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正

《幼幼集成》~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小便不利證治

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又曰: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又曰:肝有熱則小便先赤。凡小便赤澀為熱,小便自遺為寒。熱者火有餘,水不足,治宜瀉心火、滋腎水,加味導赤散;寒者火不足,水有餘,治宜溫腎水、益心火,益智散。

小便不通,乃由臟氣虛,受熱壅滯,宣化不行,非塞非痛,但閉而不通,腹脹緊滿。宜五苓散加車前、燈芯。

大病之後,氣虛津液不足,而小便閉者,不可利之。利則中氣日虛,津液愈涸。宜人參散。

小兒患淋,小便淋瀝作痛,不必分五種,然皆屬火熱。宜清利之,海金砂散。

小兒久病氣虛而淋病者,不可利小便,宜六味地黃丸,滋其化源。

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謂之遺尿;睡中自出者,謂之尿床。此皆腎與膀胱虛寒也。益智散加附、桂、龍骨。

小兒初便黃赤,落地良久,凝如白膏者,謂之尿白。傷脾所致,久而成疳。胃苓丸,鹽湯下。

小兒小便出時,色白混濁,隨尿而來,謂之白濁。此心經虛熱,宜清心蓮子飲。

白話文:

經書上說:膀胱是像地方行政長官一樣的器官,負責儲藏身體的津液,當氣化功能正常時,就能將津液排出體外。經書又說:膀胱功能失常,排尿不順暢就叫做「癃」,無法約束小便就叫做「遺溺」。還說:肝有熱就會導致小便先變紅。凡是小便呈現紅色且排尿時感到澀痛,都屬於熱症;小便自己流出來無法控制,就屬於寒症。熱症是體內火氣過盛,而水分不足,治療上應該瀉心火、滋補腎水,可以使用加味的導赤散;寒症是體內火氣不足,而水分過多,治療上應該溫補腎水、補益心火,可以使用益智散。

小便不通暢,是因為臟腑之氣虛弱,又受到熱邪壅塞阻滯,導致氣化功能無法正常運行,這種情況不是因為堵塞或疼痛,只是單純的閉塞不通,會感到腹部脹滿緊繃。應該使用五苓散,再加上車前子和燈心草。

大病之後,氣虛並且津液不足,導致小便不通,這種情況不能使用利尿的方法。如果使用利尿,反而會使中氣更加虛弱,津液更加枯竭。應該使用人參散。

小兒罹患淋病,小便淋漓不斷且排尿時感到疼痛,不必細分是哪種類型的淋病,但都屬於火熱的病症。應該使用清熱利濕的方法,可以使用海金砂散。

小兒久病導致氣虛而罹患淋病,這種情況不能使用利尿的方法,應該使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養身體的氣化之源。

小便自己流出來無法控制,叫做「遺尿」;睡覺時自己流出來,叫做「尿床」。這些都是腎與膀胱虛寒的緣故。可以使用益智散,再加上附子、桂枝和龍骨。

小兒剛排出的小便呈現黃紅色,落地一段時間後,會凝結成像白色膏狀的物質,這叫做「尿白」。這是因為脾臟受損導致的,久了會形成疳積。可以使用胃苓丸,用鹽水送服。

小兒小便時,排出白色混濁的液體,隨著小便一起出來,這叫做「白濁」。這是因為心經虛熱,應該使用清心蓮子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