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正

《幼幼集成》~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瘧疾

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其證初起,呵欠頓悶,發熱口渴,面帶黃白,頭額有汗,一哭汗出,其熱漸退二三分,不久復熱如故,喉內痰鳴,一哭即嘔,嘔則痰出,每日如此者,即瘧證也。

按:《內經》謂十二經皆有瘧,究其所因,而大要不離乎少陽膽經。夫瘧之不離乎少陽,猶咳嗽之不離乎肺也。蓋凡寒熱往來,總為少陽所主。早能和解表裡,分理陰陽,則瘧邪霍然而散;由其誤認驚風,輕施鎮墜,以致正邪激搏,榮衛遲留。陽欲入里,陰內阻之;陰欲出表,陽外遏之。

少陽欲升不得升,太陰欲降不得降,乃致精神潰亂,臨瘧而搐。宜清脾飲解之,其搐自止。

白話文:

瘧疾

《黃帝內經》說:「夏天受到暑氣的傷害,秋天一定會得瘧疾。」這種病剛開始發作時,會打呵欠、感到昏沉、發燒、口渴、臉色呈現黃白色,額頭會流汗,一哭鬧就會出汗,發燒會稍微退兩三成,但很快又會燒起來,喉嚨有痰聲,一哭就想吐,吐出來會帶有痰,每天都這樣,這就是瘧疾的症狀。

仔細探究,《黃帝內經》說十二經脈都有可能發生瘧疾,但追究其原因,大多脫離不了少陽膽經。瘧疾離不開少陽經,就像咳嗽離不開肺一樣。因為凡是寒熱交替的症狀,都由少陽經所主管。如果能及早調和身體的表裡,調理陰陽,瘧邪就會很快消散。但如果誤認為是驚風,隨意使用鎮靜藥物,反而會導致正氣和邪氣互相搏鬥,使得氣血運行遲緩。陽氣想進入身體內部,卻被陰氣阻擋;陰氣想往體表發散,又被陽氣遏制。

少陽之氣想向上升發卻升不上去,太陰之氣想向下沉降卻降不下來,導致精神錯亂,發作瘧疾時就會抽搐。應該用清脾飲來治療,抽搐自然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