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正

《幼幼集成》~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淡滯定虛實歌

指紋淡淡亦堪驚,總為先天賦稟輕。脾胃本虛中氣弱,切防攻伐損胎嬰。

(小兒稟受陽虛,肌膚晃白,唇舌淡色者,指紋四時皆淡,雖有病亦止淡紅淡青淡紫而已。蓋淡紅虛寒,淡青虛風,淡紫虛熱。此等之兒根本不堅,中氣怯弱,無論新病久病,總歸於虛,一毫攻伐,不敢輕用,倘誤投克削,覆水難收,悔之遲矣。)

關紋澀滯甚因由,邪遏陰榮衛氣留。食鬱中焦風熱熾,不行推蕩更何求?

(病邪阻郁榮衛,運行遲滯,升降羈留,所以指紋推之轉澀,全無活潑流利之象。由食飲風熱相搏,是為實證,急宜推蕩,去其菀莝,其愈亦易。若三關純黑,推之不動,死證也,不治。)

白話文:

指紋顏色很淡讓人擔憂,通常是因為先天體質就比較虛弱。這類小孩的脾胃本來就虛弱,中氣不足,絕對要避免使用過於強烈的藥物來治療,以免傷害到胎兒或嬰兒。

(如果小孩天生陽氣虛弱,皮膚看起來蒼白,嘴唇和舌頭顏色也比較淡,那麼他的指紋無論在什麼季節都會顯得比較淡。就算生病,指紋顏色也只是淡淡的紅色、青色或紫色。其中,淡紅色代表虛寒,淡青色代表虛風,淡紫色則代表虛熱。這種體質的小孩體質本來就不好,中氣也弱,不管是新發的病還是舊疾,根本原因都在於「虛」,絕對不能使用任何具有攻伐效果的藥物。一旦誤用,就難以挽回,後悔也來不及了。)

指紋推起來感覺澀滯,是因為病邪阻礙了陰氣和衛氣的運行,停留在體內。通常是因為飲食積滯在中焦,加上風熱之邪,導致身體出現實證,這時就需要用推拿的方式來疏通,排除體內的邪氣。

(當病邪阻礙了榮衛之氣的運行,導致氣機升降不順暢,指紋就會出現推起來澀滯,不夠流暢活潑的現象。這種狀況通常是因為飲食積滯,又加上風熱之邪侵入體內,屬於實證,這時候應該要趕快用推拿的方式來疏導,排除體內阻塞的邪氣,病就好得快。如果指紋三關都呈現黑色,推起來也完全沒有動靜,那就是病危的徵兆,很難醫治。)

2. 紋形主病歌

腹痛紋入掌中心,彎內風寒次第侵。紋向外彎痰食熱,水形脾肺兩傷陰。

(掌心包絡所主,紋入掌中,邪侵內臟,由中氣寒也,故為腹痛。紋若彎弓,內外有別:其紋之兩頭彎向中指為內,為順證,為外感風寒,治之猶易;其紋彎向大指為外,為逆證,為內傷飲食,治之稍難。形如「水」字,脾肺不足,食塞太陰,中氣怯弱,脾不運化故也。

或問指紋惟止一線,安能如水字之形?曰:不觀太淵之脈,亦止一線,何以陽維、陰維、陽蹺、陰蹺,皆左右彈石,豈非小字之形乎?脈有左右,安知紋無左右?但能觸類旁通,無往非理,豈特指紋為然哉!)

凡看指紋,以我之大拇指側面,推兒食指三關,切不可覆指而推。蓋螺紋有火,剋制肺金,紋必變色。又只可從命關推上風關,切不可從風關推出命關。此紋愈推愈出,其紋在先,原未透關,今誤推而出之,大損肺氣,慎之戒之!

以上表裡寒熱虛實,鑿鑿有據,但能於臨證時,認得此六字分明,胸中自有主宰,雖不中,不遠矣。若但以驚證塞責,何難應對,第晨盅自問,未免懷慚。凡我同人,互為砥礪,幸矣!

白話文:

如果手掌中心的紋路延伸到掌心,表示腹痛,這是因為風寒侵入身體內部。如果紋路向外彎曲,則表示有痰、食物積滯和內熱。如果紋路形狀像「水」字,則表示脾肺兩臟都受到損傷,導致陰虛。

(掌心是由心包絡所主管的,紋路如果進入掌心,表示邪氣侵入內臟,是體內中氣寒冷的表現,因此會引起腹痛。紋路如果彎曲成弓形,則有內外之分:紋路兩頭彎向中指,表示是內彎,是順證,是外感風寒,治療比較容易;紋路彎向大拇指,表示是外彎,是逆證,是內傷飲食,治療比較困難。紋路如果形狀像「水」字,則表示脾肺功能不足,食物堵塞在太陰經,中氣虛弱,脾臟不能正常運化。)

或許有人會問,手指紋路只有一條線,怎麼可能呈現像水字的形狀?我回答說:不要只看太淵穴的脈搏,它也只有一條線,但是為什麼陽維、陰維、陽蹺、陰蹺這些脈絡,都是左右對稱且有彈性,難道不是像小字的形狀嗎?脈搏有左右之分,怎麼知道紋路沒有左右之分呢?只要能觸類旁通,就能明白道理,這不只是指紋如此而已!

