但是,外科學方面還沒有涉及。壬子年的冬天,我回到普陀山修行,恰逢聖祖仁皇帝撥出國庫資金,重修菩薩的行宮。前後寺院的僧人和工匠等不下數千人。其中有許多人生病,我為他們治療,都痊癒了。還有一些人患有背疽、大面積潰瘍和疥癬,我給他們敷用膏藥粉散,不到半個月就見效了。

因思予在天都時,僅著內科,而未及外科,亦一時之闕略也。乃復聚精會神。參悟外科旨要,約以十法。而施治之道,似無餘蘊。言簡而賅,方約而效,以之問世,庶幾其有小補乎?將見十法一書,與《醫學心悟》,並行於天壤間也。

白話文:

當初我在天都時,只研究內科,沒有涉獵外科,這是當時的遺憾。於是,我重新集中精神,研習外科的精髓,歸納出十種方法。這些方法適用於治病,似乎沒有遺漏。文字精簡而全面,方劑簡便而有效。我將這些方法公之於眾,希望對世人有所幫助。期待這本《十法》能和《醫學心悟》一起流傳於世。

2. 艾灸法(二)

隔蒜灸法,勝用刀針。書云:不痛灸至痛,痛灸不痛時。凡治癰疽、疔腫、流注,及一切無名腫毒,以大蒜切片安瘡頂上,用陳艾炷安蒜上,香點灸之,其艾炷大小,看瘡毒大小為取裁。若痛疽之大者,以蒜搗餅,敷上灸之。不痛者灸至痛而止,痛者灸至不痛而止。若內已有膿,即將烏金膏塗灸處,外用普救萬全膏貼之,爛開大口,卸卻瘀膿易收功也。

白話文:

隔蒜灸法比使用刀針更好。古籍上說:不痛時灸到痛,疼痛時灸到不痛。凡是治療癰疽、疔腫、流注以及所有無名腫毒,都可以將大蒜切片放在瘡的頂部,用陳艾炷放在大蒜上,點燃艾炷進行灸療。艾炷的大小根據瘡毒的大小來選擇。如果腫痛大,可以用搗碎的大蒜敷在瘡上後再灸。不痛的時候灸到痛,疼痛時灸到不痛即可。如果瘡內已經化膿,就將烏金膏塗於灸處,外敷普救萬全膏。瘡口爛開後,排出瘀膿,就能很快痊癒。

若口不收,或腐肉不脫,洗用防風湯,敷以海浮散,外貼萬全膏,腐自去,新自生。計日可愈,真神藥也。

白話文:

若傷口久未癒合,或腐肉未脫落,可用防風湯清洗傷口,敷上海浮散藥末,再外貼萬全膏。這樣腐肉會自行脫落,新肉會長出來。很快就能痊癒,這真是神效的藥方啊。

3. 將息法(十)

凡病中設有挾風寒者,即宜斷去葷腥油膩,微服散藥,俟外邪祛盡,另用滋味調補。大抵將息癰腫,不可缺少滋味,以血肉能生血肉也。然又不宜過多,使肉氣勝穀氣;更忌生冷滯氣之物,恐反傷脾胃耳。並宜避風邪,戒嗔怒,寡思慮,少言語,兢兢保養為貴。至於病後將息,毒大者,三年內宜遠帷幙,毒小者,期年內宜遠帷幙。

白話文:

凡是病患若有夾雜風寒因素,就應該斷絕葷腥油膩食物,稍服藥散,等到外邪完全消除後,再用溫補食物調養。總之,調理腫脹疾病,不能缺少滋味,因為氣血能滋養氣血。然而也不宜過多,以免肉氣勝過穀氣;更要忌諱生冷滯氣的食物,以免反而傷及脾胃。同時也要避開風邪,剋制憤怒,減少思考、說話,細心保養纔是重要的。至於病後調理,毒勢嚴重者,三年內應遠離帷帳蚊帳;毒勢較輕者,一年內應遠離帷帳蚊帳。

犯之則成虛損,或成偏枯,或陰減天年,不可不慎也。其他戒怒慎風,亦須常作有病時想。

以上十法,乃治癰疽發背之大綱,大者可為,小者可知已。餘生平喜治外症,其心法全在於此。約而能己該,確而可守也。至於周身上下所患之病名,備載於後,以資參考。

白話文:

上述十種方法是治療癰瘡和發背的大原則,大的可以作為治療的依據,小的也可以作為瞭解。我平生喜歡治療外傷疾病,其內在的心法全都包含在這些方法中。簡明扼要,囊括一切,確實可靠。至於全身各部位所患疾病的名稱,後面都有備載,供大家參考。

