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實熱」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實熱證是指由於內熱盛或外感熱邪,蘊結於內所表現的一系列症狀。其主要表現為:

  • 高熱不退,或午後熱甚,或夜間更甚。
  • 面紅目赤,口渴喜飲,汗出黃色。
  • 心煩急躁,口乾舌燥,大便乾結,小便短赤。
  • 舌質紅,苔黃,脈洪數。

實熱證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涼血消暑為主。常用方藥有:

  • 三黃瀉心湯:黃連、黃芩、黃柏、大黃、生石膏、知母、生甘草。
  • 犀角地黃湯:犀角、生地黃、玄參、麥冬、石膏、知母、黃柏、甘草。
  • 白虎湯:生石膏、知母、大黃、粳米。

實熱證的預防,應注意飲食清淡,不吃辛辣刺激、油膩生冷之物。平時可多喝水,多吃新鮮蔬果,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充足的睡眠。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半夏瀉心湯

  • 1.《本經疏證》:「《金匱》附方《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若無生薑,以乾薑代之」,是生薑、乾薑可混用也。《千金》「治心實熱,半夏瀉心湯」,客熱以生薑代乾薑。治小兒利,《千金》牛黃湯,嫌兒熱者,用生薑代乾薑,是生薑、乾薑不可混用也。由諸條覈之,則調中可混用,解外不可混用。
  • 2.《皇漢醫學》:「《三因方‧心實熱門》曰:「瀉心湯(求真按:『是本方之去大棗者,但去之,非也』),治心實熱(求真按:『本方證,非實熱也』),心下痞滿,身重發熱,乾嘔不安,涇溲不利,水穀不消,欲吐不吐,煩悶喘急者。」

小建中湯

  • 1.《皇漢醫學》:「夢失精者,夢像也,精以靜而守於內,今內虛而失守,因夢而失,下焦之虛也。手足煩熱者,手足之心發熱也。酸痛者,酸楚疼痛也。咽乾口燥者,血氣衝逆,虛熱之候,與口舌乾燥不同,口舌乾燥由於胃中實熱,故捨其舌而曰咽乾口燥,總是虛勞之證也。」
  • 2.《証治準繩‧雜病》:「搐鼻,瓜蒂散。溫,茵陳附子乾薑湯。補,養榮湯、補中湯、大小建中湯、理中湯。干黃、燥也,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飲,梔子柏皮湯。濕黃、脾也,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飲者,大茵陳湯。大便自利而黃,有實熱者,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無實熱者,小建中湯。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潮熱者,《觀證辨疑》云:「潮熱者,實熱也。舊釋潮熱曰:『以熱如潮信之時來也。』然則日晡所發熱,亦以時來,何以別之?古之命名也密,若以時命之,則何不曰夕熱,此非潮信之義可知矣。又按潮熱者,取其充實之義。海水若潮,則海隅、江曲、空穴、岩間之水,無所不充。
  • 2.《皇漢醫學》:「【註】脾家者,胃家之意。虛熱者,對於陽明實熱而言,則為純虛無熱可知。
  • 3.《傷寒論翼》:「然寒為欲去之寒,熱為新熾之熱,寒固為虛寒,而熱亦非實熱,故小柴胡湯只治熱而不治寒,預補其虛而不攻其實也。小柴胡為半表設,而其症皆屬於里,蓋表症既去其半,則病機偏於向里矣。惟寒熱往來一症,尚為表邪未去,故獨以柴胡一味主之,其他悉屬裡症藥。凡里症屬陽者多實熱,屬陰者多虛寒。
  • 4.《幼科折衷》:「本方有加減法,此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也,余常以小柴胡湯加葛根、芍藥治少陽陽明俱病,如拾草芥,過此不已則傳陽明之本,為入里矣,便作實熱治之。其外症悉罷,謂無頭痛惡寒,脈見沉實不浮,譫語惡熱,六七日不大便,口燥咽乾而渴,輕則大柴胡湯,重則大承氣湯選用。
  • 5.《赤水玄珠》:「腹中疼加桃仁。痛甚,大便實熱,加大黃下之,去山楂、草果、神麯、乾薑。心中兀兀欲吐者,與乾霍亂同吐法。用滾水一碗,入鹽一撮,皂角末五分探吐。
▼ 展開更多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 1.《皇漢醫學》:「《蕉窗方意解》本方條曰:「是亦於大柴胡湯方中加龍骨四兩、牡蠣五兩者也。即大柴胡湯證,自胃口至胸中多蓄飲,而欲鎮其飲之激動藥也。故本論亦有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自胃中蓄飲至胸中,而胃中蓄有燥屎實熱之證也。」

