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138)

回本書目錄

別論 (138)

1. 柴胡桂枝乾薑湯(柴胡薑桂湯)之注釋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中,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多,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傷寒論》)

【註】

據「已發汗而復下之」以觀,則此汗下為誤治明矣。故此誤治,為因本來體質薄弱,致成胸脅滿微結以下之變證。若體質不虛弱,假令雖經誤治,不致有此變證,當現小柴胡湯證也。而胸脅滿微結,為胸脅苦滿之輕微者,不外於左右腹直肌上端,與前胸壁裡面間,存有微小硬結物之謂,若不精細診之,則不易發覺。又小便不利,與小柴胡湯證異,而為心臟之衰弱。

渴而不嘔者,由胃內有虛熱,非水毒上攻於口腔也(方中有瓜蔞根,無半夏、生薑也)。但頭汗出多者,水毒於頭部而使脫汗也(方中含桂枝甘草湯,所以能沉降上衝。含牡蠣,所以能收澀脫汗也)。

又往來寒熱為少陽病之佐證,是柴胡之主治處。心煩者,為病毒侵入頭腦,主以牡蠣為治者也。

柴胡薑桂湯,治瘧寒多有微熱,或但寒不熱。(《金匱要略》)

【註】

當瘧疾之往來寒熱時,發強劇惡寒而續發微弱的發熱,或但惡寒而不發熱者,以本方為主治之意也。而寒多有微熱者,為發方中之熱藥乾薑證強,而現冷藥之柴胡、黃芩、瓜蔞根證弱也。而但寒不熱者,由於乾薑證強度,而柴胡等證全被壓伏也。因是本方治惡寒作用頗有力,但治發熱作用則至微弱也。

總之有高熱病者,宜禁忌之。雖然,若以此熱狀為目的而處方時,恐有片言斷獄之失,故用之者,不可不參照前條也。

柴胡桂薑湯方

柴胡9.5克,桂枝、乾薑、黃芩、牡蠣各3.5克,瓜蔞根5克,甘草2.5克。

煎法用法同前。

白話文:

柴胡桂枝乾薑湯(柴胡薑桂湯)之註釋

這個方子的狀況是,病人在生病五六天的時候,已經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過,又用了瀉下的方式治療,導致身體虛弱。結果出現胸脅脹滿,但不是很嚴重,小便不順暢,口渴但不噁心,只有頭部大量出汗,並且忽冷忽熱,感到心煩。這表示病情還沒有好轉,需要使用柴胡桂枝乾薑湯來治療。

會出現這些狀況,是因為先前發汗和瀉下的治療是錯誤的,尤其病人的體質本來就比較虛弱,才會導致胸脅脹滿等這些問題。如果體質好一點,就算用錯方法,也不會出現這些症狀,反而應該會出現小柴胡湯的證候。胸脅脹滿只是輕微的,感覺在肚子兩側肌肉上方,與前胸壁裡面之間,有一些小小的硬塊,如果不是仔細檢查,很難發現。小便不順利,這點和小柴胡湯不同,是心臟比較衰弱的表現。

口渴但不噁心,是因為胃裡面有虛熱,不是因為身體裡面的水毒跑到嘴巴裡造成的(因為方子裡面有瓜蔞根,沒有半夏和生薑)。只有頭部大量出汗,是因為水毒跑到頭部,導致汗水過多(方子裡面有桂枝甘草湯,可以讓水毒往下沉降;有牡蠣,可以收斂汗液)。

忽冷忽熱是少陽病的佐證,是柴胡這個藥主要治療的狀況。感到心煩,是因為病毒侵入到頭腦,需要用牡蠣來治療。

柴胡薑桂湯,治療瘧疾時出現寒冷感明顯,伴隨輕微發熱,或者只有寒冷感而沒有發熱的情況。

這個方子的用意是,治療瘧疾發作時,寒冷的感覺很強烈,之後才出現微弱的發熱,或者只有寒冷的感覺而沒有發熱。寒冷感明顯,伴隨輕微發熱,是因為方子裡面的熱藥乾薑的作用比較強,而冷藥柴胡、黃芩、瓜蔞根的作用比較弱。只有寒冷感而沒有發熱,是因為乾薑的作用太強,把柴胡等藥的作用完全壓制住了。因此這個方子治療寒冷感的效果很強,但治療發熱的效果就非常微弱。

