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 卷一 (1)
卷一 (1)
1. 入方
柴苓湯,治中濕惡熱如瘧。
官揀參(一錢),北柴胡(一錢五分),枯黃芩(一錢),法半夏(一錢),漂白朮(一錢),結豬苓(一錢),宣澤瀉(一錢),上青桂(五分),白雲苓(一錢),炙甘草(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水煎,熱服。
茵陳飲,治中濕發黃作熱,大小便澀。
茵陳蒿(二錢),黑山梔(一錢五分),赤茯苓(一錢),甜葶藶(一錢),小枳實(五分),生甘草(五分)燈芯十莖,水煎,食前服。
沆瀣丹,方見卷二胎疾門。
胃苓湯,治中濕頭重體重,往來寒熱,和水土,調脾胃。
漂蒼朮(二錢),炒厚朴(一錢),廣陳皮(一錢炒),白朮(一錢),白雲苓(一錢),結豬苓(一錢),宣澤瀉(一錢),炙甘草(五分),上青桂(五分)生薑三片,水煎,食前服。
五皮散,此方合胃苓湯,專治浮腫,神效。
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桑白皮,五加皮(以上各二錢)燈芯十莖,大棗三枚為引,水煎,空心服。
理中湯,方見卷二傷暑門。
八味地黃湯,方見卷一保產門。
茵陳五苓散,治中濕發黃。
茵陳蒿(二錢),漂白朮(一錢),白雲苓(一錢五分),結豬苓(一錢),宣澤瀉(一錢),青化桂(五分),炙甘草(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三枚為引,水煎服。
六君子湯,方見卷二非搐門。
白話文:
柴苓湯:治療因濕氣停留在體內,發熱像瘧疾一樣的病症。 藥材包括:人參(一錢)、柴胡(一錢五分)、黃芩(一錢)、法半夏(一錢)、白朮(一錢)、豬苓(一錢)、澤瀉(一錢)、肉桂(五分)、茯苓(一錢)、炙甘草(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三枚。用水煎煮,趁熱服用。
茵陳飲:治療因濕氣停留在體內導致的黃疸,並伴隨發熱、小便不順暢的病症。 藥材包括:茵陳蒿(二錢)、山梔子(一錢五分)、赤茯苓(一錢)、葶藶子(一錢)、枳實(五分)、生甘草(五分)、燈芯草十莖。用水煎煮,飯前服用。
沆瀣丹:這個藥方記載在第二卷的胎疾門。
胃苓湯:治療因濕氣停留在體內導致的頭重、身體沉重、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同時能調理水土不服、調和脾胃的病症。 藥材包括:蒼朮(二錢)、厚朴(一錢)、陳皮(一錢)、白朮(一錢)、茯苓(一錢)、豬苓(一錢)、澤瀉(一錢)、炙甘草(五分)、肉桂(五分)、生薑三片。用水煎煮,飯前服用。
五皮散:這個藥方和胃苓湯合用,專門治療全身浮腫,效果非常好。 藥材包括: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桑白皮、五加皮(以上各二錢)、燈芯草十莖,並用大棗三枚當作藥引。用水煎煮,空腹服用。
理中湯:這個藥方記載在第二卷的傷暑門。
八味地黃湯:這個藥方記載在第一卷的保產門。
茵陳五苓散:治療因濕氣停留在體內導致的黃疸。 藥材包括:茵陳蒿(二錢)、白朮(一錢)、茯苓(一錢五分)、豬苓(一錢)、澤瀉(一錢)、肉桂(五分)、炙甘草(五分)、生薑三片,並用大棗三枚當作藥引。用水煎煮後服用。
六君子湯:這個藥方記載在第二卷的非搐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