三黃瀉心湯

  • 1.《皇漢醫學》:「《名醫方考》曰:「三黃瀉心湯,治心膈實熱,狂躁面赤者。」
  • 2.《祖劑》:「即三黃湯去大黃,加黃柏(三兩),黃芩(一兩),治久痢。一名三黃瀉心湯,治心膈實熱,狂燥,面赤丸之名,三補丸,治脈痿。
  • 3.《醫方考》:「心膈實熱,狂躁面赤者,此方主之。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成無己曰:「本太陽病併陽明病,名曰併病。太陽證罷者,是無表證也。但發潮熱者,是熱列於陽明也。一身汗出為熱越,今漐漐而汗出者,是熱聚於胃也。必大便難而譫語者,《經》曰:『手足漐漐然而汗出者,必大便已硬也。』以大承氣湯下胃中之實熱。」
  • 2.《皇漢醫學》:「《痘證寶箋》曰:「承氣湯治痘色赤紫,形塌頂焦,齒燥唇裂,腹脹悶而拒按,舌刺譫語,睡臥不穩,痘不能起長者,皆因燥屎閉結。用此去之,則毒火泄而痘自起,色轉紅活矣。但須認清實熱,不可妄用誤投。若誤下之,則元氣反虛而致內陷,禍如反掌也。」
  • 3.《湯頭歌訣》:「(仲景)用芒硝,枳實大黃厚朴饒。〔大黃四兩(酒洗),芒硝三合,厚朴八兩,枳實五枚〕。救陰瀉熱功偏擅,急下陽明有數條。(大黃治大實,芒硝治大燥大堅,二味治無形血藥;厚朴治大滿,枳實治痞,二味治有形氣藥。熱毒傳入陽明胃府,痞、滿、燥、實、堅全見,雜證、三焦實熱,並須以此下之。
  • 4.《本草綱目》:「【發明】成無己曰:《內經》云:鹹味下泄為陰。又云:咸以軟之。熱淫於內,治以鹹寒。氣堅者以咸軟之;熱盛者,以寒消之。故張仲景大陷胸湯、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皆用芒硝,以軟堅去實熱,結不至堅者不可用也。
  • 5.《嬰童百問》:「熱症四順清涼飲加青皮、枳殼,冷症七氣湯加辣桂,調蘇合香丸,若邪正交攻,冷熱不調,桔梗枳殼湯加青皮、陳皮、木香、當歸為妙,若內吊等症則鉤藤飲,其餘則芍藥甘草湯為要藥也。實痛有熱者,大柴胡湯主之,心腹痛甚有實熱者,大承氣湯下之,腹痛桂枝加芍藥,痛甚桂枝加大黃也。
▼ 展開更多

調胃承氣湯

  • 1.《皇漢醫學》:「和久田氏曰:「發汗後,表證解而惡寒者,因汗亡津液,精氣虛而惡寒也。若消息移時,則不治而自愈矣(求真按:『仲景曰:“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湯主之。”由此觀之,則發汗後惡寒者,必非消息移時而自愈也』)。不惡寒,但發熱者,為胃內實熱之候也。
  • 2.《衛生寶鑒》:「_【調胃承氣湯】_,治胃中實熱而不滿。
  • 3.《本草綱目》:「【發明】成無己曰:《內經》云:鹹味下泄為陰。又云:咸以軟之。熱淫於內,治以鹹寒。氣堅者以咸軟之;熱盛者,以寒消之。故張仲景大陷胸湯、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皆用芒硝,以軟堅去實熱,結不至堅者不可用也。
  • 4.《仁術便覽》:「治實熱腫痛,加黃連,去芒硝。
  • 5.《兒科萃精》:「小兒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無氣以動,輕手捫之不熱,重按至筋骨亦不熱,不輕不重,在輕手重手之間,過夜尤甚,此熱在肌肉,即脾熱也。古法實熱則主調胃承氣湯(如大黃、芒硝、甘草三味),虛熱則主補中益氣湯(如人參、黃耆、白朮、升麻等十味)。
▼ 展開更多

白虎湯

  • 1.《皇漢醫學》:「白虎湯,治痘純紅,臉赤眼赤,口氣熱,唇口腫痛,煩躁悶亂,循衣摸床,小便赤,大便秘,身如火,發斑,譫語,實熱等證,並主口氣臭。
  • 2.《成方切用》:「(石膏甘草,不但清裡,兼能發表,然必實熱方可用。或有血虛身熱,脾虛發熱,及陰盛格陽,面赤煩躁,類白虎湯證。誤投之,不可救也。按白虎證,脈洪大有力。類白虎證,脈大而虛,以此為辨。又按陰盛格陽,陽盛格陰,二證最為難辨。蓋陰盛極而格陽於外,外熱而內寒。
  • 3.《醫方集解》:「又煩出於肺,躁出於腎,石膏清肺而瀉胃火,知母清肺而瀉腎火,甘草和中而瀉心脾之火,或瀉其子肺,或瀉其母心,不專治陽明氣分熱也(石膏、甘草不但清裡,兼能發表,然必實熱方可用。或有血虛身熱,脾虛發熱,及陰盛格陽,面赤煩躁,類白虎湯證,誤投之不可救也。
  • 4.《醫學衷中參西錄》:「有脈象確有實熱,其人神昏譫語,似可用白虎湯矣,而其脈或兼弦、兼數,或重按仍不甚實者,宜治以白虎加人參湯。曾治一農家童子,勞力過度,因得溫病。脈象弦而有力,數近六至。譫語不休,所言皆勞力之事。本擬治以白虎加人參湯,因時當仲夏,且又童年少陽之體,遂先與以白虎湯。
  • 5.《醫學衷中參西錄》:「白虎湯及白虎加人參湯兩方,皆治足陽明有實熱者也。至熱入手陽明之府,致大便因熱燥結,其燥結愈甚者,蘊蓄之熱必愈深,此非開其燥結其熱固不能消也。若斯則攻下之劑,若承氣湯諸方在所必需矣。
▼ 展開更多

