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正

《幼幼集成》~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食積證治

經曰:新積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難已也。夫飲食之積,必用消導。消者,散其積也;導者,行其氣也。脾虛不運則氣不流行,氣不流行則停滯而為積,或作瀉痢,或成癥痞,以致飲食減少。五臟無所資稟,血氣日愈虛衰,因致危困者多矣。故必消而導之,輕則和解常劑,重必峻下湯丸。

蓋濁陰不降,則清陽不升;客垢不除,則真元不復。如戡定禍亂,然後可以致太平。若積因脾虛,不能健運藥力者,或消補並行,或補多消少,或先補後消,潔古所謂養正而積自除。故前人破滯削堅之藥,必假參朮贊助成功。經曰: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此之謂也。

夫食者,有形之物,傷之則宜損其谷,其次莫若消之,消之不去則攻之。此治初傷乳食之法也。倘治之不早,以致陳莝菀聚,乃成積也。其候面色黃白,或青黃,腹大或緊,食少腹痛,發則數日不止。

而醫者治積,不問平日所傷之物是寒是熱,並不察兒之形氣或虛或實,可攻不可攻,竟用偏寒偏熱峻下之藥,而犯虛虛之戒,其害豈勝言哉!如先傷熱乳熱食者,則為熱積;傷冷乳冷食者,則為冷積。五穀之類為食積,禽畜之類為肉積,菜果之類為冷積,故藥宜分寒熱。冷積應用消積丸,熱積木香檳榔丸,仍用原傷之物作湯送之,謂之溯源湯。

凡用攻下取積之藥,必先補其胃氣,如六君之類,預服數劑,扶其元神,然後下之,免傷胃氣也。

如小兒體質素怯者,雖有積必不宜下,當以補為消。六君子湯加莪朮、木香,共為細末,薑汁打神麯糊丸。每一二錢米湯下,久服自消。今兒稟受怯弱者眾,有積皆當識此,攻積之藥,慎勿輕用。

白話文:

經書上說:「剛形成的食積,如果疼痛會移動,比較容易痊癒;如果食積不痛,就比較難痊癒。」凡是因為飲食積滯造成的疾病,一定要用消導的方法來治療。所謂「消」,就是散開食積;所謂「導」,就是疏通行氣。如果脾胃虛弱,無法正常運作,氣血就會不順暢,氣血不順暢就會停滯而形成食積,有時會導致腹瀉痢疾,有時會變成腹部痞塊,進而使食慾減少。這樣一來,五臟六腑就得不到營養供給,氣血也會日益虛弱,因此導致危險困境的人就很多了。所以一定要用消導的方法來治療,病情輕微的就用平和的藥劑調理,病情嚴重的就必須使用猛烈的瀉下湯藥或藥丸。

因為濁氣無法下降,清氣就無法上升;體內的污垢沒有清除,真正的元氣就無法恢復。就像平定禍亂,之後才能達到太平盛世一樣。如果食積是因為脾胃虛弱,不能運化藥力,就要考慮消食和補益並行,或者補益多於消食,或者先補益後消食,就像金代醫家張元素說的「養好正氣,食積自然就會消除」。因此,前人使用破除積滯、消散堅硬積塊的藥物時,一定要藉助人參、白朮等藥材來輔助才能成功。經書上說:「不要讓邪氣侵入,也不要失去正氣,這樣就能長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飲食是有形的物質,如果因為飲食而受傷,應該減少食物的攝取,其次最好用消食的方法來處理。如果消食的方法沒有效果,就必須用攻下的方法來處理。這是治療剛開始吃乳食而受傷的方法。如果治療得太晚,導致陳舊的食物堆積在體內,就會形成食積。食積的症狀是面色發黃發白,或青黃色,腹部腫大或緊繃,食慾減少,腹痛發作起來會持續好幾天。

但是,有些醫生治療食積時,不問平日所傷的是寒性還是熱性的食物,也不觀察兒童的身體狀況是虛弱還是強壯,是否適合使用攻下的方法,就直接使用偏寒或偏熱的猛烈瀉下藥物,犯了「虛證忌用瀉藥」的禁忌,造成的傷害實在難以言喻!如果是因為先吃了熱性的乳汁或食物而導致食積,就屬於熱性食積;如果因為吃了寒冷的乳汁或食物而導致食積,就屬於寒性食積。五穀雜糧類的食物造成的食積屬於食積,禽畜肉類造成的食積屬於肉積,蔬菜水果類的食物造成的食積屬於冷積,所以用藥應該區分寒熱。治療寒性食積應該使用消積丸,治療熱性食積應該使用木香檳榔丸,並用原先受傷的食物煮湯來送服,這就叫做「溯源湯」。

凡是使用攻下藥來消除食積,必須先補養胃氣,例如使用六君子湯這類的藥方,先服用幾劑,扶助身體的元氣,然後再使用攻下藥,才能避免傷到胃氣。

如果小孩的體質原本就比較虛弱,即使有食積也不適合使用攻下藥,應該以補養為主來消除食積。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再加入莪朮、木香,一起磨成細末,用薑汁調和神麯糊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米湯送服,長期服用自然就能消除食積。現在許多小孩體質虛弱,有食積都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對於攻下食積的藥物,千萬不要輕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