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二 (32)
卷二 (32)
1. 蓄血
方書皆以唇乾口燥,漱水在口不得下咽以定上焦蓄血;小腹硬滿,小水自利,以定下焦蓄血。至身黃,如狂,發狂喜忘,乃是蓄血症中之症。故傷寒敘蓄血症與狂亂症中,互相發明。看傷寒以手按其心下及兩脅,漸至大小腹,但有硬處,當詢其小便利否。若小便不利者,或是氣結溺澀,非蓄血症。
若小便自利,兼有身黃目黃,如狂喜忘,漱水不得下咽等症,即是蓄血,急以桃仁承氣湯、抵當湯下之。若小腹繞臍硬痛,口渴消水,大便不通,時有失氣,此非蓄血,乃是燥屎硬滿。按蓄血治法,有上中下三條。傷寒失汗,淤其血於上焦,用犀角地黃湯;如狂喜忘,心下滿,淤其血於中焦,桃仁承氣湯;小腹硬痛,小便自利,淤其血於下焦,抵當湯主之。然桃仁承氣湯,雖治中焦,並治下焦。
抵當湯雖主下焦,兼治中焦。按仲景原文,其用抵當湯五條,用桃仁承氣者一,言有淤血當下者三,至犀角地黃湯,乃後人補入者。余謂衄血、吐血,未曾淤蓄內結者可用。若蓄聚淤結,犀角地黃凝滯,當用桃仁承氣抵當湯,散結逐淤為當矣。若蓄結既行,再以犀角地黃湯、當歸紅花湯調血養血,亦為至當。
陶氏云:上焦衄血,可用犀角地黃湯。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此因同散陽明血熱之藥耳。家秘治中焦血熱血結,恐犀角凝滯,易以升麻清胃湯,加桃仁、紅花。此又難用犀角,以升麻代之也。
太陽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此條不以小便利不利以定血,惟以其如狂,斷其蓄血下焦,當攻其血。然表邪未解,當先解外邪。表解,小腹脹急,乃可攻之。
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滿。小便自利,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經淤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
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當散表。今脈微而沉,且不結胸,而發狂者,必血結下焦。而小腹硬滿,小便自利,攻下其血乃愈。抵當湯主之。所以宜用此湯者,以淤熱在太陽下焦之裡故也。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症諦,抵當湯主之。
太陽身黃,脈沉結,小腹硬,有兩條。若小腹硬而不狂,小便不利,此熱結膀胱之水,當用五苓散;若小腹硬,小便自利如狂者,此熱結下焦之血,故用抵當湯。二條並詳發黃。
傷寒有熱,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用余藥。宜抵當丸。
此條重申小腹滿,小便利者,的是有血。較上章多有熱二字,則易抵當為丸,以示留戀濃重去熱方盡。
白話文:
古籍中關於蓄血的論述,判斷上焦蓄血的指標是口乾唇燥,漱口水無法吞嚥;判斷下焦蓄血的指標是小腹硬滿,小便通暢。若患者出現黃疸、行為狂躁、喜怒無常,則屬於蓄血的嚴重症狀。傷寒學說中,蓄血與狂亂症狀互相闡明。診斷時,醫生會用手按壓患者的心窩、兩脅及腹部,檢查是否有硬塊,並詢問小便是否通暢。若小便不通,可能是氣機阻滯導致排尿困難,而非蓄血。
若小便通暢,同時伴隨黃疸、狂躁、喜怒無常及漱口水無法吞嚥等症狀,則確診為蓄血,需緊急使用桃仁承氣湯或抵當湯治療。若患者小腹繞臍硬痛、口渴、大便秘結、偶爾氣短,則並非蓄血,而是燥屎引起的腹部硬滿。
蓄血的治療方法分上中下三焦:傷寒後出汗不足,瘀血停滯在上焦,則使用犀角地黃湯;如出現狂躁、心窩滿悶,瘀血停滯在中焦,則使用桃仁承氣湯;若小腹硬痛,小便通暢,瘀血停滯在下焦,則使用抵當湯。桃仁承氣湯既可治療中焦,也可治療下焦;抵當湯則主要治療下焦,也可兼治中焦。仲景原著中,使用抵當湯的記載較多,而使用桃仁承氣湯的記載較少,多數是針對瘀血停滯在下焦的情況。犀角地黃湯是後人補充的方劑,適用於鼻出血、吐血等未瘀積於體內的出血症狀。若瘀血已積聚,則應使用桃仁承氣湯或抵當湯來散結逐瘀。瘀血排出後,再用犀角地黃湯或當歸紅花湯來調理氣血。
陶氏認為,上焦出血可用犀角地黃湯,若無犀角,可用升麻代替,因為兩者都能散去陽明經的熱邪。家傳秘方治療中焦血熱血瘀,因擔心犀角會導致藥效滯留,所以用升麻清胃湯加桃仁、紅花代替。這也是因為犀角難以使用,而以升麻代替。
太陽經病症六七日不癒,熱邪阻塞膀胱,患者出現狂躁,並伴隨下血,則病情會好轉。若外症未解,則不宜攻治,應先治療外症。外症痊癒後,若小腹脹痛,即可攻治,宜用桃核承氣湯。
此處不以小便通暢與否來判斷是否有血,而是以患者狂躁的症狀來判斷下焦蓄血,直接攻治瘀血。但若表邪未解,需先治療表邪,表邪痊癒,小腹脹痛後再攻治。
太陽經病症六七日不癒,表症仍在,脈象微弱而沉,但無胸悶,患者出現狂躁,是因為熱邪在下焦,導致小腹硬滿,小便通暢,下血後痊癒。這是因為太陽經淤熱積聚於裡面的緣故,宜用抵當湯治療。
太陽經病症六七日不癒,表症仍在,應先散表。但脈象微弱而沉,且無胸悶,卻出現狂躁,則必是血瘀在下焦,小腹硬滿,小便通暢,攻下瘀血後即可痊癒。宜用抵當湯治療,因為淤熱積聚在太陽經下焦裡面的緣故。
太陽經病症,出現黃疸,脈象沉而有力,小腹硬痛,小便不通,則屬於無血症。若小便通暢,患者狂躁,則屬於血瘀症,宜用抵當湯治療。
太陽經病症,出現黃疸,脈象沉而有力,小腹硬痛,分為兩種情況:若小腹硬痛但不狂躁,小便不通,則為熱邪阻塞膀胱,應使用五苓散;若小腹硬痛,小便通暢,並伴隨狂躁,則為熱邪阻塞下焦的瘀血,故使用抵當湯。這兩種情況都詳述了黃疸的症狀。
傷寒病有發熱,小腹脹滿,按理應小便不通,但反而通暢,則是因為有瘀血,應攻下瘀血,不宜使用其他藥物,宜用抵當丸。
此處再次強調小腹脹滿,小便通暢,則是瘀血的表現。與前文相比,多了「發熱」二字,所以改用抵當丸,表明藥性更強,更能去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