麻黃湯

  • 1.《古今名醫方論》:「故於麻黃湯去桂枝之辛熱,取麻黃之開,杏仁之降,甘草之和,倍石膏之大寒,除內蓄之實熱,斯溱溱汗出,而內外之煩熱悉除矣。
  • 2.《專治麻痧初編》:「故以麻黃湯去桂枝之監製取麻黃之專開,杏仁之降,甘草之和,倍石膏之大寒,除內外之實熱,斯溱溱汗出,而內外之煩熱喘渴悉除矣。

小承氣湯

  • 1.《醫方考》:「邪在上焦則作滿,邪在中焦則作脹,胃中實則作潮熱。曰潮熱者,猶潮水之潮,其來不失時也!陽乘於心則狂,熱干胃口則喘。枳、樸去上焦之痞滿,大黃蕩胃中之實熱。此其里證雖成,病未危急,痞、滿、燥、實、堅猶未全俱,以是方主之,則氣亦順矣;故曰小承氣。
  • 2.《成方切用》:「邪在上焦則滿,在中焦則脹,胃實則潮熱。(猶潮水之來,其來有時。陽明燥金,旺於申酉,故日晡潮熱。傷寒潮熱為胃實,無虛證。)陽邪乘心則狂,(故譫語。)胃熱干肺則喘,故以枳樸去上焦之痞滿,以大黃蕩胃中之實熱。此痞滿燥實堅未全者,故除芒硝,欲其無傷下焦真陰也。
  • 3.《張卿子傷寒論》:「亡津液。胃燥。大便硬而譫語。雖無大熱內結。亦須與小承氣湯。和其胃氣。得一服。譫語止。則胃燥以潤。更莫復與承氣湯。以本無實熱故也。
  • 4.《目經大成》:「陽邪在上則目腫胸滿,在中則脹,乘心則狂,溢於胃口則喘。胃實則潮熱。潮者,猶江海之潮,其來不失時也。枳、樸去上膈痞滿,大黃蕩胃中實熱,疾消熱退,則正氣得舒,陽邪自然承服,前症雖逆亦順,故曰小承氣。有中風邪氣作實,二便不通,機要加羌活,更等其分,名三化湯。
  • 5.《古今醫統大全》:「春甫按:大承氣湯治三焦俱實,否滿燥堅全,故用厚朴枳實苦寒瀉滿,芒硝咸以除堅,大黃之苦以瀉實熱。此為胃實不大便,發熱狂言譫語,三焦俱實而用之者也。小承氣湯治上焦積熱而成否實,以厚朴枳實去痞,大黃瀉實熱。不用芒硝,則不傷下焦血分之真陰。此為上焦實熱而用之者也。
▼ 展開更多

白頭翁湯

  • 1.《經方實驗錄》:「夫腸中熱而有燥矢者,此為實熱,宜承氣湯;腸中熱而無燥矢者,此為虛熱(在比較上言,猶言空虛之意),宜白頭翁湯。胃裡有實邪者,宜吐法,用瓜蒂散;胃裡有虛熱(亦在比較上言)者,宜清法,用白虎湯。故胃之有白虎,無異腸之有白頭翁;腸之有承氣,無異胃之有瓜蒂。
  • 2.《醫學衷中參西錄》:「將此藥三次服完,諸病皆減三分之二。再診其脈仍有實熱未清,遂於原方中加滑石五錢,利其小便,正所以止其大便,俾仍如從前煎服,於服湯藥之外,又用鮮白茅根半斤煎湯當茶,病遂全愈。
  • 3.《醫學衷中參西錄》:「至白頭翁湯原方,原白頭翁、秦皮與黃連、黃柏並用,方中藥品若此純用苦寒者,誠以其方本治厥陰熱痢,原挾有傷寒實熱。今用以治痢久腸中腐爛,故不得不為變通也。
  • 4.《醫醫小草》:「痎瘧,溫瘧,癉瘧,瘴瘧,為證不一,治不如法,有三患,戕脾元則成瘧鼓,蓄肝血則成瘧母,耗腎陰則成瘧勞。無犯三患,則無論痰瘧、食瘧、牡瘧,自隨手奏效。痢因欲利不得利,其病在利,故曰痢。有虛實,有寒熱。桃花湯非治虛寒者乎?白頭翁湯非治實熱者乎?由此類推,治法可思矣。

麥門冬湯

  • 1.《奇效良方》:「治肝實熱,毒氣上熏於目,赤腫痛癢。
  • 2.《雜病廣要》:「胃中鬱熱,飲食積滯而嘔者,則惡食惡寒,煩悶膈滿,或渴喜涼,聞食則吐,服藥亦吐,脈洪大而數,此皆實熱者也,宜竹茹湯、麥門冬湯(即《廣濟》方)清之。若食積多者,用二陳加神麯、麥芽、黃連,保和丸之類消導。(《醫統》)
  • 3.《証治準繩‧雜病》:「風眼腫,用枸杞白皮、雞子白皮等分,研令極細,每日三次吹鼻內。肝經實熱眼赤腫痛,麥門冬湯、瀉肝散、龍膽飲。風熱上攻,目赤腫痛,金絲膏、琥珀煎、滌風散。白睛腫脹痛,大黃丸、桑白皮散、洗眼青皮湯、玄參丸、瀉肺湯、硃砂煎。【腫脹如杯證】謂目赤痛、睥脹如杯覆也。
  • 4.《古今醫統大全》:「胃中鬱熱,飲食積滯而嘔者,則惡食惡寒,煩悶膈滿,或渴喜涼,聞食則吐,服藥亦吐。脈洪大而數。此皆實熱者也,宜竹茹湯,麥門冬湯清之。

