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 卷三 (19)
卷三 (19)
1. 消渴證治
經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又曰:二陽結,謂之消。夫消渴者,枯燥之病也。凡渴而多飲為上消,肺熱也;多食善飢為中消,胃熱也;渴而小便數,膏濁不禁為下消,腎熱也。雖為火盛水衰之證,然由虛熱者多,實熱者少。若作有餘治之,誤之甚矣。
始而心肺消渴,脾胃消中,或腎虛消濁;傳染日久,即腸胃合消,五臟乾燥,精神倦怠,以致消瘦四肢,將為不起之候。初起治之得法,必不至是。
一、消渴,由心火動而消上,上消乎心,移熱於肺,渴飲茶水,飲水又渴,名曰上消。小便最多,由其水不能停,所以飲水無厭。若飲一溲一者,可治;飲一溲二者,不可治。宜蓮花飲為主,次以生津四物湯滋其陰,庶幾有濟。
一、消肌,脾火動而消中,中消於脾,移熱於胃,喜多食,食無足時,小便色黃,各曰中消。宜人參白虎,清胃保中。
一、消濁,乃上消之傳變。肺胃之熱久不清,乃致動而消腎,移熱於膀胱,小便渾濁,色如膏脂,名曰下消。宜加味地黃湯,滋其真陰,久服可愈。
以上渴證,初起者,宜用前法。倘日久不愈,津液枯焦,其渴愈甚。若仍用黃連、花粉苦寒之類,未有不致危殆者,惟七味白朮散對證之藥,放膽用之,非此不愈。
白話文:
消渴病症的治療
醫書上說:心臟的熱傳到肺,就會變成膈消(上消)。又說:兩個陽經(指陽明經)的熱結在一起,就叫做消。所謂的消渴,是一種身體乾燥的疾病。凡是口渴且喝水很多的,是上消,因為肺部有熱;容易餓、吃很多的,是中消,因為胃部有熱;口渴且小便頻繁,小便像油脂一樣混濁不清的,是下消,因為腎部有熱。雖然看起來像是火氣旺盛、身體水分不足的症狀,但大多是虛熱,真正的實熱很少。如果當成實熱來治療,那就大錯特錯了。
初期可能是心肺的消渴(上消),脾胃的消中(中消),或是腎虛的消濁(下消)。如果病情拖久了,腸胃會一起耗損,五臟都乾燥,精神疲憊,導致身體消瘦、四肢無力,會是很危險的狀況。如果在初期就用對方法治療,就不會變成這樣。
一、上消:因為心火妄動,導致上消。上消會使心臟的熱傳到肺,會口渴想喝茶水,喝了水又覺得渴,這叫做上消。小便會很多,因為水沒辦法停留在身體裡,所以會一直想喝水。如果喝一次水就排一次尿,還可以治療;如果喝一次水排兩次尿,就比較難治了。適合用蓮花飲為主來治療,再用生津四物湯來滋養陰液,或許可以有效。
二、中消:因為脾火妄動,導致中消。中消會使脾的熱傳到胃,會很想吃東西,怎麼吃都覺得不夠,小便會呈現黃色,這叫做中消。適合用人參白虎湯,來清除胃熱、保護脾胃。
三、下消:是上消病情轉變而來。肺胃的熱長時間沒有清除,就會使腎也跟著發熱,熱再傳到膀胱,小便就會混濁,顏色像油脂一樣,這叫做下消。適合用加味地黃湯,來滋養腎的陰液,長期服用可以治好。
以上這些口渴的病症,剛開始發生時,適合用前面的方法治療。如果拖久了沒有治好,身體的津液會枯竭,口渴會更嚴重。如果還用黃連、花粉等苦寒的藥物,一定會很危險。只有七味白朮散是對症的藥,可以放膽使用,不用這個藥很難治好。
2. 入方
蓮花飲,治上消口渴,飲水不休。
白蓮鬚,粉乾葛,白雲苓,大生地(以上各一錢),真雅連,天花粉,官揀參,北五味,淨知母,炙甘草,淡竹葉(以上各五分)
燈心十莖,水煎,熱服。
生津四物湯,治上消,已服蓮花飲後,用此。
白歸身,大生地,杭白芍,淨知母,大麥冬,官揀參(以上各一錢),正川芎,正雅連,天花粉,川黃柏,炙甘草(以上各五分),肥烏梅(一粒)
燈芯十莖,水煎,熱服。
人參白虎湯,治中消,消穀易飢,食無厭足。
官揀參(一錢),熟石膏(二錢),淨知母(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
加晚粳米一兩為引,水煎,以米熟為度,澄清熱服。
加味地黃湯,治下消,小便渾濁,色如膏脂。
大懷地(二錢),正懷山(一錢五分),山茱肉(一錢二分),宣澤瀉(六分),粉丹皮(一錢),白雲苓(一錢二分),建蓮肉(七分),淨知母(五分),芡實米(一錢),大麥冬(一錢),北五味(十四粒)
淨水濃煎,清晨空心服。
七味白朮散,治小兒久病消渴,口乾不止,惟此最神,放膽用之。方見卷三泄瀉門。
白話文:
蓮花飲,治療上消(指糖尿病)引起的口渴,不停地喝水。
白蓮鬚、粉葛根、茯苓、大生地(以上各一錢),真黃連、天花粉、官揀參、北五味子、知母、炙甘草、淡竹葉(以上各五分)。
燈心草十莖,用水煎煮,熱服。
生津四物湯,治療上消,在服用蓮花飲之後,接著使用這個方子。
白當歸身、大生地、杭白芍、知母、大麥冬、官揀參(以上各一錢),川芎、黃連、天花粉、川黃柏、炙甘草(以上各五分),肥烏梅(一粒)。
燈心草十莖,用水煎煮,熱服。
人參白虎湯,治療中消(指糖尿病),容易感到飢餓,吃很多也無法滿足。
官揀參(一錢)、熟石膏(二錢)、知母(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
加入晚粳米一兩作為藥引,用水煎煮,煎到米熟的程度,取澄清的湯藥熱服。
加味地黃湯,治療下消(指糖尿病),小便混濁,顏色像油脂一樣。
懷生地(二錢)、懷山藥(一錢五分)、山茱萸(一錢二分)、澤瀉(六分)、丹皮(一錢)、茯苓(一錢二分)、建蓮子肉(七分)、知母(五分)、芡實米(一錢)、大麥冬(一錢)、北五味子(十四粒)。
用淨水濃煎,早上空腹服用。
七味白朮散,治療小兒長期生病導致的消渴症,口乾不停,這個方子最有效,可以大膽使用。這個方子在第三卷的泄瀉門中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