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正

《幼幼集成》~ 卷四 (2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3)

1. 鼻病簡便方

鼻疳破爛,用杏仁去皮、尖,以紙包壓去油,以成白粉為度。每杏仁粉二分,對真輕粉一錢,和勻吹患處。

白話文:

鼻子潰爛,使用杏仁,去皮去尖,用紙包起來壓出油,直到變成白色的粉末就可以了。每次使用杏仁粉二分,搭配真輕粉一錢,充分混合後,吹到患處。

鼻流濁涕不止,名曰鼻淵。乃風熱在腦故也。用蒼耳子炒,辛夷仁、白芷薄荷等分,為細末。每用一錢,臨臥蔥湯調服,不以數拘,以愈為度。

白話文:

鼻子流清涕不止,叫做鼻淵,這是因為風熱在腦部造成的。用炒熟的蒼耳子、辛夷仁、白芷、薄荷等分量,研磨成細末。每次使用一錢,在睡覺前用蔥湯沖泡服用,沒有次數限制,以治癒為準。

鼻中流臭黃水,名控腦沙。用紫貝子,俗名南蛇牙齒,粵人呼狗屐螺,取二三枚,火煅醋淬為末,紙包放地上去火毒。每服一錢,大人二錢,以絲瓜藤煎湯調藥,空心服,以愈為度。

白話文:

鼻子流出臭黃色的水,稱之為「控腦沙」。用紫貝子,俗名南蛇牙齒,廣東人稱之為狗屐螺,取兩三枚,用火煅燒後,再用醋淬火磨成粉末,用紙包起來放在地上除去火毒。每次服用一錢,大人服用二錢,用絲瓜藤煎的湯來調配藥粉,空腹服用,直到痊癒為止。

鼻被破傷,或擦落,急以貓兒頭上毛剪碎,以口中津唾調敷之,自愈。

疳瘡蝕鼻,破爛不堪。用五倍子燒灰存性,研末以臘豬油和塗之。

白話文:

疳瘡侵蝕鼻子,導致鼻子破爛不堪。使用五倍子燒成灰,保留其藥性,研磨成粉末,再以臘豬油混合塗抹在患處。

2. 口瘡證治

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又曰:脾氣通於口,脾和口能知五味矣。故口者脾之外候。凡鵝口者,口內白屑滿舌,如鵝之口。此肺熱而心脾為甚,故發於口也。內服沆瀣丹,外以保命散吹之。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中央的顏色是黃色,它與脾相通,在口部打開竅門。又說:脾氣與口相通,脾臟健康,口就能辨別五味。所以,口是脾臟的外在徵候。所謂「鵝口」,是指口腔內白色屑狀物充滿舌頭,就像鵝嘴一樣。這是由於肺熱,而心脾的熱氣比較重,所以發作在口腔。內服沆瀣丹,外用保命散吹敷。

口瘡者,滿口赤爛。此因胎稟本厚,養育過溫,心脾積熱,熏蒸於上,以成口瘡。內服沆瀣丹,外以地雞擂水搽瘡上。地雞即扁蟲,人家磚下有之。

白話文:

口瘡:嘴裡遍佈紅赤色的潰爛。這是因為胎裡稟賦本就偏厚,加上飲食過於溫熱,導致心脾積聚熱氣,熱氣燻蒸到嘴裡,於是形成口瘡。內服沆瀣丹,外用地雞搗碎加水擦在潰爛處。地雞就是扁蟲,通常可在人家的磚底下找到。

口糜者,滿口生瘡潰爛,乃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以導赤散去小腸之熱,五苓散去膀胱之熱,當以二方合服。

白話文:

口腔潰瘍:口腔中佈滿瘡口和潰爛,是由於膀胱的熱氣轉移到小腸,膈膜和小腸不適,向上蔓延至口腔,導致口腔潰瘍。使用導赤散清熱透熱小腸,五苓散清熱利尿膀胱。可以將這兩種方劑合在一起服用。

口瘡服涼藥不效,乃肝脾之氣不足,虛火泛上而無制。宜理中湯收其浮游之火,外以上桂末吹之。若吐瀉後口中生瘡,亦是虛火,理中湯。昧者以為口瘡悉為實熱,概用寒涼,必不救。

白話文:

如果患有口瘡服用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中藥治療卻沒有療效,是因為肝臟和脾臟的功能不足,虛熱無制散發到嘴中而導致。應當使用調理中氣的中藥湯劑來收斂浮游的虛熱,然後在傷口上敷上桂皮末以治療。如果吐瀉後嘴中生瘡,也是虛熱引起的,也應當使用調理中氣的中藥湯劑。有些人錯誤地認為口瘡都是由實熱引起的,所以一味使用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中藥治療,這樣肯定治療不了。

上齶有脹起如懸癰者,此名重齶。由脾胃挾熱,氣血不能收斂而成。用針刺去惡血,內服沆瀣丹,外以碧雪吹之。

白話文:

上顎腫脹如同懸掛的腫瘡,這就是所謂的重齶。是由於脾胃挾帶熱氣,氣血不能收斂而造成的。用針刺出惡血,內服沆瀣丹,外敷碧雪散。

小兒兩頤流涎,浸漬胸前者,此名滯頤。蓋涎者脾之液,口為脾竅,脾胃虛寒,不能收斂津液,故涎從口出而滯於頤,宜溫脾丹

白話文:

幼童兩邊腮幫子流口水,沾濕胸襟的,這種情況稱為滯頤。口水是由脾液所分泌,嘴巴是脾臟的開口,如果脾胃虛寒,無法收斂津液,就會導致口水從嘴巴流出來,停滯在腮幫,可以用溫脾丹來治療。

小兒口頻撮者,氣不和也。蓋唇應乎脾,氣出於肺,脾虛不能生肺,故口頻撮。異功散補脾生肺愈矣。

白話文:

小孩子的嘴脣經常開合,這是氣不調和的症狀。因為嘴脣是脾臟的象徵,而氣體是從肺臟出來的,脾臟虛弱不能生肺氣,所以嘴脣經常開合。服用異功散可以補脾、生肺氣,就能治癒這種症狀。

小兒口撮,面青多哭,此陰寒之至,肝脾虛冷,臍下痛也。理中湯溫之。

小兒急欲吮乳而口不能吮者,心脾有熱,舌不轉運。瀉黃散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