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正

《幼幼集成》~ 卷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2)

1. 入方

人參敗毒散,治四時感冒,並痘瘡升散之用。

白話文:

人參敗毒散,用於治療四季感冒以及幫助痘瘡發出。

川羌活(七分),川獨活(五分),北柴胡(五分),信前胡(四分),正川芎(五分),白雲苓(五分),真枳殼(五分),芽桔梗(五分),上揀參(三分),炙甘草(四分)

白話文:

川芎七分,獨活五分,柴胡五分,前胡四分,川芎五分,雲苓五分,枳殼五分,桔梗五分,人參三分,甘草四分。

薑一片,棗一枚,水煎,熱服。

導赤散,此清心經之熱,從小便而出。

大生地(三錢),川木通(二錢),生甘草(一錢)

白話文:

生薑一片,大棗一顆,用水煎煮後趁熱服用。

導赤散可以清心經的熱,使熱從小便排出。

處方包括:生地黃三錢,川木通二錢,生甘草一錢。

上作一劑,竹葉七片為引,水煎,臨服,加硃砂末一分,調服。

雄黃解毒丸,方見先條瘡瘍門。

白話文:

先用竹葉七片煎水,在服用時,再加入硃砂粉末一分,攪拌均勻後服用。

2. 附案

澻陽文庠立天張君,有子三歲,於今春布種神痘,一夕作搐十數次。痘師某者,坐守其家,莫能得定。次早微明,張君來寓叩門,因訴其作搐之由。予念故人之子,往視之,見其昏迷不醒,手足搐掣,各處艾火疤無數,問所服藥,一派涼瀉,予知其誤治。乃以全身燈火醒之,即能開聲,因用人參敗毒散令其母子同服,一劑而搐止痘出。

白話文:

廣東某縣的文庠學宮中,有一位張姓先生,他有一個三歲大的兒子,在今春布種牛痘,一天晚上痙攣了十幾次。痘醫坐在張家看守,卻束手無策。第二天早上天剛亮,張先生來到我的住處敲門,訴說了兒子痙攣的原因。我念及與張先生的父親是舊交,便前去探望。只見孩子昏迷不醒,手腳抽搐,身上有許多艾火的疤痕。我問他服用了什麼藥,發現都是寒涼瀉下的藥,便知道痘醫誤診誤治了。於是以燈火照射全身的方法使其清醒,孩子隨即能說話了。我便用人參敗毒散讓孩子及其母親服用,一劑藥下去,痙攣停止,痘疹也出來了。

可見理之未明,毫釐千里。蓋痘麻初起,全賴陽和升生之氣,故發熱本為正候,由其不與疏通腠理,毒郁不伸,乃致作搐。此時正宜升散,助其生機,顧乃反用艾火堵截之,用涼藥鎮墜之,欲其搐止,其可得乎?是幼科驚風之說,皆此輩釀成之禍,於患者何有焉!

白話文:

由此可見醫理不精確,一絲一毫之差,便會相差千里。痘麻初期,全賴陽和升生的精氣,所以發燒是正常的症狀,但是如果疏通腠理,毒氣鬱積無法伸展,就會導致抽搐。此時應當升散,幫助身體生機,卻反而用艾火堵截,用涼藥鎮墜,想讓抽搐停止,這怎麼可能呢?小兒科的驚風之說,都是這類人造成的禍害,與患者又有什麼關係呢!

3. 霍亂

經曰: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其證先傷於食,後感風寒,邪正相爭,心腹絞痛,有上吐下瀉者;有上不得吐,下不得瀉者,所以煩躁悶亂,其證最急,速宜鹽湯探吐之,俟其吐瀉之後,乃用藿香正氣散分理其陰陽可也。但見喘而搐者,不治。

白話文:

醫書上說:足太陰脾經的陽氣上逆,就會引發霍亂。其症狀是先因飲食不節而傷了脾胃,後感風寒,邪正交爭,心腹絞痛,有的會嘔吐腹瀉;有的想吐吐不出來,想瀉也瀉不出來,因此煩躁不安,心中悶亂,病情十分危急,應立即用鹽湯催吐,等吐瀉後,再用藿香正氣散來調理陰陽。但如果出現喘息和抽搐,就無法治癒了。

按:此乃乾霍亂也,俗名絞腸痧,由其上不得吐,下不得瀉,所以抽搐昏亂。若上既能吐,下既能瀉,則宿食痰飲俱去,安有昏亂之理。若曰大吐大瀉之後,而見昏憒,此即脫證之例,豈作搐之謂耶?看書若止隨文解義,則執一不化,皓首無成,然此猶為中人言之也;至有全不知書,道聽途說,訛訛相指,以致於誣民惑世者,此類醫中盡多。

白話文:

這是指乾霍亂,俗稱絞腸痧,由於上頭不能嘔吐,下腹不能瀉下,所以抽搐昏亂。如果是上頭能嘔吐,下腹能瀉下,那麼宿食痰飲都已去除,怎麼會有昏亂的道理?如果說大吐大瀉之後,出現了昏憒,這是脫證的表現,怎麼可以說是抽搐呢?如果讀書只是根據文章解釋意義,那麼就會把某一種解釋當作唯一不變的標準,到老了也不會有所成就。然而,這還是針對一般人而言;至於有完全不讀書,道聽途說,訛訛相傳,導致誣民惑世的人,在醫生中比比皆是。

昔人謂巫者對本宣科,教風掃地,予謂巫者猶能對本宣科,而醫中之不肖者,即欲宣科,更苦幹無本可對。然則醫風之掃地,不殆有甚乎?

白話文:

古人說巫婆對著病人念誦咒語,使邪風無影無蹤,我會說巫婆好歹還能憑著咒語,而那些醫術不佳的醫生,就算想念咒語,卻連根據都沒有,只能胡亂唸唸。所以說,醫風墮落到極點,恐怕是比巫風還嚴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