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正

《幼幼集成》~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暑證

經曰:太陽中熱,暍是也。其證初起,面垢身熱自汗,煩躁不安,唇舌皆赤,氣出如火,小便赤澀,口中大渴。此證常見夏秋。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說:夏季中暑,即為暍病。得了這種病的初期症狀為:臉色蠟黃,身體發熱並自汗,煩躁不安,嘴脣和舌頭都很紅,呼出的氣體如火一般,小便赤黃澀痛,口中非常乾渴。這種疾病多發生在夏季和秋季。

按:此條在藜藿之兒多有之,以其坐臥烈日之中,澡浴寒澗之內,以致暑氣入里,內熱外寒,故見以前諸證。醫者見其身熱自汗,口渴煩躁,疑為驚風,妄用風藥,反燥其血,以致心中噎悶,昏不知人,甚則反張搐搦,皆由血不榮筋,煩熱過甚之故也。若膏粱之兒,不涉長途,不經酷日,暑證尚少,何有暑風?若謂高堂廣廈,口餐生冷,身納風涼而得之者,即傷寒之類,又何暑之可稱?

白話文:

這症狀常發生在經常在烈日下活動,又喜歡在冰冷溪水中洗澡的孩童身上,因為他們容易受到暑氣侵襲,導致內熱外寒,所以出現之前的各種症狀。醫生看到他們發燒出汗,口渴煩躁,以為是驚風,就胡亂使用祛風藥物,反而使血液乾燥,造成胸口悶痛,昏迷不醒,嚴重時還會全身抽搐,這都是因為血液無法滋養筋骨,以及暑熱過度造成的。至於那些生活富裕的孩童,沒有長途旅行,也沒有在烈日下曝曬,很少會出現暑症,何來暑風呢?如果說住在高樓大廈,吃生冷食物,又吹涼風而導致生病,那屬於傷寒的範疇,又怎麼能說是暑症呢?

古人謂暑傷心,其實心不可傷,傷之必死。蓋心為君主之官,虛靈湛寂,神性居之,邪不易犯。止因六氣之中,以暑配君火,故曰暑傷心,然所犯者心包絡耳。包絡為心之宮闕,捍蔽外邪,不容輕侮,惟由暑熱搖撼外郭,故神志為之昏惑。但瀉其太陽丙火,則少陰君主神志自寧矣。宜卻暑丹。

白話文:

古人說暑天會傷心,其實心臟是不能受傷的,一旦受傷必死無疑。因為心臟是人體的君主之官,虛靈寂靜,神性在此居住,邪氣不容易侵犯。只是因為六氣之中,以暑氣配屬君火,所以說暑天會傷心,但實際上受到侵犯的是心包絡。心包絡是心臟的宮殿,可以抵禦外邪,不容輕侮,只是暑熱會搖撼外郭,所以神志因此昏亂。只要瀉掉太陽丙火,那麼少陰君主的精神志意自然就會安寧了。應該使用卻暑丹。

2. 入方

卻暑丹,治小兒傷暑,誤用風藥,致心神昏悶,煩躁不安,甚則搐搦。

白話文:

卻暑丹,治療小兒因暑熱受傷,誤用風寒藥物,導致心神昏悶、煩躁不安,嚴重者出現抽搐。

漂白朮(五錢),白茯苓(五錢),潔豬苓(五錢),宣澤瀉(五錢),青化桂(二錢),片黃芩(五錢),正川連(三錢),鏡辰砂(二錢),炙甘草(五錢)

白話文:

漂白的朮(五錢),

白色的茯苓(五錢),

乾淨的豬苓(五錢),

宣通澤瀉(五錢),

青色的化桂(二錢),

切片的黃芩(五錢),

正宗的川連(三錢),

鏡子裡的辰砂(二錢),

炙過的甘草(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二三丸,量兒大小加減,麥冬湯化服。或十中取一,煎服亦可。

白話文:

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調製成丸劑,大小如同芡實。每次服用兩三粒,根據兒童的大小調整劑量,用麥冬湯送服。或者把十粒藥丸取出一個,用煎服的方式服用也可以。

3. 瘧疾

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其證初起,呵欠頓悶,發熱口渴,面帶黃白,頭額有汗,一哭汗出,其熱漸退二三分,不久復熱如故,喉內痰鳴,一哭即嘔,嘔則痰出,每日如此者,即瘧證也。

白話文:

《內經》中說:夏季受暑熱的傷害,秋天必然會得瘧疾。得了瘧疾的最初症狀是:哈欠連天、突然間感覺悶熱難受、發燒口渴、臉色發黃發白、頭額出汗,一哭就汗流滿面,體溫逐漸下降二、三分,不久後又像以前一樣發燒;喉嚨裡會發出痰鳴聲,一哭就會嘔吐,嘔吐後痰就會出來,這種情況每天都會發生,這就是瘧疾的症狀。

按:《內經》謂十二經皆有瘧,究其所因,而大要不離乎少陽膽經。夫瘧之不離乎少陽,猶咳嗽之不離乎肺也。蓋凡寒熱往來,總為少陽所主。早能和解表裡,分理陰陽,則瘧邪霍然而散;由其誤認驚風,輕施鎮墜,以致正邪激搏,榮衛遲留。陽欲入里,陰內阻之;陰欲出表,陽外遏之。

白話文:

根據《內經》的說法,十二經脈都可能出現瘧疾,究其原因,主要與少陽膽經有關。瘧疾與少陽的關係,就像咳嗽與肺的關係一樣密切。凡是寒熱往來的症狀,總是由少陽經主導。如果能夠及早調和表裡,分清陰陽,那麼瘧疾就能夠迅速消除。但是,如果誤以為是驚風,輕率地使用鎮靜安神、鎮靜安神類的藥物,就會導致正邪相激,氣血運行遲滯。陽氣想入裡,卻被陰氣阻滯;陰氣想外出,又被陽氣阻隔。

少陽欲升不得升,太陰欲降不得降,乃致精神潰亂,臨瘧而搐。宜清脾飲解之,其搐自止。

白話文:

當少陽之氣想要升發卻升不上去,太陰之氣想要下降卻降不下來,就會導致精神錯亂,出現瘧疾發作時抽搐的症狀。此時應該服用清脾飲來治療,抽搐的症狀就會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