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 卷二 (1)
卷二 (1)
1. 暑證
經曰:太陽中熱,暍是也。其證初起,面垢身熱自汗,煩躁不安,唇舌皆赤,氣出如火,小便赤澀,口中大渴。此證常見夏秋。
按:此條在藜藿之兒多有之,以其坐臥烈日之中,澡浴寒澗之內,以致暑氣入里,內熱外寒,故見以前諸證。醫者見其身熱自汗,口渴煩躁,疑為驚風,妄用風藥,反燥其血,以致心中噎悶,昏不知人,甚則反張搐搦,皆由血不榮筋,煩熱過甚之故也。若膏粱之兒,不涉長途,不經酷日,暑證尚少,何有暑風?若謂高堂廣廈,口餐生冷,身納風涼而得之者,即傷寒之類,又何暑之可稱?
古人謂暑傷心,其實心不可傷,傷之必死。蓋心為君主之官,虛靈湛寂,神性居之,邪不易犯。止因六氣之中,以暑配君火,故曰暑傷心,然所犯者心包絡耳。包絡為心之宮闕,捍蔽外邪,不容輕侮,惟由暑熱搖撼外郭,故神志為之昏惑。但瀉其太陽丙火,則少陰君主神志自寧矣。宜卻暑丹。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太陽經脈受熱,就是中暑。這種病症剛開始發作時,臉色污垢,身體發熱,自然出汗,煩躁不安,嘴唇和舌頭都紅,呼吸時像噴出火焰,小便赤黃且不順暢,口中非常乾渴。這種病症在夏秋季節很常見。
我認為:這種情況在吃粗糧野菜長大的孩子身上很常見,因為他們在烈日下坐臥,又在寒冷的溪水中洗澡,導致暑氣侵入體內,造成內熱外寒的狀況,所以出現了前面說的那些症狀。醫生看到他們身體發熱出汗、口渴煩躁,就懷疑是驚風,胡亂使用治療風的藥物,反而使血液更加乾燥,導致心中悶塞、昏迷不省人事,嚴重的話甚至會出現身體僵硬抽搐,這些都是因為血液不能滋養筋脈,而且煩熱過於嚴重所導致的。如果吃得好、穿得暖的孩子,不走長途、不經歷酷熱的曝曬,很少會有中暑的情況,怎麼會有中暑引起的抽搐呢?如果說住在高大寬敞的房屋、吃生冷的食物、吹涼風而得的病,那就是屬於傷寒之類的疾病,又怎麼能說是中暑呢?
古人說暑熱會傷害心臟,其實心臟是不會被傷害的,如果真的傷到心臟一定會死。心臟是君主之官,虛靜靈明,神性居住其中,邪氣不容易侵犯。只是因為在六種氣候中,暑熱屬於君火,所以說暑熱傷害心臟,然而真正被侵犯的其實是心包絡。心包絡是心臟的宮殿,抵禦外邪,不容輕侮。只是因為暑熱動搖了它的外圍,所以神志才會昏迷。只要瀉掉太陽經的丙火,少陰君主的心神自然就會安寧了。應該使用祛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