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二 (3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2)

1. 蓄血

方書皆以唇乾口燥,漱水在口不得下咽以定上焦蓄血;小腹硬滿,小水自利,以定下焦蓄血。至身黃,如狂,發狂喜忘,乃是蓄血症中之症。故傷寒敘蓄血症與狂亂症中,互相發明。看傷寒以手按其心下及兩脅,漸至大小腹,但有硬處,當詢其小便利否。若小便不利者,或是氣結溺澀,非蓄血症。

若小便自利,兼有身黃目黃,如狂喜忘,漱水不得下咽等症,即是蓄血,急以桃仁承氣湯、抵當湯下之。若小腹繞臍硬痛,口渴消水,大便不通,時有失氣,此非蓄血,乃是燥屎硬滿。按蓄血治法,有上中下三條。傷寒失汗,淤其血於上焦,用犀角地黃湯;如狂喜忘,心下滿,淤其血於中焦,桃仁承氣湯;小腹硬痛,小便自利,淤其血於下焦,抵當湯主之。然桃仁承氣湯,雖治中焦,並治下焦。

抵當湯雖主下焦,兼治中焦。按仲景原文,其用抵當湯五條,用桃仁承氣者一,言有淤血當下者三,至犀角地黃湯,乃後人補入者。余謂衄血、吐血,未曾淤蓄內結者可用。若蓄聚淤結,犀角地黃凝滯,當用桃仁承氣抵當湯,散結逐淤為當矣。若蓄結既行,再以犀角地黃湯、當歸紅花湯調血養血,亦為至當。

陶氏云:上焦衄血,可用犀角地黃湯。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此因同散陽明血熱之藥耳。家秘治中焦血熱血結,恐犀角凝滯,易以升麻清胃湯,加桃仁、紅花。此又難用犀角,以升麻代之也。

太陽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此條不以小便利不利以定血,惟以其如狂,斷其蓄血下焦,當攻其血。然表邪未解,當先解外邪。表解,小腹脹急,乃可攻之。

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滿。小便自利,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經淤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

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當散表。今脈微而沉,且不結胸,而發狂者,必血結下焦。而小腹硬滿,小便自利,攻下其血乃愈。抵當湯主之。所以宜用此湯者,以淤熱在太陽下焦之裡故也。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症諦,抵當湯主之。

太陽身黃,脈沉結,小腹硬,有兩條。若小腹硬而不狂,小便不利,此熱結膀胱之水,當用五苓散;若小腹硬,小便自利如狂者,此熱結下焦之血,故用抵當湯。二條並詳發黃。

傷寒有熱,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用余藥。宜抵當丸。

此條重申小腹滿,小便利者,的是有血。較上章多有熱二字,則易抵當為丸,以示留戀濃重去熱方盡。

白話文:

蓄血

醫書中通常以「嘴唇乾燥、口舌乾渴,口中含水卻無法下嚥」來判斷上焦蓄血;「小腹堅硬脹滿,小便通暢」則用來判定下焦蓄血。至於身體發黃、神志狂亂、發狂或容易遺忘等症狀,都是蓄血病症中的表現。因此,《傷寒論》中描述蓄血症與狂亂症時,常互相印證。

診斷傷寒時,用手按壓患者的心窩及兩脅,逐漸檢查至腹部,若發現任何堅硬處,應詢問其小便是否通暢。若小便不通,可能是氣滯或排尿困難,並非蓄血症。

若小便通暢,同時伴有皮膚發黃、眼睛發黃、神志狂亂、容易遺忘、口中含水卻無法下嚥等症狀,便為蓄血之證,應緊急使用「桃仁承氣湯」或「抵當湯」治療。若小腹圍繞肚臍硬痛、口渴多飲、大便不通、偶爾放屁,這並非蓄血,而是燥屎硬結導致的便秘。

蓄血的治療方法分為上、中、下三焦:

  1. 上焦蓄血:因傷寒未發汗,導致血瘀上焦,使用「犀角地黃湯」。
  2. 中焦蓄血:如狂亂、健忘、心窩脹滿,血瘀中焦,用「桃仁承氣湯」。
  3. 下焦蓄血:小腹硬痛、小便通暢,血瘀下焦,以「抵當湯」為主。

「桃仁承氣湯」雖主要治療中焦,但也適用於下焦;「抵當湯」雖針對下焦,也能兼治中焦。

根據張仲景原文,使用「抵當湯」的條例有五條,使用「桃仁承氣湯」的有一條,提及瘀血應攻下的有三條。「犀角地黃湯」是後人增補的,適用於鼻血、吐血尚未瘀結的情況;若瘀血已凝滯,應以「桃仁承氣湯」、「抵當湯」散結逐瘀。待瘀血排出後,再以「犀角地黃湯」、「當歸紅花湯」調血養血。

陶氏認為,上焦鼻血可用「犀角地黃湯」,若無犀角,可用升麻代替,因兩者皆能散陽明血熱。《家秘》治療中焦血熱瘀結時,恐犀角過於凝滯,改用「升麻清胃湯」加桃仁、紅花。此為犀角難得時的替代方案。

其他相關條文:

  1. 太陽病未解,熱結膀胱,患者狂亂,若血自下則病癒。若外邪未解,應先解表,待表證解除後,小腹急結者方可攻瘀,宜用「桃核承氣湯」。
  2.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沈,但無結胸,患者卻狂亂,必是血結下焦,小腹硬滿、小便通暢,攻下瘀血方能治癒,「抵當湯」為主。
  3. 太陽病身黃,脈沈結,小腹硬,若小便不利,為水熱結膀胱,用「五苓散」;若小便通暢、狂亂,則為血熱結下焦,用「抵當湯」。
  4. 傷寒發熱,小腹脹滿,本應小便不利,若反通暢,則為蓄血,當攻下,不可用其他藥,宜「抵當丸」。此條強調小腹脹滿、小便通利確為蓄血,較前文更加強調熱邪纏留,故用丸劑緩攻,以徹底清除熱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