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

《幼幼集成》是清代兒科醫家陳復正(字飛霞)在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對前人醫學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成書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此書集理論、診斷、辨證與實踐經驗於一體,尤其針對當時兒科領域存在的諸多誤區,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和匡正,對後世兒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以下將從其理論基礎與診斷方法、驚風病症的重新定義,以及實踐經驗與養育指導等幾個主要面向,對《幼幼集成》的內容進行分析。

本書的寫作背景,據作者陳復正在〈小引〉中所述,源於其幼年體弱多病,故對醫術有所鑽研,並曾向長際仙師學習醫藥及道家性命之術。透過遊歷海嶽並廣泛為各階層人士診治,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然而,他痛心於當時醫學界,特別是兒科,普遍存在因襲訛傳而導致的誤診誤治,尤其是對「驚風」一症的認識不清,使得許多無辜嬰孩枉受其害,甚至夭折。正是在這種「保赤誠求」的仁厚之心驅使下,陳復正決意將自己所學所得與對前人醫論的辨析結合,刪訂訛誤,匯集成書,以期為後世醫者提供可靠依據,減少嬰幼病苦。裘日修、梁玉等序文也佐證了作者陳飛霞醫術精湛、宅心仁厚,以及該書在糾正兒科尤其驚風病誤診方面的重要價值。

理論基礎與診斷方法

《幼幼集成》在理論層面上,承襲了中醫經典的「治未病」思想,強調「保赤子」的重要性,視保護兒童如同治理國家一般需要精心呵護。書中認識到小兒的生理特點是「氣質柔弱」,生機蓬勃但臟腑嬌嫩,對外界環境變化及疾病侵襲抵抗力較弱,因此在護理與疾病防治上需要特別注意。

在診斷技術方面,本書對小兒獨具特色的「指紋診斷」進行了詳盡的闡述與發展。作者將指紋(位於小兒食指掌側絡脈)的顯現狀況視為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並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指紋解析體系。這套體系不僅觀察指紋出現的位置(如風關、氣關、命關),更細緻地分析其「顏色」和「形態」來判斷疾病的性質和發展趨勢。例如,通過觀察指紋的顏色(如紅、紫、青、黃等),可以區分疾病的寒熱虛實性質;通過觀察指紋的形態(如直線、彎曲、粗細、入掌心、向外彎等),可以判斷病邪的深淺、病位的所在以及病情的進展或退縮。這種診斷方法直觀且易於掌握,對於難以言語表達病情的小兒尤為適用,提高了臨床診斷的準確性。

此外,《幼幼集成》也對小兒脈診進行了探討。雖然小兒脈搏跳動較快,脈診不易掌握,但書中仍然發展和簡化了傳統的脈法,提出了通過觀察「浮沉遲數」四脈結合脈的「有力無力」來辨別病情的表裡虛實。浮脈提示病在表,沉脈提示病在裡;遲脈多見於寒證或虛證,數脈多見於熱證或實證。結合脈象的有無力感,可以進一步區分虛實。儘管預設的文本並未展開詳述其脈法體系,但已指出作者對小兒脈法的簡化與應用,旨在使診斷更加可靠。這兩類診斷方法的結合應用,為臨床醫師提供了更全面的診斷依據,有助於精確辨證。

驚風病症的重新定義

《幼幼集成》在兒科學領域最為突出的貢獻之一,是對「驚風」病症的深刻辨析與重新定義。如序文及小引中所言,當時醫界普遍將小兒出現抽搐、痙攣等症狀一概歸為「驚風」,這種籠統的認識導致了大量的誤診誤治,甚至致命後果。陳復正對此深感痛心,認為這是導致嬰幼夭折的重要原因。

為了糾正這一積弊,作者明確指出,許多被誤診為驚風的抽搐症狀,其病因實際上是多種多樣的,並非單一的「驚」邪所致。這些症狀可能源於外感風寒濕邪、內傷飲食積滯,或因情志不遂等因素引發。將所有抽搐皆歸於驚風,不僅模糊了病因,更會導致治療方法的錯誤選用。

為此,陳復正提出以「搐」字代替「驚」字來描述抽搐症狀,強調抽搐只是一種症狀表現,而非單一疾病名稱。更為重要的是,他將這些抽搐類症狀根據病因、病程、治療與預後等維度,劃分為三類:「誤搐」、「類搐」和「非搐」。

