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 卷四 (6)
卷四 (6)
1. 腹痛簡便方
治一切胃痛胸痛腹痛腰痛,疼如錐刺,不可忍者,花椒不拘多少,研為細末,和少麵粉,醋和成餅,貼於痛處,上鋪艾絨,用火灸之,疼立止。
一切腹痛,不問虛實寒熱皆效。用小麥杆燒灰,地上出火毒,將布包之,滾水淋汁,一服立止。
一切疼痛,或寒或熱,或積食,或積血,證莫能辨,藥不能施,有起死回生之妙。用生薑一斤,搗爛,略擠去汁,入鍋內炒熱,用布分作二包,先以一包熨痛處,冷即換熱者,勿令間斷。如姜已干,略加前汁拌之,又炒又熨,痛止乃已。
凡小兒腹痛,摸其肚有一塊梗起者,蟲痛也,不須用藥,惟令大人以手擦揉其塊處,久久搓之,半日許,其蟲將死,皆從大便而出,痛立止。
小兒腹痛,啼哭不止。用南木香、明乳香、黑沒藥俱去油各五分,水煎溫服。
小兒胎寒腹痛,啼哭吐乳,大便青色,身出冷汗。用薑黃一錢,南木香、乳香、沒藥俱去油各三錢,共為細末,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薑湯調下。
小兒盤腸氣痛,月內之兒多有之。其證腹內如蛙聲,啼哭不止者是也。蓋寒熱不和,臟氣不行。用梔仁五錢、附子三錢,同炒極枯,取起,揀去附子不用,單取梔仁,加入白芷一錢為末。每服五分,小茴香湯下。
小兒腹痛,啼哭不止。用乳香一錢,去油,燈花七枚,同為末。每服二分,乳汁調服。
小兒蟲痛,口流涎沫。使君子取肉微炒,為末,五更時,米飲調下。
小兒腹痛,一痛即死者,名為蟲痛,似癇。用乾漆燒灰,白蕪荑二味,等分為末,每五分,米飲調下。證重者,每服一錢。
小兒盤腸腹痛,濃煎蔥湯,澆洗兒腹,仍以蔥搗爛,炒熱作餅貼臍上,良久,屎出痛止。
白話文:
腹痛簡便方
治療各種胃痛、胸痛、腹痛、腰痛,疼痛如針刺般難以忍受的情況:取花椒不限數量,磨成細末,加入少量麵粉,用醋調和成餅狀,貼在疼痛部位,上面鋪上艾絨,用火灸烤,疼痛會立刻停止。
各種腹痛,無論是虛證、實證、寒證或熱證都有效。用小麥稈燒成灰,用布包起來,用滾燙的開水淋在布包上,取其汁液服用,一服下去疼痛立即停止。
各種疼痛,無論是寒性、熱性,或是因積食、積血引起的,症狀難以分辨,藥物無法施用時,有起死回生的功效。用生薑一斤,搗爛,稍微擠去汁液,放入鍋中炒熱,用布分成兩包,先用一包熱敷疼痛部位,冷了就換另一包熱的,不要間斷。如果薑變乾了,稍微加入之前的薑汁攪拌,繼續炒熱繼續熱敷,直到疼痛停止。
凡是小兒腹痛,如果摸到肚子裡有硬塊隆起,就是蟲痛,不需要用藥,只要讓大人用手摩擦揉搓硬塊處,持續搓揉,大概半天左右,蟲就會死亡,然後從大便排出,疼痛就會立刻停止。
小兒腹痛,啼哭不止。用南木香、明乳香、黑沒藥各取五分,去除油脂後用水煎煮,溫服。
小兒因胎寒引起的腹痛,會啼哭、吐奶、大便呈青色、身體出冷汗。用薑黃一錢,南木香、乳香、沒藥各取三錢,去除油脂後,一起磨成細末,用蜂蜜做成芡實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薑湯送服。
小兒腸絞痛,滿月內的嬰兒多見。症狀是腹內有如蛙叫的聲音,啼哭不止。這是因為寒熱不調和,臟腑之氣運行不暢。用梔子仁五錢、附子三錢,一起炒到極度乾燥,取出,撿去附子不用,單取梔子仁,加入白芷一錢,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五分,用小茴香湯送服。
小兒腹痛,啼哭不止。用乳香一錢,去除油脂,燈芯七枚,一起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分,用母乳調服。
小兒蟲痛,口中流口水。用使君子肉稍微炒一下,磨成細末,在五更時用米湯調服。
