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正

《幼幼集成》~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齒病簡便方

牙齦潰爛,諸藥不效者,以鹽欖二三個,連皮帶核火中煅過存性,加冰片半分搽之神效。走馬牙疳,臭爛出血。紅棗三枚去核,以明雄研末,填滿棗內,新瓦盛之,火煅存性,研末搽之。

又方,鳳凰衣未得見水者,焙黃,少加枯礬,共為細末搽之。

白話文:

牙齦潰爛,用各種藥都沒效的人,可以用鹹橄欖二三個,連皮帶核一起用火燒過,燒到呈現炭化的狀態,加入少許冰片,塗抹患處,效果非常好。

如果是走馬牙疳,牙齦腐爛出血,可以用紅棗三枚,去掉棗核,將明雄黃磨成粉,填滿棗內,用新的瓦片盛著,用火燒到呈現炭化的狀態,磨成粉後塗抹患處。

另一個方法,用沒有沾到水的雞蛋殼內膜,烘烤至黃色,加入少許枯礬,一起磨成細粉塗抹患處。

2. 咽喉證治

經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又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蓋咽者胃管,主納水穀而居後;喉者肺管,專主呼吸而居前,為人一身之總要。若胸膈鬱積熱毒,致生風痰,壅滯不散,發於咽喉,病名雖多,無非熱毒。速宜清解,緩則有難救之患,輕則甘桔湯,重則化毒湯。

如痘瘡咽喉痛者,毒氣上攻也,加減甘桔湯。喉中生瘡,不能吮乳,化毒湯。

小兒為諸骨所哽,骨大難嚥者,以鵝毛掃咽吐之;骨小者,用海上方治之。

白話文:

中醫經典說:「咽喉是水穀食物通行的道路;喉嚨是氣體上下流通的通道。」又說:「一陰一陽之氣交結阻塞,就稱為喉痹。」咽是指胃的通道,主要負責接納水穀食物並位於後方;喉是指肺的通道,專門負責呼吸並位於前方,是人體非常重要的部位。如果胸膈積聚了熱毒,導致產生風痰,阻塞不散,在咽喉發作,雖然病名很多,但都脫離不了熱毒的範疇。應該儘快清熱解毒,如果延誤治療會有難以挽救的危險,病情較輕的可以用甘桔湯治療,病情嚴重的則用化毒湯治療。

如果是出痘瘡時引起的咽喉疼痛,這是毒氣向上攻造成的,可以用加減甘桔湯治療。如果喉嚨裡長瘡,導致無法吸吮乳汁,可以用化毒湯治療。

小孩子如果被骨頭哽住,骨頭較大難以吞嚥時,可以用鵝毛掃咽喉使之吐出;如果骨頭較小,可以用海上方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