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正
《幼幼集成》~ 卷四 (2)
卷四 (2)
1. 二便證治
經曰:北方黑氣,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夫二陰者,前陰竅出小便,後陰竅出大便。又云:前陰主氣,後陰主血。蓋膀胱之津液,血所化也,由氣而後能出;太陰之傳送,氣之運也,由血而後能潤。此便溺之流通,見氣血之依附,而人之所以為生者,以其有此出入關竅耳。
清陽出上竅,謂呼吸也;濁陰出下竅,謂大小二便也。倘一息不運,則機緘窮而死矣。故二便不通,加以腹脹氣喘,嘔噦煩躁者,不可治也。凡二便秘,宜八正散;外用掩臍法、蜜導法,則前後俱通矣。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北方寒冷的水氣與腎相通,而腎的開竅之處就在於前後二陰。所謂二陰,指的是前面的陰竅排出小便,後面的陰竅排出大便。又說:前陰主要與氣相關,後陰主要與血相關。膀胱中的津液是由血液轉化而來的,需要氣的推動才能排出;大腸的傳送功能也是氣在運作,但需要血液的滋潤才能順暢。由此可見,大小便的通暢與否,依賴於氣血的運行,而人之所以能生存,也正因為有這些排泄廢物的通道。
清陽之氣從上方的孔竅而出,指的是呼吸;濁陰之氣從下方的孔竅而出,指的是大小便的排泄。如果呼吸停止,那麼身體的機能就會衰竭而死亡。所以,如果大小便都不通暢,再加上腹脹、氣喘、嘔吐、煩躁等症狀,就已經到了無法醫治的地步。一般來說,大小便不通暢,適合使用八正散來治療;外用掩臍法、蜜導法等方法,則可以使大小便都能順利排出。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