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 卷二 (6)
卷二 (6)
1. 錄諸家驚風論
既知腎水未足,肝氣有餘,則此無根之木,偏勝之氣,搖搖不定,欲住無因,正宜速救根本,滋水以生之,養血以配之,汲汲培補,猶恨其遲,致認為賊邪者,克之凌之虐之,坐令其凋殘摧折,挽救無由,不亦大可悲哉)。此五臟驚風之大概也。(此處明言五臟驚風,則驚風之屬五臟也明矣)。
治之之法,有要存焉:一曰風,二曰火,三曰痰,四曰陽虛,五曰陰虛(忽談陽虛、陰虛之法)。
有曰:急慢驚風,古人所謂陰陽癇也(癇為痼疾,非是暴病,不應排入)。急驚屬陽,慢驚屬陰,驚邪入心,則致面紅頰赤,惕惕夜啼;入肝則面目俱青,眼睛竄視;入腎則面黑惡叫,齧齒咬人;入肺則面色淡白,喘息氣急;入脾則嘔吐不食,面色淡黃(前云驚者嚇也,惟心臟受之足矣。此處忽曰驚邪入心、入肝、入腎、入肺、入脾,又不知指驚邪為何物?而嘵嘵然論之也)。
然風非火不動,火非風不發,風火相搏而成驚風,故心肝二臟主之(前云驚邪在五臟,則肝風無與焉,於此又必扯入肝風,以證其木火生風之妄語,令人慾嘔)。然火虛則金傷,水失其母,而火無所畏,且木無所制,而脾土又受傷矣(獨不可曰水盛則火傷,土失其母,而水無所畏,且金無所制,而肝木又受傷矣。
牽枝帶葉,何患無辭?不過欲實一肝風名目,而累及於五臟,即失火殃魚,亡猿禍木,未若是之婪也)。
有曰:急驚者,陽證也。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經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又曰:陽精下降,其人夭。《易》以陽為君子,陰喻小人,非貴陽賤陰,蓋以陽主升生,陰主肅殺故也。幼科之人,必欲相反,聖人則扶陽抑陰,幼科則護陰賊陽,每每以陽有餘陰不足為方,然雖諄諄言之,究竟不知其所謂。若謂血為陰,氣為陽,經曰:嬰兒肉脆,血少氣弱。
未嘗曰血少氣多,蓋謂真氣未生,惟此呼吸一線而已。今認為有餘,必使此一線之氣出入全無,方可謂陽不足乎!若謂寒為陰,熱為陽,寒主收斂,熱主發生,人之所賴者,惟此陽和而已。有此陽和,則百骸五官方能運動。今認為有餘,必使此溫暖之氣,寂滅無餘,至於四肢僵木,遍體寒水,方可謂陽不足乎!若謂水為陰,火為陽,天一非陰,地二非陽,坎戌非陰,離巳非陽,更為不切。
若謂肝為陰,肺為陽,金不制木,肝氣有餘,不知肝屬厥陰,職司藏血,血乃陰榮,乙癸同源,誤認為陽,益倍殊謬。若謂肝為陰,膽為陽,膽無出入,雖屬少陽,專司半表半裡,有病惟宜和解表裡,嚴禁汗吐下三法。今誤認少陽膽經之熱,為陽火有餘,輕用涼瀉攻下之治,不幾故變常經,甘蹈誤世之譏乎!若謂真陽有餘,小兒天癸未足,真陽尚未肇基,一發無謂。
白話文:
既然知道腎水不足,肝氣過盛,那麼這就像沒有根的樹木,偏盛的氣息,搖搖晃晃不穩定,想要安住卻找不到原因,這時最應該趕快救治根本,滋養腎水來生發它,補養血液來配合它,急切地培養補益,還嫌太慢,卻有人把它當作賊邪來對待,克制它、欺凌它、虐待它,導致它枯萎凋零、摧殘折斷,想挽救也沒有辦法,這不是非常可悲嗎?以上講的是五臟驚風的大概情況。(這裡明白地說了五臟驚風,那麼驚風屬於五臟就很清楚了)。
