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 卷二 (25)
卷二 (25)
1. 霍亂證治
經曰: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又曰:不遠熱則熱至,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夫霍亂之病,起於倉卒,其證揮霍擾亂,無有寧止,故名霍亂。多因夾食傷寒,陰陽乖隔,上吐下瀉,而煩躁悶亂者是也。蓋人有三焦:上焦受納水穀,主入而不主出;中焦腐化水穀,流行於五臟六腑;下焦分別水穀,主出而不主納。故邪在上焦則吐,邪在下焦則瀉,邪在中焦則上吐下瀉。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足太陰經厥陰之氣上逆,就會引起霍亂。又說:如果不遠離熱氣,則熱氣就會到來,熱氣到來,身體就會發熱,並出現嘔吐、腹瀉和霍亂。霍亂的發病,往往很突然,證狀變化無常,讓人十分難受,所以稱之為霍亂。多是因夾雜飲食不節,傷了寒氣,導致陰陽失衡,上吐下瀉,同時感到煩躁不安和悶亂。人體有三焦:上焦負責接受和儲存食物和穀物,主要功能是輸入,不負責輸出;中焦負責消化和轉化食物和穀物,並將其輸送至五臟六腑;下焦負責分別和排泄食物和穀物,主要功能是輸出,不負責輸入。所以,邪氣在上焦就會出現嘔吐,邪氣在下焦就會出現腹瀉,邪氣在中焦就會出現嘔吐和腹瀉。
凡霍亂得吐瀉,則邪氣上下得出,斯無苦也;陳莝出盡,而吐瀉自止。乃有上不得吐,下不得瀉,為乾霍亂,又名絞腸痧。其病因脾胃之邪無從而出,若加喘滿作搐者,十不救一。其有上吐下瀉者,當分寒熱而治之,亦宜止其乳食,恐其增痰也。故霍亂飲米湯必死,以其助胃邪故也,宜藿香正氣散。
白話文:
每當霍亂得吐、瀉,則邪氣從上下二路排出體外,這情形不痛苦;壞痰排出乾淨了,吐瀉也就自然停止了。但有上不能吐,下不能瀉的,叫做「乾霍亂」,又叫做「絞腸痧」。這種病是由於脾胃之邪無處可出,如果加上喘息、腹脹、抽搐的症狀,十個病人救不回一個。有吐又有瀉的,病人的病因是分是寒是熱而加以治療,並要禁止病人食用乳類食物,以免增加痰液。所以,霍亂病人喝米湯一定會死,這是因為米湯會助長胃邪的緣故,適宜服用藿香正氣散。
有先瀉後吐者,乃脾胃虛寒,故先瀉白水,而吐亦不多,口氣緩而神色慢,額上有汗,六脈沉細,此為虛冷,宜溫之,六君子湯。不愈,則理中湯加藿香、木瓜各一錢。
白話文:
有的人先瀉肚,再嘔吐,這是因為脾胃虛寒,所以先瀉出白水,嘔吐也不多,口氣緩慢,神情遲緩,額頭上出汗,六脈沉細,這是虛冷的表現,應該溫暖脾胃,可以用六君子湯治療。如果效果不好,可以改用理中湯,再加藿香和木瓜,各一錢。
有先吐後瀉者,乃脾胃有熱,故喘促唇紅,吐多面赤,渴飲水漿,脈洪而數。此為熱也,宜和解之,五苓散加藿香。
白話文:
如果有先嘔吐後腹瀉的症狀,是脾胃有熱造成的,因此會呼吸急促、嘴脣發紅,嘔吐後臉色發紅,口渴想喝水,脈搏洪大且快。這是熱證,應該用和解法治療,可以用五苓散加藿香。
其乾霍亂上不得吐,下不得瀉,最為危迫,速用鹽湯探吐之,必待其吐出宿食積痰,然後用藥,或以針刺十指甲邊令血出,或刺膝灣名委中穴,出血即解,後用藿香正氣散。
白話文:
乾霍亂是指劇烈嘔吐,卻吐不出任何東西,也下不去瀉,是最危險的情況,應趕快用鹽水探吐,務必等患者吐出宿食和積痰,然後再用藥。或者用針刺十個指甲邊緣,讓血流出來,或者刺膝窩的委中穴,出血後就會解除症狀,之後服用藿香正氣散。
2. 入方
藿香正氣散,治風邪傷胃,陰陽不和,上吐下瀉。
白話文:
藿香正氣散可以治療因為風邪侵犯胃部,導致身體陰陽失調而出現的嘔吐和腹瀉症狀。
紫蘇葉(一錢),大腹皮(一丸),芽桔梗(一錢),白雲苓(一錢),製半夏(一錢五分),川厚朴(一錢),真廣皮(一錢),炙甘草(一錢)
白話文:
紫蘇葉(六克),大腹皮(六克),芽桔梗(六克),白茯苓(六克),製半夏(九克),川厚朴(六克),真廣皮(六克),炙甘草(六克)
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水煎,熱服。
六君子湯,方見卷二非搐門。
白話文:
生薑三片,大棗三顆,用水煎煮後趁熱服用。
[六君子湯]的方劑詳見卷二非搐門。
理中湯,方見卷二乳子傷寒門。此加藿香、木瓜。
白話文:
理中湯,方劑見於卷二乳子傷寒篇。此方在原方上加了藿香和木瓜。
五苓散,方見二卷中暑門。加藿香。
鹽湯吐法,其法以溫水調食鹽略咸,一大碗,令兒服之。良久,以指探其喉間則吐,一吐即松。
白話文:
五苓散,可以在第二卷的中暑章節找到這個方子。在這個基礎上加上藿香。
鹽湯催吐法,方法是用溫水調和食鹽,使其略微咸一點,準備一大碗,讓孩子喝下去。過一會兒,用手指刺激孩子的喉嚨讓他嘔吐,一旦吐出來就會感覺輕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