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正

《幼幼集成》~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諸汗證治

經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曰:陽加於陰謂之汗。又曰:心為汗。夫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在外者為汗。蓋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證,未有不由心腎兩虛而得之者。然陰虛陽必湊之,故發熱而自汗,陽虛陰必湊之,故發厥而自汗。是皆陰陽偏勝所致也。

小兒臟腑嬌嫩,膚腠未密,或重衣厚被,致內臟生熱,熱搏於心,故心液不能自藏而額汗出也。額為心之位,宜收斂心氣,團參湯。

大病後氣血兩虛,津液自汗,或潮熱,或寒熱,發過之後身涼。自汗日久,令人黃瘦,失治則變蒸疳,宜黃耆固真湯。

睡中汗出,醒來則止。此心虛盜汗,宜斂心氣、養心血,用團參湯。

睡中遍身有汗,覺來久不幹者,此食積盜汗,脾冷所致。益黃散。

脾虛泄瀉,自汗後而遍身冷,有時遇瀉則無汗,不瀉則有汗。此為大虛之候,急當補脾,理中湯;待瀉止,黃耆固真湯

凡自汗上至胸,下至臍,此胃虛也。當補胃,四君子湯加黃耆。

肺虛自汗,面白唇白,六脈無力。蓋因久嗽脾虛,故令自汗。四君子湯加麥冬、五味。

傷風自汗,宜實表,桂枝湯;傷寒汗出,自頭至頸而止者,欲發黃也,茵陳湯。如有實熱在內,煩躁汗出不止者,胃實也,宜集成沆瀣丹微下之。

諸汗服藥久不止者,用五倍子一個研細末,醋和作一小餅,貼肚臍,以帶扎之,效。

白話文:

各種汗證的治療

《黃帝內經》說:「陽氣的汗,就像天地間的雨水一樣。」又說:「陽氣加到陰氣上就產生了汗。」還說:「心主導汗液。」心所儲藏的,在體內是血液,在體外就是汗液。汗是心液所化生的,而自汗的症狀,沒有不是因為心腎兩虛而引起的。然而,陰虛的話陽氣一定會來湊合,所以會發熱而自汗;陽虛的話陰氣一定會來湊合,所以會手腳冰涼而自汗。這些都是陰陽偏盛所導致的。

小孩子的臟腑很嬌嫩,皮膚腠理也不緊密,如果穿太多衣服或蓋太厚的被子,會導致體內產生熱,熱向上衝擊心臟,所以心液無法自己收藏而從額頭出汗。額頭是心所對應的位置,應該收斂心氣,用團參湯來治療。

大病之後氣血兩虛,津液會自然流失而產生自汗,有時會潮熱,有時會忽冷忽熱,發過汗之後身體就涼了。自汗久了,會讓人變得面黃肌瘦,如果沒有好好治療,就會轉變成疳積病,應該用黃耆固真湯來治療。

睡覺時出汗,醒來就停止,這是因為心虛所導致的盜汗,應該收斂心氣、滋養心血,用團參湯來治療。

睡覺時全身都出汗,醒來很久汗都不會乾,這是因為吃東西積滯導致的盜汗,是由於脾胃虛寒引起的,可以用益黃散來治療。

脾虛導致腹瀉,自汗之後全身發冷,有時腹瀉時就沒有汗,不腹瀉時就出汗。這是身體極度虛弱的表現,應該立即補脾,用理中湯來治療。等腹瀉停止後,再用黃耆固真湯來治療。

凡是自汗從胸部到肚臍的部位,這是胃虛的表現,應該補胃,可以用四君子湯加黃耆來治療。

肺虛導致自汗,會面色蒼白、嘴唇發白、脈搏無力,這是因為長久咳嗽導致脾虛,所以引起自汗。可以用四君子湯加麥冬、五味子來治療。

感冒引起的自汗,應該用桂枝湯來固表;傷寒引起的出汗,如果只從頭到脖子,就停止出汗,這是要發黃疸的表現,應該用茵陳湯來治療。如果體內有實熱,煩躁不安、汗流不止,這是胃熱過盛,應該用集成沆瀣丹稍微微瀉一下。

各種汗證,如果吃藥很久都無法停止,可以用五倍子一個,研磨成細末,用醋調和成小餅,貼在肚臍上,用帶子綁住,會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