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 卷二 (8)
卷二 (8)
1. 錄諸家驚風論
凡小兒稟受薄者,先天既不足於妊前,癸水復未成於現在,故元精未足。元氣無根,所以元神最怯,每多聞聲則惕。此實神虛膽怯不足之證。而幼科不但不憐其元神不足,而偏指為心火有餘,不但指心火有餘,而並肝風、脾痰、肺熱一總扯入,以證其驚風痰熱四證八候之妄言。
復有聞非常之聲,見異類之物,乍然驚怪動惕,此正神魂無主,榮衛俱亂,搖搖泛泛,欲定不能之際,而不為之防護保救,猶曰熱生於心,必欲下之以除其痰,入井下石,雪上加霜。此等人,不知是何肺腸,洵堪詫異)。
有曰:小兒平常無事,忽然壯熱,手足搐搦,眼目戴上,涎潮壅塞,牙關緊急,身熱目赤(既曰平常無事,則無病可知,乍見以上種種惡候,必如俗人所言鬼病也。不然,何以平常無事,而忽凶危若是耶?豈知小兒易感風寒,易傷乳食,在先半日,邪已入內,兒不能言,父母未覺,邪郁不伸,所以乍然而搐,觀其忽發壯熱之言可知矣。
非風寒入里為壯熱,即食飲停滯為壯熱,此實因病而致,豈平常無事之謂哉!治此無難,但應察其受病之源,外因則達之發之,內因則導之奪之,病邪既去,神性自寧焉耳。若必曰無因而致,在俗人必疑為鬼祟,求之巫覡,庸工必目為驚風,妄為治療。兩相耽誤,奈之何哉)。
此急驚屬陽,病在腑(每云驚風為心肝所主,此處忽云屬腑,不知心肝屬腑乎,屬臟乎?要問幼科之開天祖師,方能辨白,予則眼花撩亂,莫能識也)。
有曰:急驚者,陽證也,俱腑受病耳。小兒客痰熱於心膈,是少陽相火旺(每言心火,此曰相火,新奇)。經云:熱生風。因時火盛而作(不知此火,何由而盛)。蓋東方之震木,得火氣而發搐(此處不言肝風心火作搐,硬說為少陽相火作搐,但聞雷得火而豐,未聞震得火而搐。杜撰)。
有曰:身熱脈浮,精神恍惚,或吐瀉不思乳食,發搐,即半陰半陽合病(身熱脈浮,外感風寒也;吐瀉兼作,內傷飲食也。但曰外感內傷足矣,何必曰半陰半陽?原其意,不過以身熱脈浮屬太陽,吐瀉屬陽明太陰。凡幼科所言者,無非心肝脾之臟病,若曰外感內傷,則驚風痰熱之證,何處安頓,豈不自呈敗露乎)。
身熱脈沉,精神倦怠,或吐不瀉,又有乳食發搐,亦半陰半陽合病(身熱脈沉屬太陰,但吐不瀉屬陽明,明是陽明傷食,太陰受寒,顯然夾食傷寒,偏不明言。悲哉)。
有曰:亦有急驚,涼瀉而不愈,或與吐下藥太過,變為慢驚者(此等之言,益見背謬。諸書以急驚為陽,為實熱,既是急驚,則用涼瀉無疑,何以不愈?蓋因誤以傷寒表證為急驚,所以不愈也。既涼瀉不愈,則認證不確,自應愧悔,何昧焉不察,而更用吐下之藥乎?涼瀉一誤,吐下再誤,而不變為壞證者,未之有也。
白話文:
小孩子體質虛弱,先天在母親懷孕前就不足,而且自己體內的精血也還沒發育完全,所以精氣不足,元氣沒有根基,因此精神最為怯弱,常常聽到一點聲音就容易驚嚇。這實際上是精神虛弱、膽子小的表現。但是,兒科醫生不但不憐惜孩子精神不足,反而認為是心火太旺,不只說心火旺盛,還把肝風、脾痰、肺熱等全部扯進來,用這些來證明所謂驚風、痰熱等四種病症、八種症狀的荒謬說法。
還有,孩子聽到不尋常的聲音,看到奇怪的東西,突然驚嚇害怕,這是因為精神魂魄沒有主導,氣血失調,身體搖擺不定,無法安定下來的時候,卻沒有採取保護措施,反而說是因為心裡有熱,一定要用瀉藥來清除痰,這簡直是落井下石,雪上加霜。這些人,不知道是什麼心腸,真是令人驚訝!
