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 卷二 (13)
卷二 (13)
1. 附血虛寒襲太陽病痙案
周虛中曰:張景岳有云,太陽血少者,多有戴眼反張之證,俗醫稱為驚風,誤矣。蓋太陽經脈,起於目內眥,上額,由後頸下背脊,至足小指。凡有血虛不能榮養經絡者,一著寒邪,則收引而急縮,理固然也。時俗不察,往往以豁痰截風之劑,耗其血液,豈不悖哉!此景岳之特見也。
予憶往者,張乃媛,年五六歲,體極瘦削,一日群坐,忽然顛倒,作反弓狀,自言樓上有鬼,眼目翻騰,見白而不見黑。幼科群集,作驚風治不效,已經三日矣。觀其人之骨露筋浮,明系太陽少血,況樓為枯木,鬼屬陰邪,亦系寒氣傷榮所致。乃遵景岳之言,與道翁先生相商榷,用厥陰門中當歸四逆湯為主,甫投一劑,黑睛稍現,反弓之狀亦減,於是連進三服而安。
又姻翁高某某乃妾,冬月擁爐向火,忽然背筋抽引作痛,頭足彎後,四肢厥逆,眼皮吊起不能下。亦用前湯,倍加當歸,大劑煎服,一劑而痊。可見先生之力闢驚風,確乎不謬,而太陽之痙,又有血虛體弱之不同也。
痙有剛柔,剛痙無汗,柔痙有汗。小兒剛痙少,柔痙多,而且肌膚薄,腠理疏,不勝發表,惟宜解肌治痙。當以《金匱》為主,奈《金匱》之方,未敢輒用,而世人亦不能用。今之所選,獨海藏五方、《金匱》一方、雜選一方、附血虛寒襲一方,以為嬰兒病痙之準則。其隨機應變,又在後賢神而明之,予又何敢以拘?
白話文:
周虛中說:張景岳曾說過,太陽經脈血少的人,多半會有眼睛上翻、身體反張的症狀,一般庸醫稱之為驚風,實在是錯誤的。因為太陽經脈,起於眼內角,向上到額頭,經由後頸、背脊,到達足部小趾。凡是血虛而無法滋養經絡的人,一旦受到寒邪侵襲,就會引起經脈收縮、抽緊,這是很自然的道理。當時的人不了解這些,常常用祛痰、截風的藥物,反而耗損血液,豈不是大錯特錯!這就是景岳獨到的見解。
我記得以前,有一個叫張乃媛的女孩,大概五六歲,身體非常瘦弱,有一天大家一起坐著,她突然倒下,身體向後彎成弓狀,自己說樓上有鬼,眼睛翻騰,只看到眼白看不到眼黑。許多兒科醫生都來,當作驚風治療,卻沒有效果,已經過了三天。我看她骨頭突出,筋脈浮現,很明顯是太陽經脈血虛,況且樓上是枯木,鬼屬於陰邪,也是因為寒氣損傷經脈所導致的。於是我遵照景岳的說法,和道翁先生商量,用治療厥陰病症的當歸四逆湯為主,剛吃下一帖,眼珠黑色的部分稍微出現,身體反弓的狀況也減輕了,於是連續服用三帖就痊癒了。
另外,我姻親高某某的妾,冬天圍著爐火取暖,突然背部筋脈抽痛,頭和腳向後彎曲,四肢冰冷,眼皮吊起無法放下。也用前面的藥方,加倍當歸,煎煮成大劑藥服用,一帖就痊癒了。可見張景岳先生大力駁斥驚風的說法,確實沒有錯誤,而太陽經脈的抽筋,也有血虛體弱的不同情況。
抽筋有剛、柔之分,剛痙沒有汗,柔痙有汗。小孩剛痙較少,柔痙較多,而且皮膚薄,毛孔疏鬆,不適合用發汗的藥物,只適合用疏通經絡、緩解抽筋的方法治療。應該以《金匱要略》的內容為主,但《金匱要略》的藥方,不敢輕易使用,世人也不能使用。現在選擇的,只有海藏的五個藥方、《金匱要略》的一個藥方、雜選的一個藥方,加上血虛寒襲的藥方,作為嬰兒抽筋的治療準則。至於隨機應變的方法,就留待後人去領悟吧,我又怎麼敢固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