4. 發背

(對心發,腎俞發,搭背,手發,足發)

生於背,名曰發背,肺經火毒也。生於背下,與心相對,名曰對心發,心經火毒也。生於腰,名曰腎俞發,腎經相火之毒。若生於肩脊,名曰搭背,右為肺火,左為肝火也。生於手背,名曰手發,生足背,名曰足發,脾經濕熱之毒也。有如蓮子形者,頭多突起。有如蜂窠形者,孔多內陷,外結螺靨。

白話文:

  • 背上長痘痘叫「發背」,是肺經火熱毒素引起的。
  • 背下靠近心臟的地方長痘痘叫「對心發」,是心經火熱毒素引起的。
  • 腰上長痘痘叫「腎俞發」,是腎經相火(一種熱性毒素)引起的。
  • 長在肩背交接處的痘痘叫「搭背」,右側是肺火,左側是肝火。
  • 長在手背的痘痘叫「手發」,長在腳背的叫「足發」,都是脾經濕熱毒素引起的。
  • 有的痘痘長得像蓮子,凸起得很高。
  • 有的痘痘長得像蜂窩,孔洞很多,凹陷下去,外面還長着螺旋狀的疤痕。

此二種,須防毒陷。大率此症,皆由膏粱厚味,或六淫外客,七情內郁所致,積聚不散,以致榮氣不從,逆於肉理耳。初覺腫痛,即宜用藥消散之。散而不去,則用艾灸、提膿等法。癰疽之症,始為熱中,末為寒中,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這兩種疾病,都要預防中毒和陷於體內。這些疾病通常都是由於飲食過於豐盛,或者外界的六種病邪入侵,七種情緒內鬱所導致的。這些因素積聚不散,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逆行於肌肉組織中。一開始感到腫痛,就要及時用藥消散。如果消散不了,就用艾灸、提膿等方法。癰疽的發病過程,一開始是熱盛,最後是寒盛,這一點不可不注意。

5. 遠志膏

凡一切癰疽腫毒,初起之時,隨用遠志肉二三兩,去心,清酒煮爛,搗為泥,敷患處,用油紙隔布扎定,越一宿,其毒立消,屢試屢驗,其效如神。

白話文:

對於所有各種癰疽腫毒,在剛開始發作時,馬上取用遠志果肉二到三兩,去掉果核,用清酒煮到爛熟,搗碎成泥,敷在患處,外面用塗了油的紙包著,再用布條固定起來。等到第二天,腫毒就會立刻消退,屢試不爽,效果非常神奇。

普救萬全膏(見痹症。)

6. 銀花甘草湯

治腫毒初起時,皆可立消,內服此藥,外敷遠志膏,一切惡毒,無不消散。但宜早服為妙,倘瘡已成膿,無從消散也,必須外潰。

白話文:

在腫毒剛剛發作時,都可以立即消除。服用內服藥,同時外敷遠志膏,所有惡性毒瘡,無不消散。但最好在早期服用,如果瘡瘍已經化膿,就無法消散,必須從外部潰破排出。

金銀花(二兩),甘草(二錢)

水煎,清酒沖服。若毒在下焦,加牛膝二錢。

7. 陳艾丸

每歲端午日,蓄蘄艾一二斤,愈久愈良。用時取葉為炷,或加麝香木香雄黃末,搓成團,安蒜上灸之,名藥艾丸。

白話文:

每到端午節,就採收一到兩斤艾草葉,放越久越好。使用時,取艾草葉搓成一團(炷),可以加入麝香、木香、雄黃粉末,放在蒜頭上點燃艾灸,這種艾灸藥丸稱為「藥艾丸」。

8. 蟾蜍餅

治疔毒、腦疽、乳癰、附骨疽、臀癰,一切患症,或不痛或大痛,或麻木,用此敷貼瘡頭。

蟾蜍(酒化,一錢),輕粉(五分),乳香沒藥雄黃巴豆(各二錢),麝香(三分),硃砂(一錢),朝腦(一錢)

白話文:

蟾蜍(浸泡在酒中,取一錢),氧化鋅(五分),乳香、沒藥、雄黃、巴豆(各二錢),麝香(三分),硃砂(一錢),牛腦髓(一錢)

以上各為細末,於五月五日午時,在淨室中,用蟾蜍酒和藥丸,如綠豆大,每用一丸,口涎調塗,貼疔瘡上,以膏蓋之。

白話文:

以上的這些都是小細節,在五月五日中午時分,在乾淨的房間裡,使用蟾蜍酒和藥丸(大小如綠豆),每次使用一顆藥丸,用口水調和後敷在疔瘡上,再用膏藥蓋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