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正

《幼幼集成》~ 卷四 (3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3)

1. 入方

胡麻丸,治小兒風瘡疥癬。

苦參(五錢),何首烏(蒸),胡麻仁(炒),蔓荊子(炒),葳靈仙(炒),荊芥穗(焙),皂角刺(炒,以上各三錢),石菖蒲(炒),白菊花(各二錢)

白話文:

嫩苦參(五錢),何首烏(蒸熟),胡麻仁(炒熟),蔓荊子(炒熟),葳靈仙(炒熟),荊芥穗(焙乾),皁角刺(炒熟,以上各三錢),石菖蒲(炒熟),白菊花(各二錢)

上為細末,酒打米糊丸。每一二錢,量兒大小,竹葉煎湯調下。

解毒湯,治小兒瘡疥,誤用搽洗,逼毒入腹,以此托之。

潤元參,淨連翹,綠升麻,片黃芩,京赤芍,全當歸,川羌活,北防風,懷生地,荊芥穗,淮木通(以上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白話文:

潤元參、淨連翹、綠升麻、片黃芩、京赤芍、全當歸、川羌活、北防風、懷生地、荊芥穗、淮木通(以上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燈芯十莖,水煎,熱服。大便秘,加酒大黃

連翹丸,治小兒瘡疥,毒陷入里,以此托之。

淨連翹,桑白皮白頭翁,粉丹皮,北防風,川黃柏,青化桂,淡豆豉海螵蛸,軟秦艽,川獨活(以上各三錢)

白話文:

淨連翹、桑白皮、白頭翁、粉丹皮、北防風、川黃柏、青化桂、淡豆豉、海螵蛸、軟秦艽、川獨活(以上各15克)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龍眼核大。每一丸,燈芯湯下。

大補湯,治小兒或生癰疽,出膿之後,或頑瘡破爛,久不收口。凡一切癰瘍,皆屬不足,切不可再用寒涼。

白話文:

「大補湯」,是用來治療小兒患有癰疽,已經出膿之後,或是頑固的瘡傷破裂,長時間沒有癒合的狀況。所有的癰瘡,都屬於氣血不足,因此切不可再使用寒涼的藥物。

官揀參(一錢),嫩黃耆,正川芎,淨連翹,香白芷,白雲苓,大歸身,漂白朮,懷生地,赤芍藥,炙甘草(以上俱各二分)

白話文:

人參(一錢),嫩黃芪,正川芎,淨連翹,香白芷,白茯苓,大歸身,漂白朮,懷生地,赤芍藥,炙甘草(以上每種各二分)。

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水煎,半飢服,每日一劑。

2. 瘰癧證治

小兒瘰癧,由肝膽二經風熱血燥而成,蓋二經常多氣少血,倘怒則肝火動而血熱,腎陰虛則不生木而血燥,燥則筋病,累累然結若貫珠。其候多生於耳之前後,連及頤項,下至缺盆及胸腋之側,又謂之馬刀

白話文:

小兒的瘰癧病,是由肝膽二經的風熱血燥引起的。肝膽二經通常氣多血少,如果發怒,肝火就會旺盛,血就會燥熱。腎陰虛弱就不能生木,血就會燥熱。血燥就會筋脈生病,於是逐漸累積、結塊,就像一串珍珠。瘰癧好發於耳前後,連接著下巴和脖子,一直延伸到腋下,也叫做「馬刀」。

初起如豆粒,漸如梅李,或一粒或數粒,按之則動而微痛,不甚熱,久之則日益以甚,或頸項強痛,或午後微熱,或夜間口乾,飲食少思,四肢倦怠,或堅而不潰,或潰而不合,皆由氣血不足,往往變成疳癆。此證本非外科,切忌刀針爛藥取去其核。

白話文:

一開始像豆子大小,漸漸像梅子李子,有時一顆有時幾顆,按壓時會動且微痛,並不很熱。久了以後,一天比一天嚴重,或頸部僵硬疼痛,或午後微熱,或夜晚口乾,飲食少思、四肢疲倦。有的硬了但不會潰爛,有的潰爛卻不會癒合,都是由於氣血不足,往往會變成疳癆。這種病症本來不屬於外科,一定要忌諱用刀針和爛藥把腫核去掉。

昧者不識病源,誤用爛藥取核,不知肝膽二經內有相火,抑鬱不伸而生瘰癧,為之益氣養榮,舒筋散郁,猶恐不暇,何敢用刀針爛藥,以致破爛不收,膿血交併耶?予目擊其誤治致死者,不可勝紀。凡小兒患癧,不可妄治,只宜內服單方,切忌取核,慎之戒之!

