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 卷一 (25)
卷一 (25)
1. 入方
清脾飲,治小兒熱瘧作搐,不必治搐,惟治其瘧。
杭青皮(一錢),製半夏(一錢),枯黃芩(一錢),草果仁(五分),白雲苓(一錢),北柴胡(一錢),真陳皮(一錢),漂白朮(一錢),川厚朴(一錢),炙甘草(五分)
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水煎,熱服。
白話文:
清脾飲,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小兒發熱引起的瘧疾,伴隨抽搐時,不需要特別去處理抽搐的症狀,只要專注於治療瘧疾就好。
藥材包含:杭青皮(一錢)、製半夏(一錢)、枯黃芩(一錢)、草果仁(五分)、白茯苓(一錢)、北柴胡(一錢)、真陳皮(一錢)、漂白朮(一錢)、川厚朴(一錢)、炙甘草(五分)。
另外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三枚,用水煎煮後,趁熱服用。
2. 痢疾
經曰:飲食不節,起居不時,陰受之則入五臟,下為飧泄,久為腸澼。其證初起,兩眉皺而多啼,由腹痛也;煩躁不安,由裡急後重也;數至圊而不能便,或赤白相兼,或單紅單白,是其候也。
按:此證雖曰內傷飲食,莫不由於外感而發也。有至妙之治,人所不知,但以人參敗毒散升散之,其病即減。設有食飲停滯,輕則消導之,重則疏通之,去其積垢,無不愈者。昧者不察,反投訶、蔻止澀之,乃致積毒內郁,腹痛裡急,欲圊不能。此通因通用之證,而反通因塞用,遂爾神昏擾擾者有之矣。急用沆瀣丹、三仙丹二藥同服,疏通之後,其病自去:
白話文:
經典上說:飲食沒有節制,生活作息不規律,如果體內陰氣受到損害,就會影響到五臟,向下就變成消化不完全的腹瀉,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痢疾。
這個病的初期症狀,會出現兩眉緊皺、經常啼哭,這是因為腹痛的關係;煩躁不安,是因為裡急後重的感覺;頻繁跑廁所卻拉不出來,大便可能帶有紅白相間的黏液,或是單純的紅色或白色,這些都是痢疾的徵兆。
我認為,這個病雖然說是飲食不當造成的,但多半都是因為受到外邪侵襲而引發。有個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但一般人不知道,就是用人參敗毒散來疏散體內的邪氣,病情就會減輕。如果還有食物積滯,輕微的就用消食導滯的方法,嚴重的就用疏通腸道的方法,去除積聚的污垢,沒有治不好的。
不明白的人沒有仔細觀察,反而用訶子、蔻仁等藥材來止瀉,反而導致毒素積聚在體內,造成腹痛、裡急後重、想拉卻拉不出來。這本來是應該用疏通的方法治療的病症,反而用了阻塞的方法,結果導致神智不清的也有。這時要趕緊服用沆瀣丹、三仙丹這兩種藥一起服用,疏通之後,病自然就會痊癒。
3. 入方
集成沆瀣丹,方見二卷胎病論。
集成三仙丹,治小兒縱口飲啖,食物過多,有形之物,填塞腸胃之間,不能轉運傳送,脾氣抑鬱,所以發熱不退,眼閉難開,人事昏沉,四肢癱軟,儼然虛極之象。古人謂大實有羸狀,即此證也。昧者以為虛證而峻補之,或疑為驚風而鎮墜之,百無一救。速以此丸同沆瀣丹同服。待其下後,人事即清。予救治既多,剖心相告:痢疾誤用澀藥,閉其濕熱,比食物有形之塞,殆有甚焉,速宜下之,不下即死。
五靈脂(一兩),南木香(五錢),巴豆仁(四十粒)
上將靈脂、木香研為細末聽用。以巴豆剝去殼,取淨肉四十粒,去其肉上嫩皮,紙包水濕,入慢火中煨極熟,取起,另以棉紙包之,緩緩捶去其油,紙濕則另換,以成白粉為度,謂之巴霜。與前二味和勻,醋打麵糊為丸,綠豆大,以硃砂為衣,曬乾收貯。每服五丸,或七丸、九丸,量兒大小加減,合沆瀣丹二三丸同研爛,茶清調下。
待其下後,其病立愈。此起死回生之藥,勿以常方視之。
白話文:
集成沆瀣丹,它的配方在第二卷的胎病論中可以找到。
集成三仙丹,可以用來治療小孩因為貪吃,吃太多食物,導致有形的食物堆積在腸胃之間,無法消化運輸,脾氣鬱悶,所以引起發燒不退、眼睛閉合難以睜開、意識昏沉、四肢無力癱軟,看起來像極度虛弱的樣子。古人說「大實有羸狀」,指的就是這種情況。不了解的人以為這是虛證而用強補的藥物,或者懷疑是驚風而用鎮定下墜的藥物,這樣做都無法救治。要趕緊用這種藥丸和沆瀣丹一起服用。等到排出後,意識就會清醒。我救治過很多這樣的病例,所以誠心相告:痢疾如果誤用收澀的藥物,會把濕熱堵住,比食物堆積的情況更嚴重,應該趕快用藥瀉下,不瀉下就會死亡。
五靈脂(一兩),南木香(五錢),巴豆仁(四十粒)
先把五靈脂、木香研磨成細末備用。把巴豆剝去外殼,取出裡面的淨肉四十粒,去掉肉上的嫩皮,用紙包住用水弄濕,用慢火煨到極熟,取出,另外用棉紙包住,慢慢捶打去除油分,紙濕了就換新的,直到變成白粉,這就是所謂的巴霜。把巴霜和前面兩種藥粉混合均勻,用醋調和麵糊做成藥丸,像綠豆那麼大,再用硃砂包衣,曬乾後收好。每次服用五丸、或七丸、九丸,根據小孩大小增減劑量,和沆瀣丹二三丸一起研碎,用清茶送服。
等到藥力發揮,將積滯排出後,病就會立刻痊癒。這是起死回生的藥,不要把它看成普通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