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正
《幼幼集成》~ 卷五 (3)
卷五 (3)
1. 天元賦
大勢若平,餘邪須講。熱毒流肝兮,雙睛生翳;火邪入脾兮,四肢成瘍。口內生瘡兮,爛齦破舌;腹中作痢兮,腐胃敗腸。皮膚嫩而洗浴太早,因以添熱;臟腑虛而甘肥太過,遂致內傷。若中風寒,凝痰作嗽;灰白頂陷,灌蝕歸瘡。
嗟夫!惟此證候,其苦非常。外纏皮肉,內連腑臟。改換形容,如蛇蛻皮龍換骨;淋漓膿血,若蚓在灰蟮在湯。軒岐置而未言,秦漢棄而無方。古無此證,或云起於建武;今有是疾,相傳得於南陽。拘於日數者,不知輕重之責;執其偏見者,枉增虛實之防。本溫再熱,已寒又涼。
徒自膠而必固,反致惡而見殃。透骨髓之真詮,非其人而不授;宣肺腑之秘奧,牢記誦而莫忘。
白話文:
如果整體情況是平穩的,那麼殘留的邪氣也需要仔細處理。熱毒如果侵入肝臟,會導致雙眼產生翳障;火邪如果進入脾臟,會導致四肢出現潰瘍。口內生瘡,會導致牙齦潰爛、舌頭破損;腹中發生痢疾,會導致胃腐敗、腸損傷。皮膚嬌嫩時太早洗澡,會因此增加熱邪;臟腑虛弱時吃太多肥甘厚味的食物,就會導致內傷。如果中了風寒,會凝結痰液而咳嗽;頭頂灰白且凹陷,會導致潰瘍不斷蔓延。
唉!這種病症的痛苦真是非比尋常。外在侵擾皮膚肌肉,內在連累腑臟。改變人的容貌,就像蛇脫皮、龍換骨一般;膿血淋漓,就像蚯蚓在灰燼中、蟮在熱湯中掙扎一般。古代名醫扁鵲、岐伯沒有記載過,秦漢時期的醫學著作也沒有相關治療方法。古時候沒有這種病症,有人說它起源於建武年間;現在有這種疾病,相傳是從南陽傳來的。拘泥於病程天數的人,不了解病情的輕重;執著於偏見的人,反而會徒增辨別虛實的困擾。本來體質偏熱又用熱藥,本來體質偏寒又用涼藥。
只是固執地認為自己是對的,反而會導致病情惡化,帶來災禍。能夠洞悉病入骨髓的真正奧秘,不是適當的人選不會傳授;能夠宣泄肺腑的祕訣,要牢牢記住,千萬不要忘記。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