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 卷一 (16)
卷一 (16)
1. 勿輕服藥
初誕之兒,未可輕藥。蓋無情草木,氣味不純,原非嬌嫩者所宜,且問切無因,惟憑望色。粗疏之輩,寒熱二字且不能辨,而欲其識證無差,未易得也。凡有微疾,不用倉忙,但令乳母嚴戒油膩葷酒,能得乳汁清和,一二日間,不藥自愈。所謂不藥為中醫,至哉言也!每見愚人,兒稍不快,即忙覓醫,練達者或不致誤,疏略者惟以通套驚風藥治之。此無事之中生出有事,伐及無辜,病反致重。
白話文:
初生兒的身體十分嬌嫩,不能隨便服用藥物。草藥並非完全無毒,氣味也不純淨,原本就不適合嬌嫩的嬰兒服用。而且,嬰兒不會說話,醫生也不能問診,只能憑藉觀察嬰兒的面色來診斷。粗心大意的醫生,連寒症和熱症都分不清楚,更別說要他們準確地診斷疾病了。所以,嬰兒如果有輕微的疾病,不要急於用藥。只要讓乳母嚴格忌口,避免食用油膩、葷腥的食物,使乳汁清淡平和,一兩天后,嬰兒的病情就會自然痊癒。所謂「不藥為中醫」,就是這個道理。常常看到一些愚昧無知的人,孩子稍微有點不舒服,就急著找醫生。醫術高明的醫生也許不會誤診,但醫術粗略的醫生只會用通用的驚風藥來治療。這就好像在無事之中生出事端,平白無辜地傷害了孩子,反而使病情加重。
父母見其無效,是必更醫,卒無善手,相與任意揣度:曰風、曰痰、曰驚、曰熱?前藥未行,後藥繼至,甚至日易數醫,各為臆說,湯丸疊進,刻不容緩。嗟乎,藥性不同,見識各異,嬌嫩腸胃,豈堪此無情惡味擾攘於中!不必病能傷人,而藥即可以死之矣。予每見不聽勸戒,雜藥妄投者,百無一救,哀哉!
白話文:
父母看到沒有效果,一定要換醫生,最後沒有一個好的醫生,大家就會隨意猜測:說是風引起,說是痰引起,說是驚嚇引起,或是說是發燒引起的。前一個藥還沒用完,後一個藥就緊接著來了,甚至一天換好幾個醫生,每個人都亂說一通,藥丸一個接一個地服用,刻不容緩。唉!藥的性質不一樣,見解也不一樣,嬌嫩的腸胃,怎麼經得起這麼多無情而難聞的味道在裡面擾亂!不用說病能傷人,光藥本身就能把人害死了。我經常看到不聽勸告,亂投醫吃藥的人,一百個裡沒有一個能得救,真讓人悲哀啊!
馮楚瞻曰:凡為幼科,猶宜參看方脈諸書。蓋幼稚名曰啞科,疾病痛苦,勿能告人,全賴治者細心詳察。況幼科諸書,理淺言略,難明病源。惟以小兒不節飲食為執見,最重消磨。更以純陽之子為定論,恣投寒苦。孰知易停滯者,脾氣必虛,若圖見小效於目前,則便遺大害於日後。
白話文:
馮楚瞻說:凡是治療小兒的醫生,都應該參考醫學方面的書籍。因為小兒年幼,不會說話,疾病和痛苦無法告訴別人,完全依賴治療者細心詳細的觀察。況且小兒科的書籍,內容淺顯,言語簡略,難以明瞭病因。只是以小兒飲食不節制為成見,最重視消磨。更以純陽之子的理論為依據,隨意使用寒涼的藥物。誰知容易停滯的人,脾氣一定虛弱,如果想在眼前看到一點小效果,那麼就會在日後留下大的危害。
況芽兒易虛易實,言虛者,正氣易於虛也;言實者,邪氣易於實也。然邪湊之實,必乘正氣之虛,若不顧正氣之虛,惟逐邪氣之實,其有不敗者幾希!如寒傷榮也,但溫養榮陰;風傷衛也,惟辛調衛氣。但使榮衛和平而宣行,則客邪不攻而自散。使正氣自行逐賊,則邪退而正氣安然,如浮雲一過,天日昭明也;若專投與氣血無情之猛劑,客邪雖散,正氣亦傷,乘虛之邪,將接踵而至矣。
白話文:
