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 卷一 (2)
卷一 (2)
1. 入方
六麻丸,治胎搐。先以此丸通其經絡,次服地黃丸。
明天麻(薑製),法半夏,北防風,川羌活,牛膽星,直殭蠶,北全蠍(各五錢)
為末,蜜丸芡實大。每一丸,鉤藤湯下。
六味地黃丸,即仲景所制《金匱》地黃丸。原治腎水虧損,小便淋瀝,頭目眩暈,腰腿痠軟,陰虛發熱,自汗盜汗,憔悴瘦弱,精神疲睏。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此方是也。
錢仲陽以之治小兒胎怯,稟受先天不足,並肝疳白膜遮睛,瀉血失音,身瘦瘡疥,腎怯語遲,解顱行遲等證。
薛立齋又以治小兒肝經血虛燥熱,腎經虛熱作渴,小便淋秘,痰氣上壅,或風淫客氣,瘰癧結核,或四肢搐搦,眼目瞤動,或咳血吐血,頭目眩暈,或咽喉燥痛,口舌生瘡,或稟質不足,解顱失音,五遲五軟,腎疳肝疳。凡肝腎不足之證,皆宜用此,以滋化源,其功不能盡述。
予按:錢、薛二翁,能用此方治小兒先天不足,誠卓然有識者,予所敬佩。奈今之小兒,體質元氣更不及前。古以地黃丸為補劑,今則實為涼劑矣。此藥用於陰虛枯燥者,誠為得宜。倘兒肌肥面白,脾弱多痰者,服此必致膩膈,變生他證,其害不小。非方之不良,由今稟受愈薄也。
予故為之斟酌其炮製,必使地黃陰凝之質稍近陽和,不致沉寒冱沴,始能免膩膈損脾之患也。
大懷地四兩,(以西砂仁一兩不必捶碎,生薑二兩切片,縫一小夏布袋,盛此二味,同地黃入砂鍋,以水煮二晝夜,方入好酒煮一晝夜,以地黃糜爛為度,取起,其袋不用,以地黃搗膏,聽候),白雲苓(二兩,乳汁蒸曬),懷山藥(三兩,乳汁蒸曬),淨棗皮(二兩,炒研),粉丹皮(一兩,酒炒),宣澤瀉(一兩,鹽水炒焦)
上依炮製,和勻一處,焙燥,研為細末,和前地黃膏,少加煉蜜,石白內杵勻,重錢半一顆。半周一歲者,每用一丸,三五歲者,二丸,俱空腹鹽湯化下。倘丸一時未備,即以前藥十分之一,但宜炮製,不可生用,水煎服之,名六味地黃湯,功效更捷。
調中散,治嬰孩盤腸氣,腹內築痛。
青木香,川楝子,暗沒藥,白雲苓,上青桂,杭青皮,萊菔子,陳枳殼,尖檳榔,炙甘草(等分)
入蔥白二寸,鹽一錢,水煎空心服。
茵陳地黃湯,治初誕小兒,面目渾身,其黃如金,胎中受濕熱也。
懷生地,京赤芍,正川芎,大當歸,天花粉,赤茯苓,結豬苓,茵陳蒿,宣澤瀉
諸藥隨時定分兩,水煎母子同服。
大連翹飲,治胎肥,解熱毒。
淨連翹,瞿麥穗,白滑石,牛蒡子,車前子,川木通,北防風,炒梔仁,片黃芩,荊芥穗,大當歸,北柴胡,京赤芍,淨蟬脫炙甘草竹葉十片燈芯十莖
水煎熱服。
浴體法,治胎肥。
白話文:
六麻丸: 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嬰兒抽搐的。先用這個藥丸來疏通經絡,然後再服用六味地黃丸。
藥材包括:明天麻(用薑炮製過)、法半夏、北防風、川羌活、牛膽星、直殭蠶、北全蠍,各五錢。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製成芡實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鉤藤湯送服。