凡是觀察指紋,要用我的大拇指側面,從小孩的食指指關節處向上推,千萬不可以覆蓋著手指來推。因為螺紋有火的屬性,會剋制肺金,導致紋路變色。而且只能從命關向上推到風關,千萬不可以從風關向下推到命關。這樣推動,紋路會越來越明顯,原本紋路還沒有完全透關,如果誤推而使紋路透出,會嚴重損傷肺氣,一定要謹慎戒惕!

以上所說的表裡、寒熱、虛實,都有確鑿的根據,只要能在看病時,清楚辨認這六個字的含義,心中自然有判斷,即使不能完全準確,也不會相差太遠。如果只是用「驚嚇」來搪塞,雖然容易應付,但每天早上自己反省時,難免會感到慚愧。希望我們同行之間,能互相砥礪,共同進步。

3. 小兒脈法

小兒三五歲,可以診視,第手腕短促,三部莫分,惟以一指候之,誠非易易。《內經》診視小兒,以大小緩急四脈為準。予不避僭越,體其意,竟易為浮沉遲數,而以有力無力定其虛實,似比大小緩急,更為明悉。後賢其體認之。

白話文:

小孩子大約三到五歲時,就可以把脈診斷了。他們的手腕比較短且緊湊,寸、關、尺三個部位的脈象不明顯,只能用一根手指來診察,這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黃帝內經》診斷小兒的脈象,是以脈的大小、快慢和緩急這四種情況為標準。我不避諱自己有所超越,領會它的意思,將標準改為脈的浮、沉、遲、數,並用有力或無力來判斷虛實,這樣似乎比用大小緩急來判斷更加明確清楚。希望後來的賢者們能夠理解並認可這種方法。

4. 《內經》脈要

黃帝曰: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夫乳子病熱,脈見懸小者,陽證見陰脈,本為大忌,但小而緩者,邪之微,其愈易;小而急者,邪之甚,為可慮。故以為問。)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夫小兒以稚陽之體而加病熱,脈不當小。若脈體雖小,手足溫者,以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猶在也;若四肢寒冷者,則邪勝其正,元陽去矣,故曰死也)

帝曰: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岐伯曰: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此言小兒之外感也。風熱中於陽分,而喘鳴肩息者,脈當實大。但大而緩,則胃氣存,邪漸退,故生;實而急,則真臟見,病日進,故死也。)此《內經》之旨。聖人立言簡切,而總括無餘。

世人不悟,視為泛常,能於此等處著眼,則診視之要,思過半矣。予之臨證診視,每論吉凶而多中者,亦不外此,第意之所至,口莫能宣。竊詳經所謂大小緩急者,亦發而不露之意。蓋大即浮洪類也,小即沉細類也,急即數也,緩即遲也,何若竟易以浮沉遲數之為得乎?再以節庵之有力無力,辨其表裡虛實,誠診視小兒天然不易之妙訣。

夫節庵亦一常人,而能以有力無力,辨其陰陽表裡、寒熱虛實,雖至顯淺、至平易,卻至確當,孰謂古今人不相及耶!

白話文:

黃帝問:餵奶的嬰兒如果發熱生病,脈象呈現細小而如懸絲,這是怎麼回事?(一般來說,餵奶的嬰兒生病發熱,脈象應該是陽證,卻出現陰脈的細小,這是大忌。但是如果脈象細小而和緩,表示邪氣輕微,容易痊癒;如果脈象細小而急促,表示邪氣很嚴重,需要擔憂。所以黃帝才提出這個問題。)

岐伯回答:如果嬰兒手腳溫暖就容易活,如果手腳冰冷就比較危險。(嬰兒體質是稚嫩的陽氣,不應該脈象細小。如果脈象雖然細小,但手腳溫暖,因為四肢是陽氣的根本,表示陽氣還存在;如果四肢冰冷,表示邪氣勝過正氣,陽氣已經耗竭,所以說比較危險。)

黃帝又問:餵奶的嬰兒如果感染風熱,出現喘息、呼吸急促,脈象會是怎樣?岐伯回答:喘息、呼吸急促的,脈象一定是洪大有力。如果脈象洪大而和緩,就容易活;如果脈象洪大而急促,就比較危險。(這裡說的是嬰兒外感風熱。風熱侵入陽經,所以喘息呼吸急促,脈象應該是洪大。但如果脈象洪大而和緩,表示胃氣還在,邪氣會逐漸消退,所以容易活;如果脈象洪大而急促,表示臟腑真氣衰竭,病情會惡化,所以比較危險。)這些都是《內經》的重點。聖人說話簡潔扼要,卻涵蓋了所有的重點。

世人不懂得這些道理,把它們當成很平常的事情。如果能在這些地方多加留意,診斷的重點就能掌握一半以上了。我(作者)在臨床診斷時,常常能準確判斷病情的吉凶,也是因為不超出這些原則,只是我心中明白,卻很難用言語表達。仔細研究《內經》所說的脈象大小緩急,其實是隱藏的道理。所謂大,就是指浮脈、洪脈這類;所謂小,就是指沉脈、細脈這類;所謂急,就是指脈搏次數快;所謂緩,就是指脈搏次數慢。如果直接用浮沉遲數來描述脈象不是更好嗎?再用節庵(一位醫家)所說的有力和無力,來區分表裡虛實,這才是診斷小兒疾病自然而又不容易做到的精妙訣竅。

節庵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但他能夠用脈搏的有力或無力來區分陰陽表裡、寒熱虛實,雖然方法看起來很簡單,卻非常確切。怎麼能說古人和現代人之間有差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