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正

《幼幼集成》~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傷濕證治

經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又曰: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是濕之為病,有出於天氣者,雨露是也;有出地氣者,泥水是也;有出飲食者,酒漿生冷是也;有出人事者,汗衣臥濕,如小兒澡浴,糞穢,衣褓不幹,皆是也。然所因雖異,悉由乎脾氣之虛,而辨治之法,其要惟二:一曰濕熱,一曰寒濕盡之矣。

病而發熱者,謂之濕熱;病而多寒者,謂之寒濕。濕熱之治,宜清宜利,熱去濕亦去也;寒濕之治,宜燥宜溫,非溫不能燥也。

一濕熱證:其證發熱身痛,多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脈見洪滑,方是熱證。宜利宜清,柴苓湯、茵陳飲。如果濕熱之甚,或元氣壯而兼秘結不通者,方可推蕩之,集成沆瀣丹。

一寒濕證:惟脹滿泄瀉嘔吐,皆寒濕之病也。凡小兒喜弄冷水,坐臥濕地。其證頭痛身重,寒熱往來,宜胃苓湯。如兼嘔吐,加藿香、砂仁。如因中濕浮腫者,胃苓湯合五皮湯。如不效,必用溫補,俟陽氣漸復,則陰邪始退,如理中湯、八味丸,宜擇用之。

凡脾虛多病濕,內因酒面停滯,嗜瓜果,喜生冷、燒炙甘肥,以致濕熱壅溢而為病者,此內因也;復有坐臥濕地,霧露陰雨所客,澡浴為風所閉,涉水為濕所郁,鬱於肌腠則發黃,此濕由外生。可見內外所感,皆由脾氣虛弱,而濕邪乘而襲之。中濕發黃者,茵陳五苓散;不效,六君子湯燥里而黃自退。

白話文:

經書上說:「各種因為濕氣引起的腫脹和腹滿,都與脾有關。」又說:「風雨容易侵犯人體上半部,而潮濕則容易侵犯人體下半部。」這說明濕邪的來源,有的來自天氣,像是雨水和露水;有的來自地氣,像是泥水;有的來自飲食,像是酒、冰冷的飲料和食物;有的來自人為因素,像是流汗後穿著濕衣服、躺在潮濕的地方,例如小孩洗澡、排泄物、包巾沒乾等,都是原因。雖然導致濕邪的原因不同,但都跟脾氣虛弱有關。要治療這些病症,重點只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濕熱,一個是寒濕。

生病後如果發熱,就屬於濕熱;如果感到寒冷,就屬於寒濕。治療濕熱,適合用清熱和利濕的方法,熱退了濕氣也會跟著消失;治療寒濕,適合用溫燥的方法,不用溫熱的藥物就無法去除寒濕。

一、濕熱證: 症狀包括發熱、身體疼痛、容易煩躁口渴、小便顏色深且排尿不暢、大便乾燥,脈象洪大滑利,這都是熱證的表現。治療上適合用利濕和清熱的方法,可以使用柴苓湯、茵陳飲。如果濕熱嚴重,或者患者元氣充足但同時便秘不通,就可以用瀉下的藥物,例如集成沆瀣丹。

二、寒濕證: 主要表現是腹脹、腹瀉、嘔吐,這些都屬於寒濕引起的病症。小孩喜歡玩冷水、坐在潮濕的地方,容易出現頭痛、身體沉重、忽冷忽熱的症狀,適合用胃苓湯。如果同時有嘔吐,可以加入藿香、砂仁。如果是因為濕氣侵入導致浮腫,可以用胃苓湯搭配五皮湯。如果效果不好,就必須使用溫補的藥物,等到陽氣逐漸恢復,陰邪才會消退,可以使用理中湯、八味丸,要根據情況選擇使用。

凡是脾虛的人容易被濕邪侵犯,可能是因為體內積滯了酒食、喜歡吃瓜果、冰冷食物、燒烤油膩的食物,導致濕熱積聚而生病,這是內在的原因;也有因為坐在潮濕的地方、受到霧露陰雨侵襲、洗澡時受風寒、涉水被濕氣鬱結等外在原因,濕氣鬱積在肌膚就容易出現黃疸。可見不論是內在或外在的原因,都是因為脾氣虛弱,濕邪才趁虛而入。因為濕邪侵入而導致黃疸,可以使用茵陳五苓散,如果效果不好,可以使用六君子湯來燥濕健脾,黃疸自然就會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