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 卷二 (22)
卷二 (22)
1. 霍亂證治
經曰: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又曰:不遠熱則熱至,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夫霍亂之病,起於倉卒,其證揮霍擾亂,無有寧止,故名霍亂。多因夾食傷寒,陰陽乖隔,上吐下瀉,而煩躁悶亂者是也。蓋人有三焦:上焦受納水穀,主入而不主出;中焦腐化水穀,流行於五臟六腑;下焦分別水穀,主出而不主納。故邪在上焦則吐,邪在下焦則瀉,邪在中焦則上吐下瀉。
凡霍亂得吐瀉,則邪氣上下得出,斯無苦也;陳莝出盡,而吐瀉自止。乃有上不得吐,下不得瀉,為乾霍亂,又名絞腸痧。其病因脾胃之邪無從而出,若加喘滿作搐者,十不救一。其有上吐下瀉者,當分寒熱而治之,亦宜止其乳食,恐其增痰也。故霍亂飲米湯必死,以其助胃邪故也,宜藿香正氣散。
有先瀉後吐者,乃脾胃虛寒,故先瀉白水,而吐亦不多,口氣緩而神色慢,額上有汗,六脈沉細,此為虛冷,宜溫之,六君子湯。不愈,則理中湯加藿香、木瓜各一錢。
有先吐後瀉者,乃脾胃有熱,故喘促唇紅,吐多面赤,渴飲水漿,脈洪而數。此為熱也,宜和解之,五苓散加藿香。
其乾霍亂上不得吐,下不得瀉,最為危迫,速用鹽湯探吐之,必待其吐出宿食積痰,然後用藥,或以針刺十指甲邊令血出,或刺膝灣名委中穴,出血即解,後用藿香正氣散。
白話文:
醫書上說:足太陰經的氣逆行向上就會導致霍亂。又說:如果沒有避開熱邪,熱邪就會入侵,熱邪入侵就會身體發熱,然後出現嘔吐腹瀉的霍亂。霍亂這種病,發病非常突然,症狀來得很快很亂,沒有辦法停止,所以叫做霍亂。大多是因為飲食不當加上感染風寒,導致體內陰陽不協調,出現上吐下瀉,並伴隨煩躁不安的症狀。人體有上、中、下三焦:上焦負責接受水穀,主要負責進入而不負責排出;中焦負責消化水穀,將營養輸送給五臟六腑;下焦負責區分水穀,主要負責排出而不負責進入。所以,邪氣在上焦就會嘔吐,邪氣在下焦就會腹瀉,邪氣在中焦就會上吐下瀉。
一般來說,霍亂出現嘔吐腹瀉,體內的邪氣就可以通過上吐下瀉排出,這樣就沒有痛苦;當體內積聚的穢物都排乾淨,嘔吐腹瀉自然就會停止。但如果出現上吐不出來,下瀉不出來的情況,就稱為乾霍亂,也叫絞腸痧。這種病是因為脾胃的邪氣沒有辦法排出,如果再加上氣喘胸悶,甚至出現抽搐,那幾乎就沒救了。如果出現上吐下瀉,就要分辨是寒證還是熱證來治療,也要停止食用乳製品和食物,以免增加痰液。所以霍亂病人喝米湯必死,因為米湯會助長胃部的邪氣,適合服用藿香正氣散。
如果是先腹瀉後嘔吐,那是因為脾胃虛寒,所以先拉出清水,嘔吐也不多,呼吸緩慢,精神不振,額頭出汗,脈象沉細,這屬於虛寒,應該用溫補的方式治療,服用六君子湯。如果沒有好轉,就用理中湯,再加藿香、木瓜各一錢。
如果是先嘔吐後腹瀉,那是因為脾胃有熱,所以呼吸急促,嘴唇發紅,嘔吐很多,面色發紅,口渴想喝水,脈象洪大而快。這屬於熱證,應該用和解的方式治療,服用五苓散加藿香。
至於乾霍亂,上吐不出,下瀉不出來,情況最為危急,應該立刻用鹽水催吐,一定要等到吐出宿食和積痰後再用藥,也可以用針刺十個手指的指甲邊讓血流出來,或者針刺膝蓋後面的委中穴,出血後症狀就會緩解,之後再服用藿香正氣散。
2. 入方
藿香正氣散,治風邪傷胃,陰陽不和,上吐下瀉。
紫蘇葉(一錢),大腹皮(一丸),芽桔梗(一錢),白雲苓(一錢),製半夏(一錢五分),川厚朴(一錢),真廣皮(一錢),炙甘草(一錢)
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水煎,熱服。
六君子湯,方見卷二非搐門。
理中湯,方見卷二乳子傷寒門。此加藿香、木瓜。
五苓散,方見二卷中暑門。加藿香。
鹽湯吐法,其法以溫水調食鹽略咸,一大碗,令兒服之。良久,以指探其喉間則吐,一吐即松。
白話文:
藿香正氣散,用來治療因為風邪侵犯腸胃,導致身體陰陽失調,引起上吐下瀉的狀況。
藥方組成:紫蘇葉(一錢)、大腹皮(一丸)、桔梗(一錢)、茯苓(一錢)、製半夏(一錢五分)、厚朴(一錢)、廣陳皮(一錢)、炙甘草(一錢)。
使用方法: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三枚,用水煎煮後,趁熱服用。
六君子湯,藥方內容請參考第二卷的非搐門。
理中湯,藥方內容請參考第二卷的乳子傷寒門。這裡的用法是額外加入藿香、木瓜。
五苓散,藥方內容請參考第二卷的中暑門。這裡的用法是額外加入藿香。
鹽湯吐法,做法是用溫水調和食鹽,略微鹹一點,裝滿一大碗,讓小孩喝下去。過一段時間後,用手指伸入他的喉嚨刺激,就能吐出來,一吐出來身體就會比較舒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