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 卷四 (25)
卷四 (25)
1. 舌病證治
經曰: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心,心主舌,在竅為舌。又曰: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夫舌為心之苗,胃之根。小兒多生舌病,以心脾之積熱也,故有重舌、木舌、弄舌、舌胎等證,宜辨其虛實而治之。
白話文:
古書上說:南方產生熱,熱產生火,火產生心,心的功能在舌頭,開口則是舌頭。又說:心的氣通於舌頭,心的狀態和諧,舌頭就能分辨五味了。舌頭是心的草根,是胃的根。小兒的大多舌頭疾病,是因為心和脾的積熱造成的,所以有重舌、木舌、弄舌、舌胎等症狀,應該辨別其虛實,並且予以治療。
重舌者,心脾有熱。蓋脾之大絡,出於舌下,有熱則氣血俱盛。附舌根下,忽重生一舌而短小,內服沆瀣丹,外以針刺去惡血,用蒲黃、黃柏末敷之。
白話文:
舌頭長出重舌的人,是心脾有熱。因為脾的主要脈絡,是從舌頭下面出來的,如果有熱,氣血就會兩旺,附著於舌頭根部下面,忽然又重新長出來一條舌頭,而且又短又小。內服「沆瀣丹」,外用針刺放出壞血,再用蒲黃、黃柏末敷上。
木舌者,心脾積熱之氣上衝,故令舌腫,漸漸長大,塞滿口中。若不急救,必致害人。內服沆瀣丹,外以針刺去惡血,以碧雪散、竹瀝調勻敷之。
白話文:
木舌症,是因心脾積熱之氣上衝,導致舌頭腫脹,逐漸長大,塞滿整個口腔。如果不緊急救治的話,勢必會危及生命。
治療上,可以服用沆瀣丹內服,外用針刺放血,再用碧雪散和竹瀝調勻後敷於患處。
弄舌者,脾臟虛熱,令舌絡緊,時時舔舌,俗人稱為蛇絲驚者是也。切勿以寒涼攻下治之,少與瀉黃散服之,不效,四君子湯。或渴欲飲水,面無紅赤色,此脾胃津液不足,不可誤認為熱,宜七味白朮散。
面黃肌瘦,五心煩熱而弄舌者,此疳證也。須從疳證門參考,宜集聖丸。
白話文:
舌頭發炎的人,脾臟虛弱並伴有熱氣,導致舌頭的血管緊張,時常舔舌頭,民間稱之為「蛇絲驚」。千萬不要用寒涼的藥物來攻下治療,可以服用少量的瀉黃散,如果沒有效果,改用四君子湯。如果患者感到口渴想喝水,但面部沒有發紅發赤的症狀,這時脾胃津液不足,不能誤以為是熱證,應該服用七味白朮散。
大病後精神困倦,飲食少思而弄舌者,凶候。蓋氣血兩虛,精神將脫。速以十全大補湯挽救之。
白話文:
大病後,如果精神睏倦、飲食少思並且口脣發麻,這是兇險的預兆。因為氣血兩虛,精神將要離體。趕緊用十全大補湯來搶救。
舌上黑苔,其熱已劇,急以薄荷煎湯洗之。如舌轉紅色者,可治,涼膈散下之;洗不紅者,不治。
泄瀉後舌上白苔,此津液不深,不能上潮於口,為虛熱也。理中湯。
白話文:
舌頭上出現黑苔,表示體內熱毒已經很嚴重了,需要緊急用薄荷煮水來清洗舌頭。如果舌頭轉變成紅色,表示還有治癒的可能,可以服用涼膈散來治療;如果舌頭洗了之後還沒有變紅,就表示沒有治癒的可能了。
2. 入方
集成沆瀣丹,方見卷一胎疾門。
碧雪散,方見卷四口瘡門。
瀉黃散,方見卷四口瘡門。
七味白朮散,方見卷三泄瀉門。
集聖丸,方見卷三疳證門。
十全大補湯,方見卷一保產門。
涼膈散,治心脾有熱,舌上黑苔。
白話文:
集成沆瀣丹,方劑見於第一卷胎疾部分。
碧雪散,方劑見於第四卷口瘡部分。
瀉黃散,方劑見於第四卷口瘡部分。
七味白朮散,方劑見於第三卷洩瀉部分。
集聖丸,方劑見於第三卷疳症部分。
十全大補湯,方劑見於第一卷保產部分。
涼膈散,用於治療心脾有熱、舌頭上有黑色苔的病症。
淨連翹(一錢),黑梔仁(六分),錦大黃(五分),薄荷葉(六分),片黃芩(六分),芒硝(五分),生甘草(四分)
竹葉七片,燈芯十莖,水煎,臨服加生蜜十匙對服。
白話文:
-
淨連翹(1 錢):清熱解毒、散結消腫。
-
黑梔仁(6 分):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
錦大黃(5 分):瀉熱通便、清肝降火。
-
薄荷葉(6 分):清熱解暑、疏散風熱。
-
片黃芩(6 分):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芒硝(5 分):瀉熱通便、清肝明目。
-
生甘草(4 分):補中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