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正

《幼幼集成》~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癇證

原其意,不過謂重墜可以鎮心,苦寒可以瀉火,毒劣可以攻痰。此等治癇,無異赧王伐秦救趙,而周趙卒為秦並,雖理或有說,而勢所不能也。故予之治癇,從不用治癇之方,而十全其十。此等之證,非用從治之法,莫能成功。其如幼科諸君,枋榆自足,高遠厭聞,惟知見證治證,不知古哲有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有汗勿止汗,逢熱莫退熱,喘生毋降氣,精遺勿澀泄之訓。

此蓋從治之法,而幼科視為泛言,寄司命之責者,固如是乎!有見者毫不治痰而痰自不生,毫不治癇而癇自不作,此其所以為神也。

白話文:

探究癇證的本意,不外乎是認為用重墜的藥物可以鎮定心神,苦寒的藥物可以瀉火,有毒性的藥物可以攻散痰涎。這種治療癇證的方法,就像是赧王出兵攻打秦國,想要解救趙國一樣,結果周和趙反而都被秦國併吞了。雖然道理上或許說得通,但實際上卻是做不到的。所以我治療癇證,從來不用治療癇證的方子,卻能達到十全十美的效果。這種病症,如果不用順應病勢、反向治療的方法,是無法成功的。而現在的兒科醫生們,都自滿於自己所學,不願聽取高深的見解,只知道看到什麼症狀就治什麼症狀,卻不知道古代賢哲有著「見痰不治痰,見血不治血,有汗不要止汗,遇到發熱不要退熱,氣喘不要馬上降氣,遺精不要急著澀精」的教誨。

這就是從治的方法,而現在的兒科醫生卻把這些當成空泛的言論,將病人的性命託付給他們,難道真的可以這樣嗎!真正有見識的醫生,根本不用直接治療痰,痰自然就不會產生;根本不用直接治療癇證,癇證自然就不會發作,這就是為什麼能達到神乎其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