黃芩湯

  • 1.《奇效良方》:「治心勞實熱,口瘡,心煩腹滿,小便不利。
  • 2.《嚴氏濟生方》:「治心勞實熱,口瘡心煩,腹滿小便不利。
  • 3.《溫熱逢源》:「凡下之前後,或將汗已汗,或下後餘熱不止,反大汗淋漓者,此實熱雖去,而餘邪未盡,可與小劑黃芩湯,或解毒湯調之。
  • 4.《醫方選要》:「黃芩湯,治心勞實熱,口瘡心煩,腹滿,小便不利。

大柴胡湯

  • 1.《嬰童百問》:「夜間有熱。天明覆冷,乃是傷寒夾食失解故也,當服白餅子,先與微利,次與參蘇飲,發熱地骨皮飲、秦艽散,退熱而安。有實熱者,大柴胡湯去大黃,亦可服。傷寒論: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其喘發熱者,紫霜丸主之。
  • 2.《婦人大全良方》:「僕曰不然。《難經》云:虛則癢,實則痛。又仲景云:腹痛者,桂枝加芍藥湯;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家提幹云:荊布素來質弱。僕曰:有可辨處,遇痛時使一婢按之,若痛止,是虛寒證也。若按之轉甚,手不可近,此實痛也。即令一婢按之,手不可近,叫喚異常。僕曰:此實熱無可疑者,當用大柴胡湯治之。
  • 3.《嬰童百問》:「熱症四順清涼飲加青皮、枳殼,冷症七氣湯加辣桂,調蘇合香丸,若邪正交攻,冷熱不調,桔梗枳殼湯加青皮、陳皮、木香、當歸為妙,若內吊等症則鉤藤飲,其餘則芍藥甘草湯為要藥也。實痛有熱者,大柴胡湯主之,心腹痛甚有實熱者,大承氣湯下之,腹痛桂枝加芍藥,痛甚桂枝加大黃也。
  • 4.《續名醫類案》:「又仲景曰:腹痛者,桂枝加芍藥湯;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家云:荊布素來質弱。曰:有可辨處,遇痛時使一婢按之,若痛止是虛寒症也。若按之轉甚,手不可近,叫喚異常,日此實熱無可疑者,當用大柴胡湯治之。眾皆不許,乃與責狀而投之,八服愈。(《良方》。)
  • 5.《原幼心法》:「余常以小柴胡湯加葛根、芍藥,治少陽陽明俱病而拾芥,過此不已,則傳陽明之本,為入里也,使作實熱治之,其外證悉罷,謂無頭痛惡寒,脈見沉實不浮,譫妄惡熱,六七日不大便,口燥咽乾而渴,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湯選用。或曰:邪既入里而作實,無非大黃苦寒之藥除下之,何則?用力之雜遝也。
▼ 展開更多

茵陳蒿湯

  • 1.《醫方考》:「頭汗出者,只是頭有汗,躋頸而還皆無汗也。內有實熱,故渴飲水漿,升降不交,故小便不利;濕熱鬱於中而不得越,故必發黃。經曰:大熱之氣,寒以取之,故用茵陳;苦入心而寒勝熱,故用梔子;推除邪熱,必假將軍,故用大黃。又曰:茵陳、梔子能導濕熱由小便而出,故用之。
  • 2.《醫方集解》:「內有實熱故渴;熱甚則津液內竭,故小便不利;凡瘀熱在裡,熱入血室,及水結胸,皆有頭汗之證,乃傷寒傳變,故與雜病不同。濕在經則日晡發熱、鼻塞,在關節則身痛,在臟腑則濡泄、小便反澀、腹或脹滿。濕熱相搏則發黃:干黃,熱勝色明而便燥;濕黃,濕勝色晦而便溏。
  • 3.《成方切用》:「夫熱外越則不里郁,下滲則不內存。今便既不利,身又無汗,故鬱而為黃。內有實熱,故渴。熱甚則津液內竭,故小便不利。凡瘀熱在裡,熱入血室,及水結胸,皆有頭汗之證。乃傷寒傳變,故與雜病不同。濕在經,則日晡發熱鼻塞。在關節,則身痛。在臟腑,則濡泄,小便反澀,腹或脹滿。
  • 4.《感症寶筏》:「_邵評:_熱鬱發黃,二便俱秘,陽分實熱發黃也。用茵陳五苓以利膀胱,無益也。當用茵陳蒿湯,以瀉陽明之實熱,二便通利,黃自退矣。
  • 5.《感症寶筏》:「陽明腑病實熱里證,急下大承氣湯,和胃緩下小承氣湯,潤燥後下調胃承氣湯,鬱熱發黃茵陳蒿湯。
▼ 展開更多

五苓散

  • 1.《嬰童百問》:「又有疳氣積脹,用褐丸子治之。又有症癖痞脹,三稜丸主之。有實熱脹滿者,大承氣湯主之,一法用五苓散吞紫霜丸,量虛實用丸數亦妙。熱輕者,大柴胡湯治之。

