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正

《幼幼集成》~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驚風闢妄

然男婦病此,醫者皆從太陽、厥陰循經救治,未聞以驚風之治治痙者,無如小兒病痙,獨以驚風為名而治者,由宋人之訛傳也。一人倡之,遂群起而和之,然亦無師之智,各為臆說,愈趨愈下,遂致於離經叛道,乃有黃帝不知幼小之妄談。殊不知《內經·通評虛實論》有乳子病熱,乳子病風熱脈證之辨,《刺逆論》有嬰兒肉脆,血少氣弱,毫針之傳。

經雖三章,而脈證治療,井然可據,蓋以今日之丈夫,即昔年之乳子,他時之方脈,即此際之幼科。人此人也,理此理也,安可岐之為二,故不易立科分。孰料後人不特岐之,而並皇皇經旨,全然抹煞,矇蔽後人耳目,得肆其無稽之妄談,背經毀聖,罪無可逭!所以嘉言痛闢其謬者,有由來矣。

予亦非妄言附和,實有成見,蓋臨證四十餘載,所治嬰幼以萬計,從不以驚風掛齒頰,亦未嘗遇一兒之驚風。間有傷寒病痙,昏迷不省者,予以火功蘇之,仍為循經治療,無不生全,從未假一抱龍、蘇合為之鎮墜開關。可見喻氏之言,確乎其不爽矣。或曰:經以風寒濕合邪而病痙,今乳子未離襁褓,安得有風寒濕而病痙乎?曰:子謂風寒濕嬰兒絕少,殊不知風寒濕惟乳子為獨多。

如藜藿之兒房廊卑隘,戶牖蕭疏,衣褓單寒,坐臥非處,風寒之來,孰能悉為捍禦?膏粱之子,過於慎重,於其甫生,輒閉戶塞牖,不親風日,不窺外門,重衣疊綿,溫暖過度,微汗時出,腠理甚疏,偶然脫換,風寒則乘虛而入矣。至於濕氣,尤為難避。

凡衣褓不幹,非濕乎?衾褥遺溲,非濕乎?澡浴糞穢,非濕乎?愚夫愚婦遇兒有疾,重衣覆被,包裹嚴密,以致雨汗淋漓,失於更換,非濕乎?嬰兒患是三者於隱微之中,而醫者莫之能測也。況幼科諸君,臨證不察病源,惟以驚風二字,橫於胸臆。及至診視,但見發熱昏沉,即以驚風名之,輒以開關鎮墜,截風定搐之死法,以治變幻莫測之傷寒,抑遏其表邪,邀攔其出路,乃致荼毒以死。而死者不知其然,父母不知其然,醫者亦不知其所以然而死之也。

此非後人之咎,作俑者不得辭其責矣。

妄名之害,其禍最酷。不特舉世兒科滿口驚風,而舉世病家,亦滿口驚風,其至愚至惑者,又惟婦女為尤甚。習俗相沿,竟成一驚風世界。最可駭者,遇兒有疾,亦不察其為傷寒、為雜證,為內傷、外感,且先曰病由於嚇,致醫者聞之,正中下懷,不辨是嚇非嚇,先與之鎮驚。及其引邪入里,壯熱不退,醫者復不究其熱之在表在裡,為虛為實,且先曰熱則生風矣。

病家聞之適合其意,不察有風無風,乃囑其醫者先需截風定搐之藥。醫必投其所好而與之,病家坦然無疑而受之,南轅北轍,劫奪誤投,病日沉危,而病家不以為怪。設有明者,辨證既確,不事驚風,而病家不喜,是必更醫,必致覆水難收,死而後己。如此死者,亦不可盡歸咎於醫,蓋病家有以致之也。

白話文:

然而,男人女人得這個病,醫生都從太陽經和厥陰經的途徑去治療,沒有聽說過用治療驚風的方法來治療痙攣的。只有小孩子生病有痙攣,卻獨獨用驚風這個名稱來治療,這都是因為宋朝人的錯誤傳播。一個人開始這樣說,大家就跟著附和,但他們都沒有老師的智慧,各自憑空猜測,越來越離譜,最終導致背離經典、違背正道,竟然說出黃帝不懂小兒疾病的荒謬言論。

