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正

《幼幼集成》~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附小兒時疫證治

吳又可曰:凡小兒感冒風寒,瘧痢等證,人所易知,一染時疫,人所難窺,所以耽誤者良多。蓋幼科詳於痘疹吐瀉驚疳,並諸雜證,在傷寒時疫,甚略之,一也。古人稱幼稚為啞科,蓋不能盡罄所苦以告師,師又安能悉夫問切之義,所以但知其身熱,不知其頭疼身痛,但知其不思乳食,心胸膨脹,疑其內傷乳食,安知其疫邪傳胃也,但見嘔吐噁心,口渴下利,以小兒吐瀉為常事,又安知其協熱下利也,又何暇致思為時疫,二也。

小兒賦質嬌怯,筋骨柔脆,一染時疫,延捱失治,即便兩目上吊,不時驚搐,肢體發痙,十指勾曲,甚則角弓反張。必延幼科,正合渠平日學習見聞之證,因多誤認為慢驚風,遂投抱龍丸、安神丸,竭盡驚風之劑,轉治轉劇。

因見不啼不語,又將神門、眉心亂灸,艾火雖微,內攻甚急,兩陽相搏,如火添油,死者不可勝計,深為痛憫!今凡遇地方疫毒流行,大人可染,小兒獨不可染耶?但所受之邪雖一,因其氣血未足,筋骨柔脆,故所現之證為異耳。務宜求邪以治,故用藥與大人彷彿。凡五六歲以上者,藥當減半;一、二、三、四歲者,四分之一可也。

又腸胃柔脆,少有差誤,為禍更速,臨證尤宜加慎。

白話文:

吳又可說:一般小孩子感冒風寒、瘧疾痢疾等病症,人們比較容易了解,但是一旦染上時疫,就很難觀察,因此耽誤治療的情況很多。這是因為小兒科比較詳細地描述了痘疹、吐瀉、驚風、疳積,以及各種雜病,但在傷寒時疫方面卻很簡略,這是第一個原因。古人稱幼兒為「啞科」,因為他們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痛苦告訴醫生,醫生又怎麼能完全了解望聞問切的意義呢?所以往往只知道孩子發燒,卻不知道他頭痛身痛;只知道他不想吃奶,胸口脹滿,就懷疑是消化不良,卻不知道是疫邪傳入胃;只看到他嘔吐噁心、口渴拉肚子,就認為小孩子吐瀉是常事,又怎麼知道這是夾帶熱邪的拉肚子呢?又哪有時間去考慮是時疫呢?這是第二個原因。

小孩子的體質嬌弱,筋骨柔嫩脆弱,一旦染上時疫,如果拖延沒有及時治療,就會立刻出現兩眼向上翻、不時抽搐、肢體痙攣、手指彎曲,嚴重的話還會全身反弓。一定會找小兒科醫生,正好符合他們平日所學所見的症狀,因此大多誤認為是慢驚風,於是就用抱龍丸、安神丸,用盡各種治療驚風的藥物,反而越治越嚴重。

因為看到孩子不哭不說話,又隨意地在神門穴、眉心亂灸,艾草的火力雖然微小,但內攻的速度卻很急迫,兩股陽氣互相搏鬥,就像火上澆油一樣,死的人不計其數,實在令人痛心!現在凡是遇到地方上流行疫病,大人都會感染,难道小孩子就不會感染嗎?只是他們所受的邪氣雖然相同,但因為他們的氣血不足,筋骨柔嫩脆弱,所以呈現的症狀才不一樣。一定要針對邪氣來治療,所以用藥和大人是差不多的。凡是五六歲以上的孩子,藥量應該減半;一、二、三、四歲的孩子,用四分之一的藥量就可以了。

而且小孩子的腸胃柔嫩脆弱,稍有差錯,就會造成更快的危害,所以在診治時更要特別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