有人說:小孩子平時沒事,忽然發高燒、手腳抽搐、眼睛向上翻、口水多、牙關緊閉、身體發熱、眼睛發紅。(既然說平時沒事,那肯定沒有生病,突然出現這些症狀,肯定像一般人說的是撞邪了。不然,怎麼會平時沒事,突然就變得這麼危險?要知道小孩子容易感染風寒,也容易因為吃東西而生病,早在半天前,邪氣就已經進入體內了,孩子不會說話,父母沒發覺,邪氣鬱積無法發散,所以才會突然抽搐,從他突然發高燒就可以知道了。
不是風寒進入體內導致發高燒,就是飲食停滯導致發高燒,這其實都是因為生病而導致的,怎麼能說平時沒事呢?治療這種情況並不難,只要找出病因,外因就用發散的方法,內因就用疏導的方法,等病邪消除了,精神自然就會安定。如果硬說沒原因就導致發病,一般人肯定會懷疑是鬼怪作祟,去求巫婆神棍,庸醫肯定會說是驚風,胡亂治療。雙方都耽誤了,真是無可奈何。
這種急驚屬於陽證,病在六腑。(一般都說驚風是由心肝主管,這裡突然說是屬於六腑,不知道心肝是屬於六腑還是五臟?要問開創兒科醫學的祖師爺,才能弄清楚,我卻眼花繚亂,無法分辨。)
有人說:急驚是陽證,都是六腑生病。小孩子的痰熱積聚在心膈之間,是因為少陽相火旺盛。(一般都說心火,這裡卻說是相火,真是新鮮)。醫書說:熱生風。是因為當時火氣旺盛而導致的。(不知道這個火,是怎麼旺盛的)。可能是東方的震木,得到火氣而發生抽搐。(這裡不說肝風心火導致抽搐,硬說是少陽相火導致的抽搐,只聽說打雷得到火會豐盛,沒聽說震卦得到火會抽搐。真是胡編亂造)。
有人說:發燒、脈象浮、精神恍惚,或者吐瀉、不想吃奶,發生抽搐,這是半陰半陽合在一起的病症。(發燒、脈象浮是外感風寒;吐瀉是內傷飲食。只說是外感內傷就可以了,何必說是半陰半陽?他這樣說,不過是認為發燒脈浮屬於太陽,吐瀉屬於陽明太陰。兒科醫生說的,無非是心肝脾的內臟疾病,如果說是外感內傷,那麼驚風痰熱的症狀,要安放在哪裡,豈不是自己暴露了錯誤嗎?)
發燒、脈象沉、精神疲憊,或者只吐不瀉,又因為吃奶而發生抽搐,也是半陰半陽合在一起的病症。(發燒、脈象沉屬於太陰,只吐不瀉屬於陽明,明明是陽明傷食,太陰受寒,顯然是夾食傷寒,卻不明說。真是可悲啊)。
有人說:也有急驚,用涼藥瀉火卻沒有好,或者因為催吐、瀉下的藥用得太過,轉變成了慢驚。(這種說法,更加荒謬。很多書都說急驚屬於陽證,屬於實熱,既然是急驚,那用涼藥瀉火沒有錯,為什麼沒有好轉?那是因為誤把傷寒表證當成了急驚,所以才沒有好轉。既然涼瀉沒有好,就應該反省是診斷錯誤,自己應該感到慚愧,怎麼還不明察,而繼續用催吐、瀉下的藥呢?涼瀉錯了,催吐瀉下又錯了,沒有變成壞症的,從來沒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