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三 (27)
卷三 (27)
1. 小便不禁
經云: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所以不約者,其因有三。一曰肝熱,肝氣熱則陰挺失職,書云:肝主疏泄是已,加味逍遙散主之。二曰氣虛,中氣虛則不能統攝,以致遺溺,十補湯主之。大抵老幼多見此症,悉屬脬氣不固。老人挾寒者多,嬰兒挾熱者眾,挾寒者,用本方,挾熱者,六味地黃丸。
白話文:
經書上說,膀胱功能失常導致小便不利稱為癃,控制不住小便則稱為遺溺。遺溺的原因有三:一是肝火旺盛,肝氣熱則陰氣不足,無法正常控制排尿,可以用加味逍遙散治療。二是脾氣虛弱,中氣不足無法收攝,導致遺溺,可以用十補湯治療。總的來說,老年人和小孩子容易出現遺溺,都是因為膀胱氣虛所致。老年人多是因寒氣所致,嬰兒多是因熱氣所致,寒氣所致者可用本方治療,熱氣所致者可用六味地黃丸治療。
三曰腎敗,狂言反目,溲便自遺者,此腎絕也。傷寒曰久見之,多難救。中症見之,隨用大劑附子理中湯,頻灌間有得生者,蓋暴脫者可以暴復,若病勢曰深則不可為也。然中症亦有陰虛而遺溺者,不宜偏用熱藥,治者詳之。
白話文:
第三種是腎氣衰敗,說話狂亂、狀態反常,大小便失禁,這是腎臟功能完全衰竭了。傷寒病中時間久了可能會見到(這種情況),大多數難以救治。如果在傷寒中期見到(這種情況),可以立即使用大劑量的附子理中湯灌服,間或有能活下來的,因為劇烈衰脫的(腎氣)可以用劇烈的藥物來恢復,但如果病情日益嚴重,就無力迴天了。然而,在傷寒中期也可能出現陰虛而導致小便失禁的情況,不應該偏用熱藥,治療時要仔細辨別。
加味逍遙散,(見類中。)
十全大補湯,(見虛勞。)
六味地黃丸,(見虛勞。)
附子理中湯,(見中寒。)
白話文:
加味逍遙散(見類中)、十全大補湯(見虛勞)、六味地黃丸(見虛勞)、附子理中湯(見中寒)。
2. 便血
便血症,有腸風、有臟毒,有熱、有寒。病人臟腑有熱,風邪乘之,則下鮮血,此名腸風,清魂散主之。若腸胃不清,下如魚腸,或如豆汁,此名臟毒,芍藥湯主之。凡下血症,脈數有力,唇焦、口燥、喜冷、畏熱,是為有火,宜用前方加黃芩、丹皮、生地之屬。若脈細無力,唇淡、口和,喜熱、畏寒,或四肢厥冷,是為有寒,宜用溫藥止之,理中加歸、芍主之。若便久不止,氣血大虛,宜用歸脾、十全輩統血歸經。
血本屬陰,生於陽氣,治者宜滋其化源。
白話文:
便血
便血的原因有:腸道有風、臟腑有毒、熱證、寒證。
熱證便血
患者臟腑有熱,風邪侵入,則下鮮血,稱為腸風,可用清魂散治療。
寒證便血
若腸胃不清,大便如魚腸或豆汁,稱為臟毒,可用芍藥湯治療。
辨別熱證寒證
- 熱證:脈數有力,脣焦口燥,喜冷畏熱,宜在原方中加入黃芩、丹皮、生地等藥物。
- 寒證:脈細無力,脣淡口和,喜熱畏寒,或四肢厥冷,宜用溫藥止血,如理中湯加歸、芍。
慢性便血
若便血久治不癒,氣血大虛,宜用歸脾丸、十全大補丸等補血止血藥物。
3. 清魂散
荊芥(三錢),當歸(五錢)
水煎服。
芍藥湯,(見腹痛。)
理中湯,(見中寒。)
白話文:
使用荊芥三錢,當歸五錢,水煎服用。若為腹痛,可參考芍藥湯;若為中寒,可參考理中湯。
歸脾湯、十全大補湯,(俱見虛勞。)
白話文:
歸脾湯和十全大補湯,這些藥方都適用於虛勞(一種全身虛弱、精神疲倦的狀態)。
4. 尿血
心主血,心氣熱,則遺熱於膀胱,陰血妄行而溺出焉。又肝主疏泄,肝火盛,亦令尿血。清心,阿膠散主之;平肝,加味逍遙散主之。若久病氣血俱虛而見此症,八珍湯主之。凡治尿血,不可輕用止澀藥,恐積瘀於陰莖,痛楚難當也。
白話文:
心臟主管血液,如果心臟的氣太熱,會將熱遺留在膀胱,導致血液異常運行而隨尿液排出。另外,肝臟主管調節身體內氣機,如果肝火旺盛,也會造成尿血的情況。要治療心熱引起的尿血,可以使用阿膠散;若是肝氣不調引起的,則可用加味逍遙散來平肝。如果是長期疾病導致氣血兩虛而出現這種症狀,應使用八珍湯來調理。凡是治療尿血時,不可以輕易使用收澀的藥物,因為這樣可能會使瘀血積存在陰莖,造成劇烈疼痛。
5. 阿膠散
阿膠(水化開沖服,一錢),丹參,生地(各二錢),黑山梔,丹皮,血餘(即亂髮燒灰,存性)麥冬,當歸(各八分)
白話文:
阿膠(用水溶解沖服,一錢) 丹參,生地黃(各二錢) 黑山梔,丹皮,血餘草(即頭髮燒成灰,保持藥性)麥冬,當歸(各八分)
水煎服。
加味逍遙散,(見類中。)
八珍湯,(見虛勞。)
白話文:
水煎服。
加味逍遙散,(參見相關分類。)
八珍湯,(參見虛勞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