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正

《幼幼集成》~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傷暑證治

經曰:因於暑汗,煩則喘滿,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又曰: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嬰兒之患,夏秋為甚,蓋火土旺於長夏,正當金水受傷。稚陽陰微,已失天和,加之暑熱,陽氣浮於外,生冷戕於中,夏失長養,則不能生金而病於暑。然有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雖病有不同,而總由於暑。

故其為病有陰陽二證:曰陰暑,曰陽暑。治由冰炭,不可不辨也。

陰暑者,因暑而受寒也。凡膏粱之兒,畏暑貪涼,不避寒氣,又或居深堂廣廈,或乍熱乍寒之時,不謹衣被,以致寒邪襲於肌表。其證頭痛無汗惡寒,身體拘急,四肢痠疼。此以暑月受寒,雖名陰暑,即傷寒也。治宜溫散,五積散、清暑益氣湯。不惡寒而發熱者,人參白虎湯,熱退後,用調元生脈散補之。

又有不慎口腹,過食生冷瓜果,涼茶冷水,以致寒涼傷臟,而為嘔吐瀉利腹痛等證。此亦因暑受寒,寒邪在內,治以溫中為主,加味五苓散,不應,理中湯。

陽暑者,藜藿之兒有之。常在烈日之中,坐於熱地之上,澡浴寒澗之內。其證發熱頭痛,煩躁,大渴大汗,脈洪滑,大便乾結,小便赤痛者,白虎湯;脈虛,煩渴而少氣者,人參白虎湯;若眩暈者,生脈散;兼吐瀉者,薷苓湯。

凡治暑證,最當辨其陰陽寒實。若外中熱邪,內亦煩躁而熱者,此表裡俱熱,方是陽證,治宜清補如前。

若脈虛無力,或為惡寒背寒,或為嘔惡,或為腹痛泄瀉,或四肢鼻尖微冷,或不喜涼茶冷水,或息促氣短,無力以動之類,皆陽中之陰證也。凡見此類,但當專顧元氣,四君子為主治,或理中湯加芍藥。若虛寒甚者,則舍時令而從證,附桂在所必用,切不可因暑熱之名,而執用寒涼解暑,則禍不可勝言矣。

白話文:

古書上說,因為天氣炎熱流汗,如果煩躁就會喘氣急促,安靜下來就話多,身體像被火烤一樣,流汗後就會消散。又說,如果氣盛身體反而怕冷,那是因為得了傷寒;如果氣虛身體反而發熱,那就是因為得了中暑。嬰兒的病,在夏天和秋天最為嚴重,因為夏天火和土的氣比較旺盛,正好是金和水的氣受損的時候。嬰兒的陽氣稚嫩,陰氣微弱,已經失去陰陽調和的狀態,再加上暑熱,陽氣浮在體表,又吃了生冷的食物傷了脾胃,夏天沒有得到好的調養,就無法生成金氣,因此就得了中暑的病。但是,有的是直接中暑而生病,有的是因為暑熱而導致生病,雖然生病的狀況不同,但總歸都是因為暑熱。

所以,這種病症有陰陽兩種:一種叫做陰暑,一種叫做陽暑。治療方法就像用冰或用炭一樣不同,不能不仔細辨別。

所謂陰暑,是因為暑熱而受了寒。一般來說,富貴人家的孩子,因為怕熱就貪圖涼快,不避寒氣,或者住在陰涼的房子裡,或者在忽冷忽熱的時候,沒有注意穿衣蓋被,因此讓寒邪侵入皮膚表面。這種情況會出現頭痛、沒有汗、怕冷、身體僵硬拘束、四肢痠痛的症狀。這是因為在暑熱的月份受了寒,雖然叫做陰暑,其實就是傷寒。治療方法應該用溫散的方式,可以用五積散或清暑益氣湯。如果沒有怕冷的症狀,只是發熱,可以用人參白虎湯,等熱退了之後,再用調元生脈散來補養身體。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不注意飲食,吃太多生冷的瓜果、喝涼茶冷水,導致寒涼之氣傷了內臟,而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這也是因為暑熱而受了寒,寒邪在體內,治療方法應該以溫中為主,可以用加味五苓散,如果沒有效果,就用理中湯。

所謂陽暑,通常發生在貧苦人家的孩子身上。他們常常在烈日下曝曬,坐在很熱的地上,或是在寒冷的溪水中洗澡。這種情況會出現發熱頭痛、煩躁不安、非常口渴、大量流汗、脈搏洪大而滑、大便乾燥、小便赤黃疼痛等症狀,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如果脈搏虛弱,雖然煩渴但是氣虛無力,可以用人參白虎湯;如果出現眩暈,可以用生脈散;如果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可以用薷苓湯。

凡是治療中暑的病症,最重要的是要辨別陰陽寒實。如果體表感受了暑熱邪氣,體內也煩躁發熱,這就是表裡都有熱的狀況,屬於陽證,應該用清熱補益的方法來治療,就像前面所說的那些藥方。

如果脈搏虛弱無力,或者出現怕冷、背部發冷、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四肢或鼻尖冰冷、不喜歡喝涼茶冷水、呼吸急促短促、沒有力氣活動等症狀,這些都屬於陽證中的陰證。凡是看到這種情況,都應該專注於保護元氣,可以用四君子湯為主來治療,或是用理中湯加芍藥。如果虛寒的狀況非常嚴重,就要捨棄時令的限制,根據病症來治療,附子和桂枝這些藥材一定要用,千萬不可以因為是暑熱的病就執意用寒涼的藥物來解暑,這樣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