小兒腹痛,發作後立即死亡,這稱為蟲痛,類似癲癇。用乾漆燒成灰,與白蕪荑等份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五分,用米湯調服。病情嚴重者,每次服用一錢。
小兒腸絞痛,用濃煎的蔥湯,澆洗嬰兒腹部,然後把蔥搗爛炒熱,做成餅狀貼在肚臍上,過一會兒,排泄物排出,疼痛就會停止。
2. 癖積症治
經曰:新積痛可移者,易已;積不痛,難已也。又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結而橫,有積矣。凡飲食之積,其漸積者,不過以飲食偶傷,必在腸胃之內,故可行可逐,治無難也。惟飲食無節,以漸留滯者,多成癖積於左脅膈膜之間,此陽明宗氣所出之道也。
若飢飽無論,飲食疊進,以致陽明胃氣一有所逆,則陰寒之氣得以乘之,而脾不及化,故余滯未消,並腸外汁沫搏聚不散,漸成癥疾矣。然其初起甚微,人多不覺,及其既久,則根深蒂固,而藥餌難及。今西北小兒多有此疾,而尤於食麵之鄉為最,正以面性多滯,而留積於皮裡膜外,所以不易治也。
惟當以漸消磨,求法治之,幸毋孟浪欲速,妄行攻擊,徒致胃氣受傷,而積仍未及,以速其危也。
癖者,血膜化水則癖,脅旁時時作痛,時發潮熱,或寒熱往來似瘧,故瘧家多有此證。凡瘧疾發過之後,必令其熱退極盡,方可飲食;若熱未盡而飲食之,則中脘多蓄黃水,日久而成癖積。
小兒臟腑和平,脾胃壯實,則榮衛宣暢,津液流通,縱使多飲水漿,不能為病;惟脾胃不勝,乳哺失調,三焦不運,水飲停滯,冷氣搏之,結聚而成癖也。體素弱者消癖丸,氣壯實者赭石挨癖丸。大約有癖之兒,虛者居多,攻下之藥,非可常用,即不得已而用之,待其略減,用消癖丸緩緩消之,至為良法。
白話文:
經書上說:「新形成的積塊,按壓會疼痛且能移動的,容易治癒;積塊不痛,就難以治癒。」又說:「胃的大絡脈,叫做虛里,它貫穿橫膈膜,連結到肺部,從左乳下方出來,它的跳動會影響到衣服,是宗氣匯集的地方。如果這裡的脈結成一團橫著,就表示有積塊了。」一般來說,因為飲食造成的積塊,如果是漸漸形成的,通常只是因為偶爾的飲食不當,一定是在腸胃之內,所以可以疏通或驅逐,治療並不困難。只有那些飲食沒有節制,慢慢累積停滯的,大多會在左邊肋骨下方和橫膈膜之間形成癖積,這裡正是陽明宗氣所走的通道。
如果飢餓或飽足都不在意,接連不斷地進食,導致陽明胃氣一旦出現逆亂,陰寒之氣就會趁虛而入,而脾臟來不及消化,所以剩餘的食物殘渣無法消除,連同腸道外的汁液沫子聚集在一起,無法散開,就逐漸形成癥瘕疾病。然而,它剛開始時非常輕微,很多人都沒發覺,等到時間久了,就會根深蒂固,藥物難以奏效。現在西北地區的小孩很多都有這種疾病,尤其在以麵食為主的地區最常見,正是因為麵的性質容易停滯,累積在皮膚和肌肉之間,所以不容易治療。
只能用慢慢消磨的方式,尋求治療的方法,千萬不要魯莽急躁,妄想用強力的藥物來攻擊,只會使胃氣受損,而積塊仍然無法消除,反而加速病情惡化。
所謂的「癖」,是血液膜化成水形成的,會造成肋骨旁邊時不時疼痛,有時會發潮熱,或像瘧疾一樣寒熱交替,所以瘧疾患者很多都有這個症狀。凡是得過瘧疾的,必須等到熱完全退去才能進食;如果熱還沒退就進食,中脘部位就會積存黃色的液體,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癖積。
小孩的臟腑平和,脾胃強壯,那麼營衛氣血就會暢通,津液循環正常,即使喝再多的水,也不會生病;只有脾胃虛弱,餵養不當,三焦不通暢,水液停滯,寒氣侵入,才會凝結成癖積。體質虛弱的可以用消癖丸,體質強壯的可以用赭石挨癖丸。大概來說,有癖積的小孩,虛弱的居多,攻下的藥物不可以經常使用,即使不得已要用,也要等到病情稍微減輕,再用消癖丸慢慢消磨,才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