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正

《幼幼集成》~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瘰癧證治

小兒瘰癧,由肝膽二經風熱血燥而成,蓋二經常多氣少血,倘怒則肝火動而血熱,腎陰虛則不生木而血燥,燥則筋病,累累然結若貫珠。其候多生於耳之前後,連及頤項,下至缺盆及胸腋之側,又謂之馬刀。

初起如豆粒,漸如梅李,或一粒或數粒,按之則動而微痛,不甚熱,久之則日益以甚,或頸項強痛,或午後微熱,或夜間口乾,飲食少思,四肢倦怠,或堅而不潰,或潰而不合,皆由氣血不足,往往變成疳癆。此證本非外科,切忌刀針爛藥取去其核。

昧者不識病源,誤用爛藥取核,不知肝膽二經內有相火,抑鬱不伸而生瘰癧,為之益氣養榮,舒筋散郁,猶恐不暇,何敢用刀針爛藥,以致破爛不收,膿血交併耶?予目擊其誤治致死者,不可勝紀。凡小兒患癧,不可妄治,只宜內服單方,切忌取核,慎之戒之!

凡小兒頸項結核,或三五粒、十數粒,或痛或不痛,或熱或不熱,用牆根下鳳尾草(梗如鐵線而黑,葉似鳳尾,本草內名石長生,即牆縫中所生小蕨箕也),單取其根,水洗淨,每用一兩,以糯米濃酒一碗,瓦瓶濃煎,去渣服酒,每日一服,勿求速效,多則一月,少則二十日,其核全消,再不復發。此藥氣味平淡,更不苦寒,實為神授,藥賤而功弘,誠仙方也。

凡小兒耳之前後,忽有瘡作核如杏核,大小不一,名馬刀瘡,為瘰癧之根。用桃樹白皮,切三指大一塊,刮去外皮,留內一層,貼瘡上,以艾炷於桃皮上灸之,覺熱痛即止,毋令傷皮。明日又灸,不數次而核消矣。

治小兒瘰癧未潰者,令內消,已破者能收口,服此一月痊愈。用直殭蠶半斤,先用清水洗三次,去石灰淨,曬乾炒枯,另將晚米半斤炒熟,共研細末,米糊為丸,重一錢一顆。每日空心時,以夏枯草煎湯,兒大者二丸,小者一丸,研爛調服,常須以甘肥葷潤之物滋澤之。

白話文:

小兒瘰癧這種病,是因為肝膽兩條經絡的風熱和血燥所引起的。因為這兩條經絡通常氣多血少,如果生氣就會導致肝火旺盛而使血液發熱,腎陰虛則無法滋養肝木而導致血燥。血燥就會影響筋脈,使頸部出現像串珠一樣的結節。這些結節多長在耳朵前後,連到下巴和頸項,甚至到鎖骨和胸腋兩側,又稱為馬刀瘡。

剛開始像豆粒大小,漸漸長得像梅子李子,可能只有一顆或數顆,按壓會移動並微微疼痛,但不會很熱。時間久了會越來越嚴重,可能出現頸部僵硬疼痛、午後輕微發熱、夜間口乾、食慾不振、四肢倦怠等症狀。有的結節堅硬不破,有的破潰後卻不容易癒合,這些都是因為氣血不足導致的,常常會演變成疳癆(營養不良引起的慢性消耗性疾病)。這種病本來就不屬於外科的範疇,絕對不能用刀、針或腐蝕性的藥物去挖除結節。

不了解病因的人,錯誤地使用腐蝕性藥物去挖除結節,卻不知道肝膽兩條經絡內部有相火,因為鬱悶而無法舒展才產生瘰癧。這時應該做的反而是益氣養血、舒緩筋脈、疏散鬱結,恐怕還來不及,哪能用刀針和腐蝕性藥物,導致傷口潰爛無法癒合,膿血不斷呢?我親眼看見因為誤治而死的病例,實在太多了。所以小兒患上瘰癧,千萬不能亂治,只能內服藥方,絕對不能挖除結節,一定要謹慎小心!

凡是小兒頸項長出結核,無論三五顆或十幾顆,無論痛或不痛,無論熱或不熱,都可以用牆根下的鳳尾草(莖像鐵絲一樣黑,葉子像鳳尾,本草中稱為石長生,也就是牆縫裡長的小蕨類),只取其根,用水洗淨,每次用一兩,用一碗濃稠的糯米酒,在瓦罐中濃煎,去渣後喝藥酒,每天服用一次。不要追求速效,大概服用一個月,或者二十天左右,結核就會完全消失,而且不再復發。這個藥性平和,不苦不寒,真是神仙傳授的藥方,藥材便宜但功效顯著,實在是仙方啊。

凡是小兒耳朵前後,突然長出像杏核一樣大小不一的瘡,稱為馬刀瘡,這是瘰癧的根源。可以用桃樹的白色樹皮,切下一塊約三個指頭寬的,刮去外層粗皮,留下內層薄皮,貼在瘡上,然後在桃皮上用艾炷灸,感覺到熱痛就停止,不要燙傷皮膚。第二天再灸,灸幾次後,結核就會消失。

治療小兒瘰癧,如果還沒破潰,可以使其消散;如果已經破潰,可以使其收口。服用這個藥方一個月就能痊癒。藥方是:用半斤直殭蠶,先用清水洗三次,去除石灰雜質,曬乾後炒枯;另外用半斤晚米炒熟。一起研磨成細末,用米糊做成丸子,每顆重一錢。每天早上空腹時,用夏枯草煎湯送服,大一點的小孩吃兩顆,小一點的小孩吃一顆,搗碎後調服。平常要用甘甜肥美的食物滋養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