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脈伏

問曰:脈不出,何以是表證?答曰:脈者,血之府,熱則血行,豈有脈伏之理,惟表受寒深,故脈伏。一手無脈曰單伏,兩手無脈曰雙伏。外顯太陽證,而脈伏不出者,寒氣閉塞也。然此實將汗之機,欲愈之候也。書云:天氣燠蒸,必有大雨,雨過而天氣清,猶汗出而精神爽也。

又問曰:里證脈伏者,何也?答曰:里證脈伏,惟直中有之,亦寒氣閉塞也,宜用四逆湯加豬膽汁、蔥白以溫之。若傳經里證則屬熱,熱則血行,何得脈伏?又問曰:亦有陽證脈伏者,何也?答曰:陽證脈伏者,乃鬱熱極深,反見假寒之象,脈澀滯之甚,似伏而非伏也,然必有唇焦、口燥,飲冷、便閉諸症,與陰寒脈伏者,相隔霄壤。又或有痛處,痛極則脈伏,痛止則脈出也。

至於尋常脈伏,非表證,即直中矣。

白話文:

有人問:脈搏摸不到,怎麼會是表證呢?我回答: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身體熱時血液會流動,怎麼可能脈搏會消失不見呢?只有當體表受到嚴重的寒冷影響,脈搏才會隱藏起來。如果只有一隻手摸不到脈搏,稱為單伏;兩手都摸不到脈搏,稱為雙伏。外表顯示出太陽證(風寒感冒)的症狀,但脈搏卻隱藏不出,這是因為寒氣阻塞了脈絡。然而,這其實是快要出汗,病將要好的徵兆。古書上說:天氣炎熱到極點,必定會有大雨,雨後天氣就會清爽,就像出汗後人會感覺精神煥發一樣。

再問:裡證(內臟疾病)脈搏隱藏,又是為什麼呢?我回答:裡證脈搏隱藏,只在「直中」(寒邪直接侵入臟腑)的情況下才會出現,也是因為寒氣阻塞。應使用四逆湯,加上豬膽汁和蔥白來溫暖身體。如果疾病已經傳到內臟,屬於熱性裡證,熱性會讓血液流動,怎麼可能脈搏會隱藏呢?

又有人問:也有陽證(熱性疾病)脈搏隱藏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我回答:陽證脈搏隱藏,是因為體內的熱氣非常嚴重,反而表現出像是寒冷的假象。脈搏流動不暢,看似隱藏,但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脈伏。這種情況通常會伴有嘴脣乾裂、口渴想喝冷水、便祕等症狀,與陰寒導致的脈伏截然不同。還有可能在疼痛的地方,痛到極點時脈搏也會隱藏,但疼痛停止後脈搏就會恢復。

總結來說,一般的脈伏,如果不是表證,那就是「直中」的情況了。

2. 陽明經證

陽明經病,目痛、鼻乾、唇焦、漱水不欲咽,脈長,此陽明本經證,其經去太陽不遠,亦有頭痛發熱,宜用葛根湯解肌,不可誤認為腑病,而用清涼攻下之法。

白話文:

在陽明經相關的疾病中,患者可能會有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嘴脣焦裂、含水在口中但不想吞嚥的症狀,且脈象呈現為長脈。這些都是屬於陽明經本身的病證。陽明經與太陽經的位置相近,所以也可能會出現頭痛和發燒的情況。治療上應該使用葛根湯來調理肌肉腠理,不能錯誤地判斷為腑病,而使用清涼或攻下的方法來治療。

3. 葛根湯

葛根(二錢),升麻,秦艽,荊芥,赤芍(各一錢),蘇葉,白芷(各八分),甘草(五分),生薑(二片)

上水煎服。

若無汗而口渴者,加知母;自汗而口渴者,加石膏、人參,凡陽明證,口渴之甚,即為入腑,故加入清涼之藥;若自汗而口不渴者,乃陽明經中風,去蘇葉,加桂枝;若春夏之交,惟恐夾雜溫暑之邪,不便用桂,加白朮一錢五分。

白話文:

這份處方叫做[葛根湯],使用的藥材有:葛根兩錢,升麻、秦艽、荊芥、赤芍各一錢,蘇葉、白芷各八分,甘草五分,以及生薑兩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如果病人沒有出汗但感覺口渴,可以加入知母;如果病人自己出汗且口渴,則應加入石膏和人參。對於所有屬於陽明證狀的病患,如果口渴情況嚴重,代表病情已深入臟腑,因此需加入清涼性質的藥物。如果病人自己出汗但並未感到口渴,這可能是陽明經受到風邪影響,這種情況下應去掉蘇葉,改加桂枝;然而,在春夏之交,可能夾帶溫暑之邪,此時不宜使用桂枝,可改加白朮一錢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