甘草乾薑湯

  • 1.《金匱方歌括》:「蔚按。肺痿皆為熱證。然熱有虛實之不同。實熱宜用寒劑。而此則亡津液而致虛。以虛而生熱。若投以苦寒之劑。非苦從火化而增熱。則寒為熱拒而不納矣。此方妙在以甘草之大甘為主。佐以炮透之乾薑。變其辛溫之性而為苦溫之用。於甘溫除大熱成法中。又參以活法。面面周到。神乎神乎。

四逆湯

  • 1.《醫方集解》:「故用附子以回陽,而加芍藥以斂陰,此營衛兩虛之救法。李梴曰:汗後亡陽惡寒者,表虛也,芍藥附子甘草湯;下後惡寒者,裡虛也,四逆湯;其有表邪未盡者,必兼發熱,柴胡加桂湯;又有裡實熱伏於內,陽徹於外而惡寒便堅者,猶須下之。《傷寒百問》曰:汗後惡寒人必虛,下後發熱人必實是也)。

小青龍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八)喘而發熱,其脈象確有實熱,至數兼數,重按無力者,宜白虎加人參,再加川貝、蘇子。若虛甚者,宜以生山藥代粳米。

四物湯

  • 1.《濟陰綱目》:「_三和散_,治勞心,心火上行,以致胞脈閉塞,月事不來。(此即四物湯與涼膈散合方也)(此治勞心之實熱者也,如心虛而熱收於內,與夫心虛而土衰者,不宜妄用)
  • 2.《專治麻痧初編》:「有麻出三日不沒者,乃內有實熱,宜四物湯加清利之藥,則熱自解而麻自消矣。麻後瀉痢者乃積熱移於大腸,宜四苓散加木通芩連白芍藥或香連丸之類。
  • 3.《古今醫鑒》:「按麻疹出自六腑,先動陽分,而後歸於陰經,故標屬陰,而本屬陽。其發熱必大,與血分煎熬,故血多虛耗,首尾當滋陰補血為主,不可一毫動氣,當從緩治,所以人參、白朮、半夏燥悍之劑,升陽升動,陽氣上衝,皆不可用也。又必內多實熱,故四物湯加黃連、防風、連翹以涼其中,而退其陽也。
  • 4.《濟世全書》:「一麻疹既出,已過三日不能沒者,乃內有實熱,宜四物湯進之。如失血之證,加犀角汁解之。
  • 5.《赤水玄珠》:「丹溪云:尿血有實熱者,可用當歸承氣湯,後以四物湯加山梔。(當歸承氣湯,即調胃承氣湯加當歸是也。)
▼ 展開更多

平胃散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胃實熱,口唇乾,嘔噦煩悶,大小便秘澀;及熱病後,餘熱不除,蓄於胃中,四肢發熱,口渴胸滿,無汗。
  • 2.《濟陽綱目》:「_三因平胃散_,治胃經實熱,口乾舌裂,大小便秘澀,及熱病後餘熱不除,蓄於胃中,四肢發熱,口渴無汗。

炙甘草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脈象結代而兼有陽明實熱者,但治以炙甘草湯恐難奏功,宜借用白虎加人參湯,以炙甘草湯中生地黃代方中知母,生懷山藥代方中粳米。曾治一叟,年近六旬,得傷寒證,四五日間表裡大熱,其脈象洪而不實,現有代象,舌苔白而微黃,大便數日未行。

烏梅丸

  • 1.《醫學衷中參西錄》:「至肝為外感所侵,其疏泄之力頓失,致臟腑中之氣化不能傳達於外,是以內雖蘊有實熱,而四肢反逆冷,此所謂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也。至於病多嘔吐者,亦因其疏泄之力外無所瀉,遂至蓄極而上衝胃口,此多嘔吐之所以然也。又胃為肝沖激不已,土為木傷,中氣易漓,是以間有除中之病。

豬苓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此節所謂脈浮者,乃病入陽明,而猶連太陽之府也。蓋太陽之病,在經脈浮,在府亦脈浮,此因太陽之府蘊有實熱,以致小便不利,而熱之入於陽明者,不能由太陽之府分消其熱下行,轉上逆而累及於肺,是以渴欲飲水也。治以豬苓湯,是仍欲由太陽之府分消其熱也。

黃連阿膠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方中之意:石膏、人參並用,不但能解少陰之實熱,並能於邪熱熾盛之時立復真陰,輔以茅根更能助腎氣上升與心火相濟也。至於玄參,性涼多液,其質輕鬆,原善清浮游之熱,而心之煩躁可除,其色黑入腎,又能協同雞子黃以滋腎補陰,俾少陰之氣化壯旺,自能逐邪外出也。

大青龍湯

  • 1.《大方脈》:「如表實躁熱甚者,當服三黃石膏湯(見表裡門)。表實熱微者,服大青龍湯。不躁有熱者,服桂枝二越婢一湯(俱見發表門)。以上表證,不必悉具,亦不論日數多少,但見有頭痛、惡寒二證,即為表邪未罷,雖有里證,當先解表,表解之後,乃可攻裡,不可用藥失序也。余法詳一卷太陽篇。

柴胡桂枝湯

  • 1.《註解傷寒論》:「胃為水穀之海,津液之主。發汗多,亡津液,胃中燥,必發譫語;此非實熱,則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通行津液,津液生,則胃潤,譫語自止。
  • 2.《傷寒直指》:「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營衛,以通津液,後自愈。(胃為水穀之海,津液之主。發汗多,亡津液,胃中燥,必發譫語;此非實熱,則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營衛,通行津液,津液生,則胃潤,譫語自止。觀子:譫語多屬胃實宜下,若汗多亡陽之後,胃中虛亦譫語者,此非下證比矣。