  • 誤搐:主要指因醫生診斷錯誤或治療失當而引起的抽搐,例如在治療傷寒等病時,因錯誤的發汗或攻下等方法,導致邪氣傳變而引發的痙攣症狀。這類抽搐是醫源性的,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
  • 類搐:指因某些疾病遷延不癒或邪氣被抑遏未能透發,導致出現類似驚風抽搐的症狀。例如暑熱、瘧疾、痢疾等病程中,邪氣鬱結或傷津耗液到一定程度,可能出現類似抽搐的表現。這類強調了疾病之間的複雜關聯和轉化,提示醫者需追溯病史,辨明原發疾病。
  • 非搐:指那些屬於病程末期、臟腑功能極度衰竭而出現的竭絕之症,其伴隨的抽搐是生命機能即將終止的表現。例如小兒因大吐瀉後導致脾敗胃絕,津液耗竭,筋脈失養而出現的抽搐。這類提示了病情的危重性及預後不良。

這種「誤搐、類搐、非搐」的分類方法,是陳復正對驚風理論的一大創新與突破。它將複雜的抽搐症狀系統化、條理化,要求醫者在見到小兒抽搐時,必須仔細辨明其背後的真正原因和病機,避免簡單地貼上「驚風」的標籤而誤用溫燥或鎮驚熄風之藥。這一工作極大地提高了臨床辨證的精準性,有效減少了因誤診誤治造成的傷害,體現了作者深厚的醫學功底和對生命的珍視。

實踐經驗與養育指導

《幼幼集成》不僅是一部理論與辨證專著,更蘊含了陳復正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和對小兒日常養育的深刻洞察。書中記錄了大量常見兒科疾病的治療方法和經驗方,這些藥方往往簡便易行,且療效顯著。例如,對於小兒丹毒,書中提供了多種外用藥物療法,如使用葛勒藤蔓醋研訶黎勒汁塗抹,或將風化鍛石與茅草灰混合雞蛋清敷貼患處等,這些都是基於民間驗方和臨床實踐總結出的有效方法。對於解顱(小兒囟門遲遲不合)、齒遲不生等其他常見發育問題和疾病,書中也提供了相應的特效藥方,為臨床醫生提供了實用的工具。

更為重要的是,《幼幼集成》對小兒的日常養育與護理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認為正確的養育方式是預防疾病、保障健康的重要基石。書中特別強調了乳哺的重要性,並對乳母的選擇和護理提出了細緻的要求。陳復正認為,健康的乳汁對於嬰兒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因此必須選擇身心健康的婦女擔任乳母。他詳細列舉了不宜擔任乳母的情況,如患有狐臭、癭瘤等疾病者,以及精神異常、情緒不穩者,因為這些情況都可能影響乳汁的質量,間接危害嬰兒健康。同時,書中對乳母自身的生活習慣也提出了嚴格規範,如避免情緒大喜大悲、過度勞累、飲酒吸菸等不良習慣,確保乳汁的純淨與營養。

此外,書中還提倡符合小兒生理特點的穿衣方式,特別是「薄衣養孩」的理念。主張根據季節變化,適度增減衣物,避免過度保暖。過度保暖不僅可能導致小兒皮膚散熱不暢、容易生瘡,也可能影響氣血運行,反而容易感受外邪。這種順應自然、強調適度的養育觀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些實踐經驗和養育指導,來源於作者長期的臨床觀察和總結,體現了其不僅關注疾病的治療,更重視小兒整體健康的促進與維護。

結語

總而言之,《幼幼集成》是清代兒科學的一部集大成之作。陳復正醫師憑藉其深厚的醫學底蘊、廣泛的臨床經驗以及悲憫仁厚的情懷,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小兒生理病理特點、疾病診斷與治療、日常養育與護理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性的闡述與創新。特別是其對指紋診斷的詳細描述、對小兒脈法的簡化應用,以及最為重要的對「驚風」病症的辨析與「誤搐、類搐、非搐」的分類,極大地廓清了當時兒科領域的混亂局面,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清晰的辨證思路和治療方向,有效降低了誤診誤治率。

書中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切實可行的養育指導,也使其成為一部實用性極強的兒科臨床手冊和家庭養育指南。即使經歷數百年時光,書中關於小兒生理特點的認識、重視日常護理與預防,以及對疾病應仔細辨證而非膠柱鼓瑟的思想,仍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對現代兒科醫學和兒童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可以說,《幼幼集成》不僅是中國兒科學史上一部承前啟後的經典著作,更是陳復正醫師「保赤子」仁心醫德的生動體現,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醫學遺產。


裘序

梁序

小引

凡例 (1)

凡例 (2)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一 (20)

卷一 (21)

卷一 (22)

卷一 (23)

卷一 (24)

卷一 (25)

卷一 (26)

卷一 (27)

卷一 (28)

卷一 (29)

卷一 (30)

卷一 (31)

卷一 (32)

卷一 (33)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四 (1)

卷四 (2)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