芽兒這種病,容易虛弱,也容易實熱。所謂虛弱,是指正氣容易虛弱;所謂實熱,是指邪氣容易實熱。但是,邪氣的入侵實熱,必定是乘虛正氣的虛弱而來。如果不顧及正氣的虛弱,只一味地驅逐邪氣的實熱,那麼不失敗的幾乎沒有!例如,寒邪侵襲榮衛,就應該溫養榮陰;風邪侵襲衛氣,就應該辛散衛氣。只要使榮衛調和安寧而運行順暢,那麼客邪不攻自散。使正氣自行驅逐邪氣,那麼邪氣就會退去而正氣安然,就像浮雲飄過,天日朗照一樣;如果專門投與氣血無情的猛烈藥劑,客邪雖然散去,正氣也會受損,乘虛而來的邪氣就會接踵而至了。
豈知正氣不至空虛,邪必不能湊而為實!至於云純陽者,以無陰而謂,乃稚陽耳,其陽幾何?陰氣未全,而覆敗其陽,將何以望其生長耶?況天地之氣化日薄,男女之情性日漓,幼稚之稟受日弱。有稟父之氣不足者,多犯氣虛中滿;有稟母之陰血不足者,多犯陰虛發熱。患痘則多犯腎虛內潰之證。
白話文:
其實,正氣不會導致空虛,邪惡必定無法聚集而成真實!至於說純陽者,是指沒有陰,而是稚嫩的陽,它的陽性有多少?陰氣還沒完全,反而敗壞了陽氣,將以什麼來期待它的生長呢?況且,天地之氣化每天都在衰減,男女之情性也日漸衰弱,稚幼之秉受也日漸衰弱。有的人秉承父親氣不足,多犯氣虛中滿;有的人秉承母親陰血不足,多犯陰虛發熱。患痘則多犯腎虛內潰之證。
此皆先天不足所致,近來比比皆然,若徒效上古克削寒涼,如肥兒丸、蘆薈丸之類,則千中千死,莫能挽也。至云小兒陽火有餘,不知火之有餘,實由水之不足,壯水以制陽光,先賢至論,服寒涼百不一生,古哲格言。以不生之藥,投欲生之兒,心何忍哉!凡小兒脾胃自能消穀,今偶有停滯,則脾胃受傷,只健其脾胃,而谷自化矣。
白話文:
這些都是先天不足引起的,最近比比皆是。如果只是效法古代用寒涼藥物來剋制寒涼,比如肥兒丸、蘆薈丸之類的藥物,那麼千百個孩子中就會有千百個死亡,沒有辦法挽救。至於說小兒陽火有餘,不知道火氣過剩,其實是水液不足引起的。用壯水來制約陽光,這是先賢的至理名言,服用寒涼藥物,十個有九個活不成,這是古人的格言。用不能保命的藥物,給想要活下去的孩子服用,怎麼忍心呢!小兒的脾胃自能消化穀物,現在偶爾有停滯,那麼就傷了脾胃,只要健全其脾胃,穀物自然就能消化了。
故方有助脾消化,推蕩穀氣者,有稟命門火衰,生火補土者,有一消一補者,有以補為消者,誠恐寬一分即耗一分元氣也。夫人有生,惟此一氣,易虧難復,何可輕耗?況幼稚之稟,尤為易虧。惟必根究先天之薄弱,而從方脈諸書,求源探本以為治,斯能補救當代赤子元氣於後天,便亦培植後代赤子元氣於先天,而壽世於無疆矣。
白話文:
因此,調整方劑以幫助脾胃消化,並促進消化吸收。那些天生稟賦較弱的人,門火衰退,須生火補土。那些稟賦元氣不足的人,採用一消一補的方法,或是以補為消的方法,都必須非常小心,因為稍有不慎,就會耗散元氣。人活著,靠的就是這一身元氣,它很容易虧損,卻難以恢復,怎能輕易耗散呢?尤其是年幼體弱的人,元氣更容易虧損。應該根據先天體質的薄弱之處,從方脈諸書中尋找根源,進行治療,這樣才能補救當代人之元氣,也才能培植後代人之元氣,從而使人壽命無窮。
若徒宗上古幼科淺略方論,則猶灌溉樹木者,不顧根本,而惟灑潤枝葉,欲望其生長,未之有也,而況復加劃削者乎!
白話文:
如果只是遵從古代幼科方面的粗淺方論,就好像灌溉樹木的人,只顧灑潤枝葉,而不顧根本,希望它生長,是不可能的,何況還加上劃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