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152)
別論 (152)
1. 大黃甘草湯之注釋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白話文:
飲食後立刻嘔吐,主治方為「大黃甘草湯」。(《金匱要略》)
食後即嘔吐者,以本方為主治也。由下說,可得詳解(尚可參照太陽病篇甘草醫治效用條)。
白話文:
食物一入口就嘔吐的患者,以此方為主要治療方法。從下文的說明中,可以得到詳細的解釋(還可以參閱太陽病篇中甘草醫治效用的條目)。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所謂:『欲求南風,先開北牖也。』導胃中壅閉於大便而止上逆之嘔吐也。妊娠惡阻,不大便者,亦有效。同理,丹溪治小便不通,用吐法開提肺氣,使上竅通,而下竅亦通。雖與此方異法,而理卻同,其他一切之嘔吐,屬於胃腸熱者,皆可用之。
白話文: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中記載:「想要獲得南風,必須先打開北窗。」這是說要引導胃中鬱積之氣向下通行於大腸,以止住上逆的嘔吐。對於妊娠惡阻,大便不通的患者,此方也有效。同理,丹溪治療小便不通,使用催吐的方法打開提肺氣,使上竅通暢,而下竅也通暢。雖然與此方的方法不同,但其原理卻是相同的。其他一切屬於胃腸熱引起的嘔吐,都可以使用此方。
欲辨胃熱,即大便秘結,或食已即吐,或手足心熱,或目黃赤,或上氣頭痛,則可知為胃熱矣。若以上衝證為目的而用之即無大誤,雖虛證而大便久燥結者,亦可用此方,是權道也,不必膠柱。贊州御池平作以此方為丸而多用之,即今之大甘丸也。中川修亭以調胃承氣湯為丸,能治吐水病,皆同此意也。
白話文:
前方中加入鷓鴣菜(別名海人草)8克。煎藥的配方和用法與前面相同。
【主治】驅逐蛔蟲及胃腸之宿毒(立方者不明)。
《聖濟總錄》曰:「大黃甘草湯,治水黃狀,面目俱青,狂言妄語,聲不出者。」
白話文:
**主治:**驅除蛔蟲和胃腸系統的宿毒(出處不詳)。
《聖濟總錄》中記載:「『大黃甘草湯』可用於治療水腫泛黃、臉色發青,胡言亂語,聲音發不出等症狀。」
《古今醫鑒》曰:「老軍散(求真按:『即以大黃甘草湯為散也』),治發背癰疽,疔毒惡瘡,一切無名腫毒,焮熱初起,未潰者。」
白話文:
《古今醫鑒》中提到:「老軍散(求真注:『就是用大黃甘草湯做成的散劑』),用於治療發背癰疽、疔毒惡瘡、一切皆無名的腫毒,剛開始灼熱疼痛,尚未潰爛的。」
《張氏醫通》曰:『大黃甘草湯,治痘為痰悶,不能發出者。』
東洞翁大黃甘草湯定義曰:「治大便秘閉而急迫者。」
《方機》大黃甘草湯主治曰:「大便不通急迫者。食已即吐,大便不通者。」
白話文:
《張氏醫通》
大黃甘草湯,用於治療痰液堆積導致的痘疹悶住,無法發出的情況。
東洞翁大黃甘草湯定義
治療大便便祕而急迫的難症。
《方機》大黃甘草湯主治
治療大便不通、急迫的難症。吃飯後馬上嘔吐,大便不通。
《芳翁醫談》曰:「若食則不得不吐,故自探吐得稍安,或時腹痛,或時下利者,全屬反胃,宜大黃甘草丸(求真按:『即大黃甘草湯之丸方』)。」
《古方丸散方》曰:「鷓鴣菜湯,治有蟲而見吐下諸證者。」
白話文:
《芳翁醫談》中說:「假如吃東西一定吐出來,因此自己探探吐吐會舒服一點,有時肚子痛,有時腹瀉,這些都是反胃造成的,適合用大黃甘草丸(求真按:『就是大黃甘草湯的丸劑』)。」。
《古方丸散方》記載:「鷓鴣菜湯,用於治療因寄生蟲引起的嘔吐、腹瀉等症狀。」
《類聚方廣義》大黃甘草湯條曰:「治胃反,嗝噎,心胸痛,大便難者。倍加鷓鴣菜,名鷓鴣菜湯,治蚘蟲心腹痛,噁心唾沫者。小兒蛔證及胎毒腹痛,夜啼,頭瘡,疳眼。」
鷓鴣菜之醫治效用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中記載,大黃甘草湯可以治療胃氣亂返、消化不良、打嗝、噎氣、心痛、胸痛和排便困難。如果將鷓鴣菜的劑量加倍,就可以變成鷓鴣菜湯,可以治療蛔蟲引起的腹痛、噁心和吐出泡沫的症狀。對於小兒蛔蟲症、胎毒引起的腹痛、夜啼、頭瘡和眼部腫瘤也有療效。
本藥有驅蛔作用,為世人皆知之事實,不敢再贅。但此外如下說,有治腹痛,排除黏液之作用,不可忘之。
白話文:
這味藥有驅趕蛔蟲的效果,這是世人皆知的事實,我不再重複。但是除了這個作用之外,它還有治療腹痛、排除黏液的效果,這一點不可忘記。
《方伎雜志》曰:「鷓鴣菜,謂出自薩州,亦有出自紀州者。此物歷代本草不載,閩書《南山漳州府志》始載下蛔妙。又雖無蛔,亦治腹痛不久,善祛腸垢。」
白話文:
《方伎雜志》中記載:「鷓鴣菜,據說產自薩州,也有產自紀州的。這種植物歷代本草都沒有記載,只有閩書《南山漳州府志》中開始記載了它的祛蛔蟲的神奇功效。即使沒有蛔蟲,也能在不久後治癒腹痛,善於清除腸道污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