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正

《幼幼集成》~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入方

秘旨安神丸,原治心血虛而睡中驚惕,並治大驚卒恐。

官揀參,淨棗仁,白茯神,法半夏(以上各一錢),大當歸,杭白芍,小橘紅(各七分),北五味(七粒),炙甘草(五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生薑湯化下。

團參散,治心虛血熱,自汗盜汗,並治大驚卒恐。

官揀參,白當歸(等分)

上為細末,用獖豬心一個,切作三片,每以藥末一錢,用豬心一片,煎湯調服。

獨參湯,治氣虛氣脫,神散魂離,以此亟救元陽,神草還丹之名,誠不愧也。

官揀參不拘多少,同炒米、煨薑、紅棗濃煎湯,徐徐服之,實有起死回生之力。

或曰:傷寒病痙與非搐二條,不可用驚風之治,已聞命矣。而類搐十條,既為火熱,何以不用驚風門中,截風定搐,涼瀉鎮墜之法治之,此何意也?曰:暑、瘧、嗽、痢、痘、霍亂、丹瘡,病雖不一,而搐由病致,第尋其源,治其病,而搐自止,若不去病,而用截風定搐、涼瀉鎮墜之治,作抑遏其病邪,非但搐不能止,必致變生他證。醫者復不察其本病未去,疑為驚風症重,藥不去病,而用毒劣劫奪之者。

每見治驚風,愈治愈危,乃至不救者,皆此弊也。曰:由談驚風而得治病求源之要,誠至論也。請筆之以為來學式。

以上誤搐類搐非搐證,共一十四條,即幼科之急驚慢驚慢脾者,盡止於此,業已條分縷晰,逐款逐條註明矣。臨治者,當知各證之病源有別,而治療之攻補自殊,不得復以急驚慢驚慢脾混同立論,而以截風定搐之死法統治之。從前未經剖露,猶謂陷於不知,今已證治判然,惟祈後賢留心討論,神而明之。醫稱仁,於是乎不相遠矣。

白話文:

[入方]

秘旨安神丸,原本用於治療心血不足引起的睡眠中驚醒,也可用於治療因極度驚嚇或恐懼引起的症狀。

使用:上等高麗參、炒過的酸棗仁、白茯苓(去皮),以及法半夏(以上各取一錢)、大當歸、杭白芍、小橘紅(各取七分)、北五味子(七粒)、炙甘草(五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再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丸,大小如芡實。每次服用一丸,用生薑湯送服。

團參散,用於治療因心虛血熱引起的自汗和盜汗,也可用於治療因極度驚嚇或恐懼引起的症狀。

使用:上等高麗參、白當歸(等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取一個公豬的心臟,切成三片。每次取一錢藥粉,用一片豬心煎湯調服。

獨參湯,用於治療因氣虛氣脫導致的精神渙散,魂魄不穩,可以用此方迅速恢復元氣,故有神草還丹的美譽,確實不虛。

使用:上等高麗參不拘量,與炒米、煨薑、紅棗一起濃煎成湯,慢慢服用,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有人說:傷寒引起的抽筋(痙)和非抽搐(非搐)兩種情況,不能用治療驚風的方法,這點已經了解了。但是,類似抽搐的十種情況,既然屬於火熱,為什麼不採用驚風門中那些截斷風邪、鎮定抽搐、清熱瀉火、降逆鎮驚的方法來治療呢?回答是:暑病、瘧疾、咳嗽、痢疾、痘瘡、霍亂、丹毒等,雖然疾病不同,但抽搐都是由疾病引起的,應該找到病因,治療疾病,抽搐自然會停止。如果只用截斷風邪、鎮定抽搐、清熱瀉火、降逆鎮驚的方法,反而會抑制病邪,不僅抽搐無法停止,還會導致其他病症的產生。有些醫生不仔細辨別病因,以為是驚風加重,亂用毒性強烈的藥物,結果反而會危害病人。

經常看到治療驚風,越治越危險,甚至導致死亡,都是這種錯誤造成的。通過討論驚風,我們可以知道治療疾病應該追溯根源,這個觀點非常重要,請將此記錄下來,作為後學者的參考。

以上錯誤的抽搐、類似抽搐和非抽搐等十四種情況,就是兒科所說的急驚風、慢驚風和慢脾風,已經在這裡詳細解釋了,每種情況都清楚地註明了病因。臨床醫生應該了解每種證候的病因不同,治療時的攻補方法也不同,不能再把急驚風、慢驚風和慢脾風混為一談,而用截斷風邪、鎮定抽搐這種死板的方法來治療。以前沒有詳細分析,可以說是被蒙蔽了,現在病因和治療方法都已經很清楚了,希望後代的醫生們用心研究,並能融會貫通。醫生被稱為仁者,應該做到精通醫理,才能不辜負這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