六味地黃丸: 這個藥方就是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裡提到的地黃丸。原本是治療腎水不足,導致小便淋漓不盡、頭暈目眩、腰腿痠軟、陰虛發熱、自汗盜汗、面容憔悴消瘦、精神疲憊等症狀。主要的作用是滋養腎水,以抑制過旺的陽氣,這個藥方就是這個作用。
錢仲陽用它來治療小兒先天體質虛弱,由於先天不足,以及肝疳導致眼睛被白膜遮住、瀉血失聲、身體消瘦生瘡、腎虛導致說話遲緩、囟門閉合延遲、行走遲緩等症狀。
薛立齋又用它來治療小兒肝經血虛燥熱、腎經虛熱口渴、小便不順暢、痰氣壅塞、或因風邪侵入導致淋巴結腫大、或四肢抽搐、眼皮跳動、或咳血吐血、頭暈目眩、或咽喉乾燥疼痛、口舌生瘡、或因先天體質不足導致囟門遲閉、失聲、發育遲緩、身體軟弱、腎疳肝疳等。凡是屬於肝腎不足的症狀,都適合使用這個藥方,以滋養身體的根本,功效數之不盡。
我認為:錢仲陽和薛立齋兩位老先生,能用這個藥方來治療小兒先天不足,實在是非常有見識的人,我非常敬佩。但現在的小孩,體質和元氣比以前更差了。古時候把地黃丸當作補藥,現在其實是寒涼的藥。這個藥用於治療陰虛乾燥的症狀,確實很合適。但如果小孩肌肉肥厚、臉色白,脾胃虛弱、多痰,服用這個藥反而會導致腸胃不適,產生其他問題,危害不小。這不是藥方不好,而是因為現在小孩的先天體質越來越差。
因此我對這個藥方的炮製方法做了一些調整,必須讓地黃陰寒的性質稍微偏向溫和,避免過於寒涼,才能避免造成腸胃不適、損傷脾胃的弊端。
炮製方法如下: 大懷地黃四兩(用西砂仁一兩,不用搗碎,生薑二兩切片,縫一個小布袋裝好這兩味藥,和地黃一起放入砂鍋,加水煮兩天兩夜,再加入好酒煮一天一夜,直到地黃煮爛,撈起,把布袋拿走不用,把地黃搗成膏狀,備用),白雲苓二兩(用乳汁蒸過再曬乾),懷山藥三兩(用乳汁蒸過再曬乾),淨棗皮二兩(炒過再磨成粉),粉丹皮一兩(用酒炒過),宣澤瀉一兩(用鹽水炒焦)。
將上述藥材按照炮製方法處理好,混合均勻,烘乾,磨成細粉,加入之前準備好的地黃膏,稍微加一點煉製過的蜂蜜,放入石臼中搗勻,每份做成重一錢半的藥丸。半歲到一歲的小孩,每次服用一丸;三到五歲的小孩,每次服用二丸,都在空腹時用鹽水送服。如果一時沒有準備好藥丸,可以用上述藥材的十分之一,但一定要經過炮製,不能直接使用,用水煎服,稱為六味地黃湯,效果更快。
調中散: 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嬰兒腸絞痛,腹內疼痛的。
藥材包括:青木香、川楝子、暗沒藥、白雲苓、上青桂、杭青皮、萊菔子、陳枳殼、尖檳榔、炙甘草,各等份。
加入蔥白二寸、鹽一錢,用水煎服,空腹服用。
茵陳地黃湯: 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剛出生的小孩,面部和全身發黃,黃色如金,這是因為在胎中受到濕熱的影響。
藥材包括:懷生地、京赤芍、正川芎、大當歸、天花粉、赤茯苓、結豬苓、茵陳蒿、宣澤瀉。
各種藥材的用量需要根據情況調整,用水煎服,母子同服。
大連翹飲: 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胎兒肥胖,清解熱毒的。
藥材包括:淨連翹、瞿麥穗、白滑石、牛蒡子、車前子、川木通、北防風、炒梔仁、片黃芩、荊芥穗、大當歸、北柴胡、京赤芍、淨蟬脫、炙甘草、竹葉十片、燈芯十根。
用水煎服,熱服。
浴體法: 這個方法是用來治療胎兒肥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