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正

《幼幼集成》~ 卷二 (2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4)

1. 傷濕證治

經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又曰: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是濕之為病,有出於天氣者,雨露是也;有出地氣者,泥水是也;有出飲食者,酒漿生冷是也;有出人事者,汗衣臥濕,如小兒澡浴,糞穢,衣褓不幹,皆是也。然所因雖異,悉由乎脾氣之虛,而辨治之法,其要惟二:一曰濕熱,一曰寒濕盡之矣。

白話文:

醫書上說:各種因濕氣引起的腫脹滿痛,都和脾有關。又說:風雨之氣會傷害上半身,寒濕之氣則會傷害下半身。因此濕氣引起的疾病,有的來自天氣,像是雨露;有的來自地氣,像是泥水;有的來自飲食,像是酒漿生冷之物;有的來自人事,像是汗衣臥濕,像是小兒洗澡時遭寒,排泄物弄污衣物,尿布不乾等。雖然成因不同,但都是因為脾氣虛弱,辨證治療的方法,其要點只有兩種:一是濕熱,一是寒濕,所有濕證都概括其中了。

病而發熱者,謂之濕熱;病而多寒者,謂之寒濕。濕熱之治,宜清宜利,熱去濕亦去也;寒濕之治,宜燥宜溫,非溫不能燥也。

白話文:

因病而發熱的,稱之為濕熱;因病而常常感到寒冷的,稱之為寒濕。對濕熱的治療,宜清宜利,熱退了濕也消散了;對寒濕的治療,宜燥宜溫,不溫,不足以燥。

一濕熱證:其證發熱身痛,多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脈見洪滑,方是熱證。宜利宜清,柴苓湯茵陳飲。如果濕熱之甚,或元氣壯而兼秘結不通者,方可推蕩之,集成沆瀣丹

白話文:

一、濕熱症:其症狀是發熱、身體疼痛、煩躁口渴、小便紅赤澀痛、大便祕結、脈搏洪滑,這纔是熱症。宜用利濕清熱的藥物,如柴苓湯、茵陳飲。如果濕熱特別嚴重,或者元氣壯盛,兼有祕結不通的,纔可以推蕩濕熱的治療,常會服用沆瀣丹。

一寒濕證:惟脹滿泄瀉嘔吐,皆寒濕之病也。凡小兒喜弄冷水,坐臥濕地。其證頭痛身重,寒熱往來,宜胃苓湯。如兼嘔吐,加藿香砂仁。如因中濕浮腫者,胃苓湯合五皮湯。如不效,必用溫補,俟陽氣漸復,則陰邪始退,如理中湯八味丸,宜擇用之。

白話文:

1. 寒濕證:

  • 症狀:腹脹、腹瀉、嘔吐,這是寒濕病的症狀。

  • 原因:小孩喜歡玩冷水,坐在潮濕的地上。

  • 治療方法:

  • 如果有頭痛、身體沉重、寒熱交替的症狀,可以使用胃苓湯。

  • 如果有嘔吐,可以加藿香和砂仁。

  • 如果是因中濕引起的浮腫,可以用胃苓湯和五皮湯一起使用。

  • 如果以上方法都沒有效,則需要用溫補的方法治療,等到陽氣逐漸恢復,陰邪才會開始消退。可以選擇理中湯或八味丸。

2. 溫補法:

  • 溫補法是中醫治療方法之一,主要以溫熱藥物治療疾病,達到補益身體、增強抵抗力的目的。
  • 常用於治療寒證、虛證、痛證等。

凡脾虛多病濕,內因酒面停滯,嗜瓜果,喜生冷、燒炙甘肥,以致濕熱壅溢而為病者,此內因也;復有坐臥濕地,霧露陰雨所客,澡浴為風所閉,涉水為濕所郁,鬱於肌腠則發黃,此濕由外生。可見內外所感,皆由脾氣虛弱,而濕邪乘而襲之。中濕發黃者,茵陳五苓散;不效,六君子湯燥里而黃自退。

白話文:

凡是脾臟虛弱而疾病多因濕氣引起,內在原因是飲酒過度,吃過多瓜果,喜好生冷、炙烤甘甜肥膩的食物,導致濕氣和熱氣過盛而生病。外在原因則有:居住或臥於潮濕之地,接觸霧露和陰雨,洗澡後被風吹閉,涉水導致濕邪鬱結,濕氣淤積於肌膚腠理之間,就會出現黃疸。因此可知,內外因素引起的濕氣,都是由於脾氣虛弱,濕邪乘虛而入造成的。濕氣導致的黃疸,可以用茵陳五苓散來治療。如果效果不佳,可以使用六君子湯來燥濕,黃疸自然就會消退。

2. 入方

柴苓湯,治中濕惡熱如瘧。

官揀參(一錢),北柴胡(一錢五分),枯黃芩(一錢),法半夏(一錢),漂白朮(一錢),結豬苓(一錢),宣澤瀉(一錢),上青桂(五分),白雲苓(一錢),炙甘草(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水煎,熱服。

白話文:

人參(一錢),北柴胡(一錢五分),乾燥黃芩(一錢),半夏(一錢),略微漂白的白朮(一錢),處理過的豬苓(一錢),澤瀉(一錢),上好的桂皮(五分),白色的雲苓(一錢),生曬甘草(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三枚,加水煮沸,熱著喝。

茵陳飲,治中濕發黃作熱,大小便澀。

茵陳蒿(二錢),黑山梔(一錢五分),赤茯苓(一錢),甜葶藶(一錢),小枳實(五分),生甘草(五分)燈芯十莖,水煎,食前服。

白話文:

茵陳蒿(10公克),黑山梔(5克),赤茯苓(5克),甜葶藶(5克),小枳實(2.5公克),生甘草(2.5公克),燈芯草10根,加水煎煮,飯前服用。

沆瀣丹,方見卷二胎疾門。

胃苓湯,治中濕頭重體重,往來寒熱,和水土,調脾胃。

蒼朮(二錢),炒厚朴(一錢),廣陳皮(一錢炒),白朮(一錢),白雲苓(一錢),結豬苓(一錢),宣澤瀉(一錢),炙甘草(五分),上青桂(五分)生薑三片,水煎,食前服。

白話文:

蒼朮(2錢),炒厚朴(1錢),廣陳皮(1錢炒過),白朮(1錢),白雲苓(1錢),結豬苓(1錢),宣澤瀉(1錢),炙甘草(5分),上青桂(5分)生薑三片,加水煎煮,飯前服用。

五皮散,此方合胃苓湯,專治浮腫,神效。

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桑白皮五加皮(以上各二錢)燈芯十莖,大棗三枚為引,水煎,空心服。

白話文:

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桑白皮、五加皮(以上各二錢),燈芯十根,大棗三枚作為藥引,加水煎煮,空腹服用。

理中湯,方見卷二傷暑門。

八味地黃湯,方見卷一保產門。

茵陳五苓散,治中濕發黃。

茵陳蒿(二錢),漂白朮(一錢),白雲苓(一錢五分),結豬苓(一錢),宣澤瀉(一錢),青化桂(五分),炙甘草(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三枚為引,水煎服。

白話文:

茵陳蒿(二錢重),漂白朮(一錢重),白雲苓(一錢五分重),結豬苓(一錢重),宣澤瀉(一錢重),青化桂(五分重),炙甘草(五分重),生薑三片,大棗三枚做引藥,一起加水煎煮服用。

六君子湯,方見卷二非搐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