越婢湯

  • 1.《赤水玄珠》:「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自汗出,而無實熱者,,越婢湯,主之。治里水加白朮四兩。

歸脾湯

  • 1.《痘疹精詳》:「忽然驚譫狂言,莫謂此為實熱,妄行驚風施治而用清解之劑,此是血耗神馳,只宜養心補血,歸脾湯實得其宜。又有足攣手戰,勿謂風生手足,而用驅風峻藥,此亦氣血有虧,而不能榮四體,必大補湯加續斷,以滋筋血之榮。腹痛多為不吉,平胃散是良方,任他腫脹總無妨,只要痘瘡肥壯。

人參湯

  • 1.《古今醫統大全》:「走哺者,下焦實熱,小便不通,氣逆不續,嘔吐不禁,名曰走哺,人參湯主之。
  • 2.《風勞臌膈四大證治》:「嘔而大小便不通,氣逆不續,嘔逆不禁,名曰走哺,下焦實熱故也,人參湯主之人參,黃芩,知母,玉竹,茯苓(各三錢),蘆根,竹茹,梔子,陳皮(各五錢),石膏(一兩煅),每服四錢,水煎服。食入即先嘔而後下身背皆熱,肘臂牽痛,其氣不續,膈間最悶,名曰滿氣。
  • 3.《病機沙篆》:「走吐者,下焦實熱,二便不通,氣逆嘔吐,人參湯,人參、白朮、茯苓、陳皮、石膏、知母、豬苓、萎蕤、蘆根汁主之。
  • 4.《濟陽綱目》:「_準繩_,云:下焦實熱,大小便不通,氣逆不續,嘔逆不禁,名曰走哺,人參湯主之。
  • 5.《醫宗必讀》:「二便不通,氣逆不續,名曰走哺;此因下焦實熱,人參湯主之。乾嘔氣逆,橘皮、生薑等分。噁心胃傷,虛者人參、橘紅、茯苓、甘草、半夏、生薑。實者枳殼、砂仁、橘紅、半夏、白蔻、藿香。嘔苦邪在膽經,黃連、甘草、生薑、橘皮、柴胡。吐酸責之肝臟,挾熱者左金丸加白蔻、生薑竹茹、梔子。
▼ 展開更多

人參白虎湯


續命湯

  • 1.《景岳全書》:「據此云脈浮惡寒,拘急不仁等證,本皆傷寒之類也。何又名為中腑?唇不收,舌不轉,失音耳聾等證,本皆厥奪之類也。何又名為中臟?自中臟中腑之說並列為言,而內傷外感之證,斯無辨而混亂矣。且續命湯、三化湯之屬,但可以散風寒,攻實熱。若所云將息失宜者,豈尚堪治之以此?

三黃湯

  • 1.《蘭臺軌範》:「_三黃湯_(《本事方》),治三焦實熱、一切有餘火症,大便秘結者。
  • 2.《醫學輯要》:「伊尹三黃湯,治三焦實熱煩躁便秘
  • 3.《醫學答問》:「石膏辯之意,慮戕元氣,敗胃氣耳。不知實熱之人,陽火有餘,逼灼真元,重用石膏,正以壯水養陰,清肺潤胃,何戕之有?何敗之有?子只看有厚舌苔刮下如漿糊者,儘可放心,多飲石膏知母三黃湯,(不可服元參、麥冬之類,彼系陰分涼藥,恐引入陰分也。)以舌根明淨為度。
  • 4.《醫通祖方》:「治三焦實熱,煩躁便秘。
  • 5.《張氏醫通》:「治三焦實熱。煩躁便秘。

大陷胸湯

  • 1.《傷寒經解》:「傷寒六七日,結胸[實熱](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 2.《傷寒大白》:「此條重申胸前實熱,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宜用大陷胸湯。

養陰清肺湯

  • 1.《全國名醫驗案類編》:「_療法_,用調胃承氣湯以盪滌腸胃宿垢實熱,合養陰清肺湯以潤燥活痰,佐以郁李淨仁破大腸氣滯,使以枳殼直達幽門。

桃花湯

  • 1.《醫醫小草》:「痎瘧,溫瘧,癉瘧,瘴瘧,為證不一,治不如法,有三患,戕脾元則成瘧鼓,蓄肝血則成瘧母,耗腎陰則成瘧勞。無犯三患,則無論痰瘧、食瘧、牡瘧,自隨手奏效。痢因欲利不得利,其病在利,故曰痢。有虛實,有寒熱。桃花湯非治虛寒者乎?白頭翁湯非治實熱者乎?由此類推,治法可思矣。

桔梗湯

  • 1.《醫通祖方》:「治肺壅實熱,唾穢痰。
  • 2.《張氏醫通》:「十六味桔梗湯,治肺壅實熱。唾穢痰。

導赤散

  • 1.《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導赤散_,治小腸實熱。
  • 2.《古今醫統大全》:「_導赤散_,治小腸實熱。
  • 3.《錢氏小兒直訣》:「目內色赤者心實熱,導赤散。淡紅者心虛熱,生犀散。青者肝實熱,瀉青丸。淡青者肝虛熱,地黃丸。黃者脾實熱,瀉黃散。微黃者脾虛熱,益黃散。白而混者肺實熱,瀉白散。目無睛光者腎虛也,地黃丸主之。
  • 4.《原幼心法》:「導赤散,治小腸實熱。
  • 5.《新訂痘疹濟世真詮》:「一,有痘後虛熱,發於午後,面赤唇紅,妄言譫語,而脈微細或虛空豁大,切不可作實熱治,或用調元湯、保元、十全、六氣、六物、八珍、回陽飲之類,其中間有用黃連者。若果有實熱,脈亦洪滑,則導赤散、犀角地黃湯、大連翹飲主之。
▼ 展開更多