治療的方法,有幾個重點:一是風,二是火,三是痰,四是陽虛,五是陰虛(突然談到陽虛、陰虛的治療方法)。
有人說:急驚風和慢驚風,古人所說的陰陽癲癇就是它們(癲癇是頑固的疾病,不是突發的病症,不應該被歸類在這裡)。急驚風屬於陽,慢驚風屬於陰,驚邪侵入心臟,就會導致臉色紅潤、面頰赤紅,驚恐不安、夜裡啼哭;侵入肝臟,就會導致面色和眼睛都發青,眼睛亂轉;侵入腎臟,就會導致面色發黑、發出可怕的叫聲、咬牙切齒;侵入肺臟,就會導致面色蒼白、喘息急促;侵入脾臟,就會導致嘔吐不吃東西、面色發黃(前面說驚嚇是因為害怕,只有心臟才會受到影響。這裡又突然說驚邪侵入心、肝、腎、肺、脾,又不知道說的驚邪是什麼東西?還喋喋不休地議論)。
然而風不借助火不會動,火不借助風不會發作,風火相互搏擊才形成驚風,所以心臟和肝臟主導了驚風(前面說驚邪在五臟,那麼肝風就沒有關係了,這裡又硬要把肝風扯進來,來證明他們木火生風的荒謬說法,令人想嘔吐)。然而火如果虛弱,就會傷到金,水失去了母親,火就沒有什麼好畏懼的,而且木沒有東西來制約,脾土也會受到損傷(為什麼不可以說水旺盛就會傷到火,土失去了母親,水就沒有什麼好畏懼的,而且金沒有東西來制約,肝木也會受到損傷呢?)。
牽強附會,哪會擔心沒有說辭呢?不過是想確立一個肝風的名目,卻連累到五臟,就像大火燒魚殃及池魚,亡猿卻禍及樹木,比這更加貪婪。
有人說:急驚風,是陽證。小孩的陽氣常常有餘,陰氣常常不足(《黃帝內經》說: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如果失去了它應有的位置,就會減損壽命而不能顯現。又說:陽精下降,這個人就會夭折。《易經》把陽比作君子,把陰比作小人,並不是說陽比陰尊貴,而是因為陽主上升生長,陰主肅殺。兒科的人,一定要反其道而行,聖人是扶陽抑制陰,而兒科卻是保護陰氣傷害陽氣,常常以陽氣有餘陰氣不足為藉口來用藥,然而即使他們說得再多,終究不知道他們說的是什麼。如果說血是陰,氣是陽,《黃帝內經》說:嬰兒的肌肉嬌嫩,血少氣弱。
從來沒有說過血少氣多,因為是說真氣還沒產生,只有呼吸這一線微弱的氣息而已。現在認為陽氣有餘,必定要使這一線的氣息完全沒有出入,才能算是陽氣不足嗎!如果說寒是陰,熱是陽,寒主收斂,熱主發生,人所依靠的,只有這溫和的陽氣而已。有了這溫和的陽氣,百骸五官才能活動。現在認為陽氣有餘,必定要使這溫暖的氣息,完全消失,以至於四肢僵硬,全身冰冷,才能算是陽氣不足嗎!如果說水是陰,火是陽,天一是陰,地二是陽,坎卦是陰,離卦是陽,更是不切實際。
如果說肝是陰,肺是陽,金不制約木,肝氣有餘,不知道肝屬於厥陰,職責是藏血,血是陰的榮養,乙和癸同源,錯誤地認為是陽,更加荒謬。如果說肝是陰,膽是陽,膽沒有出入,雖然屬於少陽,專門掌管半表半裡,有病只適合調和表裡,嚴禁使用發汗、嘔吐、瀉下這三種方法。現在錯誤地認為少陽膽經的熱,是陽火有餘,輕率地使用寒涼瀉下的方法來治療,不就改變了常規的治療方法,甘願受到誤導世人的譏諷嗎!如果說真陽有餘,小孩的先天之精還沒有充足,真陽還沒有開始建立,說這話是沒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