要知道《黃帝內經·通評虛實論》中有關於嬰兒發熱、嬰兒風熱病症的辨別,而《刺逆論》中也有關於嬰兒肌肉脆弱、血少氣弱、使用毫針的方法。雖然只有三章經文,但其中的脈象、病症和治療方法都清清楚楚,可以作為依據。

要知道,今天的成年人,就是以前的嬰兒;將來的成人醫學,就是現在的幼兒醫學。人還是這個人,道理還是這個道理,怎麼可以把兩者分開呢?因此不應該另外設立一科來區分。誰知道後人不僅要把它們區分開,甚至把神聖的經典都完全抹殺了,蒙蔽後人的耳目,讓他們肆意發表毫無根據的謬論,背離經典,毀壞聖賢之道,罪過是無法逃脫的!所以,我才會痛心疾首地批判這些謬誤,是有原因的。

我並不是胡亂附和,而是有自己的見解,我行醫四十多年,治療過的嬰幼兒成千上萬,從來不把驚風掛在嘴邊,也從未遇到過一個孩子得真正的驚風。偶爾有傷寒引起痙攣、昏迷不醒的,我用艾灸等方法來使他們甦醒,仍然按照經絡循行的方向來治療,沒有不痊癒的,從來不用什麼抱龍丸、蘇合香丸等鎮靜開竅的藥物。可見喻嘉言的說法,確實是正確的。

有人可能會問:經典中說風、寒、濕邪氣合在一起才會引起痙攣,現在嬰兒還在襁褓之中,怎麼會有風、寒、濕這些邪氣而生病呢?我說:你認為風、寒、濕在嬰兒身上很少,其實風、寒、濕在嬰兒身上最多。像那些生活貧困的孩子,住在簡陋狹小的房間裡,門窗不嚴密,衣服和被子單薄寒冷,坐臥的地方又不合適,風寒來襲,誰又能完全抵擋得了呢?那些富貴人家的孩子,過於小心謹慎,在他們剛出生的時候,就關閉門窗,不接觸風和陽光,不看看外面的世界,穿著厚厚的衣服和被子,過於溫暖,總是微微出汗,皮膚的腠理變得疏鬆,偶然換衣服時,風寒就會乘虛而入。至於濕氣,更是難以避免。凡是衣服被褥不乾燥的,難道不是濕氣嗎?被褥上留有小便的,難道不是濕氣嗎?洗澡、大小便弄髒的,難道不是濕氣嗎?愚昧的婦女遇到孩子生病,總是給孩子穿很多衣服,蓋上厚厚的被子,包裹得嚴嚴實實,導致孩子汗如雨下,又沒有及時更換,難道不是濕氣嗎?嬰兒在不知不覺中就患上了這三種邪氣,而醫生卻不能夠測知。更何況那些幼科醫生,在看病時不仔細觀察病因,只知道把驚風兩個字放在心上。等到診斷的時候,只看到發熱昏沉,就用驚風來命名這個病,隨即使用開竅鎮靜、截風定搐這些死板的方法,來治療變化莫測的傷寒,抑制表邪,阻礙邪氣的排出,最終導致孩子死亡。而死的人不知道為什麼死的,父母也不知道為什麼死的,醫生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導致死亡。

這不是後人的過錯,而是首先提出這種謬論的人的責任。

亂用名稱的危害,實在太嚴重了。不僅整個兒科都滿口驚風,而且整個病患家庭也滿口驚風,其中最愚昧最迷惑的,又以婦女為甚。這種習俗相沿成習,竟然形成了一個驚風的世界。最讓人感到害怕的是,遇到孩子生病,也不辨別是傷寒、雜病、內傷還是外感,就先說是因為嚇著了,這讓醫生聽了,正中下懷,也不辨別是不是嚇著了,就先用鎮驚的藥。等到邪氣進入體內,高燒不退,醫生又不追究這個熱是在表還是在裡,是虛還是實,就先說發熱就會生風。病患家屬聽了,覺得很符合自己的想法,也不管有沒有風,就囑咐醫生先開截風定搐的藥。醫生一定會投其所好,而病患家屬也安心接受,結果卻是南轅北轍,用錯了藥,導致病情日漸加重,而病患家屬卻不覺得奇怪。如果遇到有明白事理的人,診斷明確,不用驚風來治療,病患家屬反而不高興,一定會另請醫生,這樣就導致覆水難收,直到孩子死亡才停止。這樣死去的人,也不能完全歸咎於醫生,因為病患家屬也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