龍膽瀉肝湯

  • 1.《景岳全書》:「一、肝膽實熱,大便秘結而煩躁驚搐者,瀉青丸,或七味龍膽瀉肝湯。

黃連解毒湯

  • 1.《景岳全書》:「一、唇口與五內相通,故熱毒內發,口舌必先受傷,毒甚則口舌或紫或白或黑,舌或腫大,此皆實熱之證,宜內服黃連解毒湯加石膏、牛蒡子、木通、生地,或東垣涼膈散。若大便乾結者,宜《局方》涼膈散,外用玉鑰匙點之。若口舌生疳者,以吹口丹,或陰陽散敷之。
  • 2.《成方便讀》:「故治法非緩劑可以了事者。黃芩清上焦之火,黃連清中焦之火,黃柏清下焦之火。梔子瀉三焦之火,從心肺之分,屈曲下行,由小腸、膀胱而出。蓋四味皆大苦大寒之藥,清其亢甚之火,而救其欲絕之水也。然非實熱,不可輕投耳。
  • 3.《大方脈》:「初起形實熱盛者,服黃連解毒湯(見瀉火門);渴甚,服茯菟丹(見收澀門)。若陽盛陰虛,強中,精泄不止,服大劑坎離湯。精泄氣脫,服補精湯。強中已愈,常服滋補湯(俱見補養門)。
  • 4.《養生類要》:「上用水煎服,加大黃,名梔子金花丸(亦治實熱火炮,實火宜瀉)。
  • 5.《醫燈續焰》:「_黃連解毒湯_,治下焦一切伏熱實熱。或小便赤色而痛,大便熱結,腹中熱,或大小便見血。

大黃甘草湯

  • 1.《醫學摘粹》:「凡不渴而厥吐,是寒虛吐也,宜理中、吳茱萸輩。凡渴而得食即吐,是火吐也,實熱宜大黃甘草湯,虛熱宜乾薑黃連黃芩湯,或竹葉石膏湯。渴而飲,飲而吐,吐而復渴,水逆病也,宜五苓散。

防風通聖散

  • 1.《外科證治全書》:「_防風通聖散_(七),治三陽表裡實熱。
  • 2.《遯園醫案》:「工人陳某妻,患病旬日,自以單方療之,不應,更數醫亦無效。一日兩手拳曲而振掉,身大熱,面赤口渴,無汗,大小便不通,舉家驚擾。診之,脈浮洪而弦數,舌紅苔黃燥,即為刺少商穴,兩手即伸,審系表有風寒而里有實熱,法當表裡兩解,與河間防風通聖散,兩帖,汗下兼行,諸症悉愈。
  • 3.《古今醫統大全》:「_防風通聖散_,治實熱鬱結,發為錦斑。(方見風門。)
  • 4.《古今醫統大全》:「大頭瘟為天行邪氣客於太陽、陽明、少陽之經,頭目俱腫而為病也。太陽病發於頭上,並腦後下項,及目後赤腫者是也,治宜荊防敗毒散,羌活、藁本行經。陽明病發於鼻額,並二目不開,及面部者是也。或熱氣喘、口乾、舌燥、咽喉腫痛不利,脈數大者,普濟消毒飲。若內實熱者,防風通聖散間服之。

涼膈散

  • 1.《不居集》:「若陽明實熱之甚,而兼便閉腹脹,氣壅不降者,宜《拔萃》犀角地黃湯,或涼膈散、桃仁承氣之類主之。然此病不多見,必審知的確,乃可用之,毋孟浪也。
  • 2.《不居集》:「—火乘肺金,若上焦實熱,用涼膈散。中焦實熱,用竹葉石膏湯。下焦虛熱,六味丸。
  • 3.《不居集》:「—陽明實熱之甚,而兼便結腹脹,氣壅不降者,宜《拔萃》犀角地黃湯,或涼膈散,或桃仁承氣湯。
  • 4.《中風斠詮》:「_涼膈散_,《局方》,治溫熱時行,表裡實熱,及心火亢盛,目赤便秘,胃熱發斑。
  • 5.《景岳全書》:「若陽明實熱之甚,而兼便結,腹脹,氣壅不降者,宜《拔萃》犀角地黃湯,或涼膈散,或桃仁承氣湯之類主之。然此證不多見,必審知的確,乃可用之,毋孟浪也。凡屬火證,皆宜童便。
▼ 展開更多

清心蓮子飲

  • 1.《幼科折衷秘傳真本》:「尿血者,心主之。心與小腸相應,血之流行周遍經絡,循環臟腑。若熱聚膀胱,血滲入胞,故小便出血。如其實熱,服清心蓮子飲;虛熱,服六味地黃丸。

