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 卷二 (2)
卷二 (2)
1. 小兒傷寒類治
寒邪直入三陰之經,名曰直中。乃三陽主氣衰,無熱拒寒也。故初起即手足厥冷,或戰慄蜷臥,不渴,或腹痛嘔吐泄瀉,或口吐涎沫,面如刀刮,不發熱而脈沉遲無力。此不從陽經傳入同治之例,更當外證何如。輕則理中湯,重則姜附湯、四逆湯治之。
〔疏〕傷寒者,由皮毛經絡而後入臟腑。初雖惡寒發熱,而終為熱證,其人必素有火者;直中臟腑,始終惡寒而並無發熱等證,其人必素無火者。一則發表攻裡,一則溫中散寒,兩途判然明白。證有反常者,如發熱面赤煩躁,揭去衣被,飲冷脈大,非陽證乎?然投涼藥而死者,何也?內有伏陰也。
切其脈,不論浮沉大小,必指下無力,按之筋骨之間皆然,甚者服一切茶湯及藥皆吐,此陰盛格陽,乃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證。仲景將傳經、直中並論,正謂有陰證似陽,陽證似陰耳。如太陽證頭疼發熱,當脈浮而反沉,又似少陰矣,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證脈沉,應無熱而反發熱,又似太陽矣,須用甘草乾姜附子湯。
陰證四肢厥逆,而陽證亦有厥逆,此四逆湯與四逆散不同也;陰證下利,陽證亦有漏底,此理中湯與黃龍湯不同也。
白話文:
小兒傷寒的治療方法:
寒邪直接侵入身體深處的三陰經,這種情況稱為「直中」。這是因為身體外在的陽氣衰弱,沒有力量抵抗寒邪。因此,一開始就會出現手腳冰冷,或者顫抖著蜷縮著身體,不覺得口渴,或者腹痛、嘔吐、腹瀉,或者口吐白沫,臉色蒼白像刀刮過一樣,沒有發燒而且脈搏微弱無力。這種情況不是從陽經傳入的,所以治療方法也不同,更應該注意觀察外在的症狀。症狀輕微的,用理中湯治療;症狀嚴重的,用姜附湯、四逆湯治療。
[解釋] 一般來說,傷寒是由皮膚、經絡進入體內,再進入內臟。起初雖然會發冷發熱,但最終會轉為熱症,這樣的人通常體內有火氣;而寒邪直接侵犯內臟的,始終會怕冷,沒有發燒等熱症,這樣的人通常體內沒有火氣。前者要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後者要用溫暖身體散寒的方法治療,兩者治療方法完全不同。有些情況會出現反常,例如發燒、臉紅、煩躁,想要脫掉衣服,喝冷水,脈搏強勁,這看起來像陽證,但如果用了寒涼的藥物反而會死亡,這是因為體內有潛伏的陰寒之氣。
診斷時要切脈,不論脈象是浮還是沉,是快還是慢,一定要確認按下去感覺沒有力氣,甚至按到肌肉和骨頭之間都是如此。嚴重的患者,喝任何茶水或藥物都會吐出來,這是陰氣過盛,把陽氣逼到外面的現象,需要用白通湯加上人尿和豬膽汁來治療。張仲景將傳經和直中兩種情況放在一起討論,正是因為有陰證看起來像陽證,陽證看起來像陰證的情況。例如,太陽經的症狀是頭痛發燒,脈象應該是浮的,但如果反而變成了沉,就好像是少陰經的症狀了,這時要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經的症狀是脈沉,應該沒有發熱,但如果反而發熱,就好像是太陽經的症狀了,這時要用甘草乾姜附子湯。
陰證會出現四肢冰冷,而陽證也會有四肢冰冷的情況,這就是四逆湯和四逆散的不同之處;陰證會腹瀉,陽證也會出現大便失禁的情況,這就是理中湯和黃龍湯的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