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正

《幼幼集成》~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附案

或問二證皆百晬嗽,何以前證用藥,而後證獨用參者何也?曰:有理焉。前證在七月間,正肺金旺時,為風邪沖並,但傷其中氣,他臟無涉,故以四君子補脾,生脈散保肺,收其耗散之金,得返清肅之令,中氣一回,應手而愈。後證自七月起至於十月,金已退氣,正當水旺木相之時,由腎水無源,所以肝木失養,誠母病子傷,故面目俱青,手足搐掣,此非肝強,實肝敗也。《內經》有善則不見,惡則見之之言,顯然可證。

在常俗之輩,見其搐掣,又必為之鎮驚化痰,截風定搐矣,誰復為之保固真元,維持竭絕哉?不知此等之證,陰陽兩敗,臟腑俱傷,苟非大力之品,莫可挽回。所以屏去雜藥,獨用人參之甘溫,天員之甘潤,味極純正,飼之兒喜,況人參之力,在陰益陰,在陽益陽,榮衛氣血,精神意智,無不補者,而且晝夜不徹,則真元陰受其長養之功,烏得不效!又曰:初服即效,而必待三七之日,始奏全績者,何也?曰:克削過傷,枯燥已極,如旱苗焦壤,暴雨無裨,心淙淙潤澤,始可盈科。

至於三七之久,天地來復之機,業已三至,人身榮衛,已周一千五十度,升降有恆,神氣已足,不藥之慶,夫復何疑!此等之治,非謂世之嬰兒,一有咳嗽,便當用參,第稟受先虧,胎元怯弱者,有不得不用之勢。獨惜前醫偏執己見,即數分之參,斷不肯用,孰知用至六兩之多,始收全效。

可見辨證不真,誤人非淺,故筆此以為擇醫者勸。

白話文:

有人問說,這兩種病症都是百日咳,為什麼前一個病症用那些藥,後一個病症卻單獨使用人參呢?答:這是有道理的。前一個病症發生在七月,正值肺金旺盛的時候,是因為風邪侵襲而傷到中氣,其他臟腑沒有受到影響,所以用四君子湯來補脾,用生脈散來保護肺,收斂耗散的肺氣,使其恢復清肅的功能,中氣一旦恢復,自然就能很快痊癒。後一個病症從七月開始,一直到十月,肺金之氣已經衰退,正值腎水旺盛、肝木相生的時節,是因為腎水來源不足,導致肝木失養,實在是母病連累到孩子,所以面色青黑,手腳抽搐,這並不是肝氣太強,而是肝氣衰敗。《內經》有說:「好的時候看不出來,壞的時候就顯現出來。」這可以明顯地證明。

一般庸俗的人,看到抽搐,一定會用鎮驚、化痰、截風、定搐的藥,誰還會去保護根本的元氣、維持快要枯竭的生命力呢?不知道這種病症,是陰陽兩虛,臟腑都受傷,如果不是大力氣的藥物,根本無法挽救。所以要捨棄其他雜藥,單獨使用人參的甘溫之性,以及天門冬的甘潤之性,味道非常純正,孩子也很喜歡吃。況且人參的功效,在陰可以補陰,在陽可以補陽,對於營養、衛氣、氣血、精神、意志,沒有什麼不補的。而且日夜不停地服用,真元之陰氣就能得到滋養,怎麼可能沒有效果!又有人問說:剛開始服藥就見效,但一定要等到三七二十一天才能完全康復,這是為什麼?答:是因為之前病邪過度損傷,身體已經非常乾枯,就像乾旱的秧苗和焦土,即使降下暴雨也沒有幫助,只有像小溪水慢慢地潤澤,才能逐漸恢復。

至於經過三七二十一天這麼久的時間,天地之間恢復生機的機會已經來過三次,人體內的營養和衛氣已經循環了一千零五十次,升降運行正常,神氣也充足了,不用藥也能痊癒,這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這種治療方法,並不是說世上的嬰兒,只要有咳嗽就要用人參,而是說那些先天不足、體質虛弱的嬰兒,不得不使用這種方法。只可惜之前的醫生固執己見,即使是少量的幾分人參,也絕對不敢使用,卻不知道要用到六兩這麼多的人參,才能完全見效。

可見辨證不清楚,會誤人性命,所以寫下這些,作為選擇醫生的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