清胃散

  • 1.《外科備要》:「由熱而成,無論大人小兒當分虛實,如胃經實熱則血如泉湧而深赤,口氣必臭,牙不動搖,宜服清胃散(日),或調胃承氣湯下之(日),或酒炒大黃三錢、麵炒枳殼五錢,煎湯,少加童便調服,下黑糞即愈。若胃經虛火則血色淡而滲流不已,牙齒腐爛,口氣不臭,宜用人參、元參各等分水煎溫服。
  • 2.《外科證治全書》:「齒縫出血,無論大人小兒,當別虛實治之。陽明實熱,則血出如湧,口必臭而牙不動,清胃散主之。陽明壅實之甚,口渴便秘而衄不止者,用調胃承氣湯入童便和服,下黑糞即愈。然必便秘口渴燥熱方可用。如陽明虛熱,牙齦腐爛,血水滲流不已者,二參湯主之,或補中益氣湯加山梔、丹皮。
  • 3.《保嬰撮要》:「一小兒汗出如雨,手足發熱,作渴飲冷,右關洪數有力,此胃經實熱也,用清胃散一劑頓退。因食膏粱復癢,發熱飲冷,用瀉黃散末一錢渴止;又用白朮散去木香而痊。

竹葉石膏湯

  • 1.《王氏醫案繹注》:「潘馥堂女患感.沈悅亭治之漸愈.惟咽阻無形.水谷礙下.孟英以竹葉石膏湯加紫菀白前旋復枇葉以清肺而降肺氣.果即帖然.(咽阻無形二句.為肺有實熱.肺氣不降.鮮竹葉二錢.生石膏先煎八錢.酒炒知母四錢制半夏研次入一錢.紫菀茸一錢半.白前二錢.旋復包先三錢.鮮枇葉刷包三錢.)
  • 2.《不居集》:「—火乘肺金,若上焦實熱,用涼膈散。中焦實熱,用竹葉石膏湯。下焦虛熱,六味丸。
  • 3.《神農本草經疏》:「虛者加人參,後隨證施治。中暑用白虎湯,虛者加人參。太陽中暍,亦用竹葉石膏湯。胃家實熱,或嘈雜,消渴善飢,齒痛,皆須竹葉石膏湯主之。

二陳湯


八正散

  • 1.《古今醫統大全》:「淋證初作者,主於實熱,當利之,八正散之屬是也。既利之而不愈,久久而氣下陷者,虛也,宜升其氣,氣升而水自下。升而不愈,必用吐法,吐之而氣自升也。痰多者用二陳湯,先服後吐,痰氣閉塞者,二陳加木通、香附探吐。
  • 2.《古今醫統大全》:「_八正散_,治實熱小便不通。(以上方並見淋證門。)
  • 3.《景岳全書》:「治實火諸法:凡微熱之氣,惟涼以和之,宜徙薪飲、四陰煎、二陰煎,或加減一陰煎、黃芩芍藥湯、黃芩清肺飲之類,酌宜用之。大熱之氣,必寒以除之,宜抽薪飲、白虎湯、太清飲、黃連解毒湯、玉泉散、三補丸之類主之。火甚而兼脹滿閉結實熱者,宜涼膈散、八正散、三黃丸、大金花丸之類主之。
  • 4.《景岳全書》:「徐東皋曰:淋證初作者,主於實熱,當利之,八正散之屬是也。既利之而不愈,久久而氣下陷者,虛也,宜升其氣,氣升而水自下。升而不愈,必用吐法,吐之而氣自升也。痰多者,用二陳湯,先服後吐。痰氣閉塞者,用二陳湯加木通、香附探吐。
  • 5.《古今醫鑑》:「氣虛以參、朮、升麻等,先服後吐,或就參耆藥中調理探吐之;血虛四物湯,先服後吐,或芎歸湯探吐;痰多二陳湯,先服後吐;痰氣閉塞,二陳加木通、香附探吐;實熱者,當利之,或八正散,大便動而小便自通。
▼ 展開更多

六君子湯

  • 1.《痙病與腦膜炎全書》:「[詮義]此即六君子湯加烏頭、全蠍,用治痙病,而內無實熱者宜之。

六味地黃丸

  • 1.《保嬰金鏡錄》:「○魚骨形,主驚痰發熱,先用抱龍丸,如未應,屬肝火實熱,少用抑青丸,隨用六味地黃丸。或發熱少食,或痰盛發搐,乃肝木克脾土也,用六君子加柴胡,調補脾土而制肝木。○水字形,主驚風食積,胸膈煩躁,煩悶少食,或夜啼痰盛,口噤搐搦。此脾胃虛弱,飲食積滯,肝木克脾土也。

補中益氣湯

  • 1.《口齒類要》:「口瘡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各經傳變所致,當分別而治之。如發熱作渴飲冷,實熱也,輕則用補中益氣湯,重則用六君子湯。飲食少思,大便不實,中氣虛也,用人參理中湯。手足逆冷,肚腹作痛,中氣虛寒也,用附子理中湯。晡熱內熱,不時而熱,血虛也,用八物如丹皮、五味、麥門。

風引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方中用黃耆以補大氣,白朮以健脾胃,當歸、乳香、沒藥以流通血脈,靈仙以祛風消痰,恐其性偏走泄,而以人參之氣血兼補者佐之,乾薑以開氣血之痹,知母以解乾薑、人參之熱,則藥性和平,可久服而無弊。其陽明有實熱者,加石膏以清陽明之熱,仿《金匱》風引湯之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