白話文:

那些醫術淺薄的醫生不知道病源,誤用腐爛的藥物來摘取結核。不知道肝膽二經內有相火,抑鬱不得宣通而生出癧瘕,應給予益氣養榮、舒筋散鬱的治療,還恐怕來不及,怎麼敢用刀針和腐爛的藥物,以至於破潰無法收口,膿血交加呢?我親眼見過他們治療錯誤而導致死亡的,實在是數不勝數。凡是小兒患癧,不可以隨便治療,只適合內服單一的方劑,一定要注意不要摘除結核,一定要小心謹慎啊!

凡小兒頸項結核,或三五粒、十數粒,或痛或不痛,或熱或不熱,用牆根下鳳尾草(梗如鐵線而黑,葉似鳳尾,本草內名石長生,即牆縫中所生小蕨箕也),單取其根,水洗淨,每用一兩,以糯米濃酒一碗,瓦瓶濃煎,去渣服酒,每日一服,勿求速效,多則一月,少則二十日,其核全消,再不復發。此藥氣味平淡,更不苦寒,實為神授,藥賤而功弘,誠仙方也。

白話文:

凡是兒童頸部結核,無論是三五個,還是十幾個,無論是疼痛還是不疼痛,無論是發熱還是不發熱,都可以用牆根下的鳳尾草(莖像鐵絲一樣黑,葉子像鳳尾,本草內名石長生,也就是牆縫中生長的小蕨箕)來治療。單獨取其根部,水洗乾淨,每次用一兩,加入糯米濃酒一碗,用瓦瓶濃煎,去除渣滓後喝下藥酒,每天服用一次。不要求快速見效,多的話一個月,少的的話二十天,結核就會全部消失,不再復發。這種藥氣味平淡,不苦不寒,實在是神靈所賜,藥價便宜但功效卻很大,真是仙方啊。

凡小兒耳之前後,忽有瘡作核如杏核,大小不一,名馬刀瘡,為瘰癧之根。用桃樹白皮,切三指大一塊,刮去外皮,留內一層,貼瘡上,以艾炷於桃皮上灸之,覺熱痛即止,毋令傷皮。明日又灸,不數次而核消矣。

白話文:

小孩子的耳朵前後,忽然出現像杏仁那樣大小不一的硬塊,稱為馬刀瘡,是瘰癧的根源。用新鮮的桃樹樹皮,切成三根手指頭大小,刮掉外皮,只留內層,貼在瘡口上,以艾柱在桃皮上灸燒,感到灼熱疼痛時就停止,不要灼傷皮膚。第二天繼續灸,幾次後腫塊就會消除了。

治小兒瘰癧未潰者,令內消,已破者能收口,服此一月痊愈。用直殭蠶半斤,先用清水洗三次,去石灰淨,曬乾炒枯,另將晚米半斤炒熟,共研細末,米糊為丸,重一錢一顆。每日空心時,以夏枯草煎湯,兒大者二丸,小者一丸,研爛調服,常須以甘肥葷潤之物滋澤之。

白話文:

治療小兒瘰癧未破潰者,讓其在體內消失,已經破潰者能夠收口,服用此藥一月可痊癒。

藥方:使用直殭蠶半斤,先用清水清洗三次,去除石灰,曬乾後炒至焦枯,另外將晚米半斤炒熟,兩者研磨成細粉,以米糊和成丸,每個丸子重一錢。

用法:每天空腹時,用夏枯草煎湯,兒童如果較大則服用二丸,較小則服用一丸,研磨成細末後用水調服。平時要經常食用甘肥油膩的食物滋潤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