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正

《幼幼集成》~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入方

予按:此證先由風寒濕閉其腠理,不能開通,內出之氣,壅而為熱,則風寒濕不能自強,皆化而為熱矣。尚在肌肉之間,猶未入里,故以辛涼解散之,實治熱也,非治風寒濕也。

嘉言謂此方治傷寒陽痙,深得清解之法。

海藏附子散,治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頭項強直,頭搖口噤。此由多汗亡陽也。

青化桂(七分),川附片(七分),漂白朮(一錢五分),正川芎(一錢),川獨活(八分),大紅棗(五枚)

水煎,溫冷服。

當歸四逆湯,治小兒血虛體弱,寒邪傷榮,以致眼目翻上,身體反張。蓋太陽主筋病故也。

當歸身,嫩桂枝,杭白芍(以上各三錢),川木通,炙甘草(以上各二錢),北細辛(一錢),大紅棗(五枚)

水煎,熱服。

以上所選之方,原為誤搐病痙而設。其下類搐十條,證候不同,各隨本門用方,不得與誤搐混同論治。

曰類搐,即幼科所云驚風餘證者是也。原非小兒固有,由遷延而致,予故名為類搐。何以言之?蓋暑證瘧痢,咳嗽丹毒,瘡痘霍亂,客忤中惡,其證顯然可見,但能識證詳確,則一藥可愈。醫者審視不的,藥罔對證,遷延時日,其熱愈甚。小兒陰血未充,不耐壯熱,熱盛則神志昏悶,陽亢必津液受傷,血不榮筋,則手足搐掣。

此正與《內經》之諸熱瞀瘛(瞀音務,人事昏悶也;瘈音翅,手足抽掣也,)皆屬於火之例相符。概將以下十證,皆列類搐條下,仍逐證註明,各依本門用方,庶與誤搐非搐之寒熱虛實,治不相淆矣。

白話文:

我認為:這種病症最初是因為風寒濕邪阻礙了皮膚腠理,使其無法暢通,體內產生的氣鬱積而轉化為熱。這時風寒濕邪已經無力自強,都轉化成了熱。病邪還在肌肉之間,還沒深入到體內,所以用辛涼的藥物來疏散它,實際上是治療熱,而不是治療風寒濕邪。

醫家嘉言認為這個方子治療傷寒引起的陽痙,確實抓住了清熱解毒的要點。

海藏附子散,是用來治療陰痙,症狀是手腳冰冷、筋脈拘緊、汗流不止、脖子僵硬、頭搖口噤。這是因為大量出汗導致陽氣虛脫。

藥方組成:青化桂(七分),川附片(七分),漂白朮(一錢五分),正川芎(一錢),川獨活(八分),大紅棗(五枚)。用水煎煮,溫涼時服用。

當歸四逆湯,是用來治療小兒血虛體弱,寒邪侵犯經絡,導致眼睛上翻、身體向後反張。這是因為太陽經主筋脈疾病的緣故。

藥方組成:當歸身,嫩桂枝,杭白芍(以上各三錢),川木通,炙甘草(以上各二錢),北細辛(一錢),大紅棗(五枚)。用水煎煮,趁熱服用。

以上選用的方子,原本是為了治療誤診為抽搐的疾病而設的。接下來列出的十種類似抽搐的症狀,病症表現不同,應各自根據所屬病症使用藥方,不能與誤診的抽搐混為一談。

所謂的「類搐」,就是幼兒科所說的驚風後遺症。它不是小孩本來就有的,而是由其他疾病拖延而造成的,所以我把它叫做「類搐」。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像暑熱症、瘧疾、痢疾、咳嗽、丹毒、瘡痘、霍亂、客忤(突然受驚)或中惡(突然昏厥)等,這些病症表現都很明顯,只要能準確辨別病症,一味藥就能治好。但是如果醫生診斷不清,用藥不對症,拖延時間,熱就會越來越嚴重。小孩子陰血不足,承受不了過度的熱,熱盛就會神志不清,陽氣亢盛必定會損傷津液。血不能滋養筋脈,就會引起手足抽搐。

這正與《內經》所說的各種熱病導致的神志昏亂、手足抽搐,都屬於火熱病症的例子相符。我將以下十種病症,都歸類在「類搐」之下,並逐一註明,各自根據所屬病症使用藥方,這樣就能夠將誤診的抽搐與非抽搐的寒熱虛實區分開來,避免治療上的混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