總而言之,如果病人有高熱,就不適合使用這個方子。但是,如果想要用這個方子來退熱,可能會誤判病情,所以使用這個方子時,務必參考前面的說明。

柴胡桂薑湯方

柴胡9.5克,桂枝、乾薑、黃芩、牡蠣各3.5克,瓜蔞根5克,甘草2.5克。

煎煮和服用方法和之前的一樣。

2. 柴胡桂枝乾薑湯之腹證

東洞翁以本方治小柴胡湯證而不嘔不痞(求真按:「『痞』下略一『硬』字」),上衝而渴,胸腹有動者為定義。如本方比小柴胡湯證,則因本方不含生薑、半夏,故無噁心、嘔吐;無人參,故心下不痞硬;有桂枝、甘草,故有上衝急迫之證;以有瓜蔞根,亦有渴證;有牡蠣,故胸腹動,即心臟及腹部之大動脈搏動較著也。此二方證之不同處,余當參照以前之所述。

《建殊錄》曰:「某生嘗讀書苦學,有所發憤,遂倚幾廢寢者七晝夜,已而獨語妄笑,指摘前儒罵不絕口。久之,人覺其發狂。先生診之,胸肋煩脹,臍上有動氣,上氣不降,作柴胡薑桂湯使飲之,時以紫圓攻之,數日復常。」

有賈人,每歲病發時,頭面必熱,頭上生瘡,癢極而搔之則腐爛,至凋落之候,則不藥而自已者數年矣。來求診治,先生診之,心下微動,胸脅支滿,上氣殊甚,用柴胡薑桂湯及芎黃散。一月許,諸證痊愈,後不復發。

《古方便覽》曰:「一婦人,平生月經不調,氣上衝,兩脅急縮,腰痛不可忍。其經將行時,臍腹㽲痛,下如豆汁,或如米泔水,一日或半日即止。如是者已十二三年。余診之,胸脅苦滿,臍上動悸甚,乃作此方及硝石大圓雜進之,時時下泄赤黑之膿血。服數月,前證得以痊愈。」

求真按:「此證恐可用本方與桂枝茯苓丸之合方,或兼用下瘀血湯,或起廢丸。」

《成績錄》曰:「遠州一農夫三十餘歲,自去年起,鬱冒時發,時少吐血,盜汗出,往來寒熱,微渴,臍旁動甚。就先生請治,與柴胡薑桂湯而愈。」

一女子素有癇證,一時患疫,諸醫療之,無效。迎先生乞診治,其腹有動,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大便燥結,時時上衝,昏不識人,日夜二三發,乃與柴胡薑桂湯及紫圓攻之,不一月,諸證悉除。

一男子恒易驚恐,胸腹動悸攣急,惡寒,手足微冷,雖夏月亦須覆衣,若驚後,必下痢,得大黃劑則利甚,十餘年不瘥。就先生,請診治,與柴胡薑桂湯而愈。

一男子,平居鬱鬱不樂,喜端坐密室,不欲見人,動輒直視,胸腹有動氣,六年許不愈。先生診之,與柴胡薑桂湯而愈。

一患者請醫,醫診之,以為外邪,與藥而愈,自亦以為邪已解矣,乃梳髮浴身,而疾復發,煩渴引飲,胸腹有動,明日即愈,愈而復發,每一發約隔六七日。如是數次,醫不為虛,即為邪熱,雖藥之亦不愈。遂請先生,先生曰:「此醫誤矣,瘧耳斯疾。」使服柴胡薑桂湯,不過數帖,疾去如失。

一人居恒口吃,謁先生曰:「僕患口吃已久,自知非普通醫藥可效,特來求先生,幸勿以為罪也。」先生問曰:「其吃日日相同否?」士曰:「否,時有劇易,若心氣不了了時,則必甚。」先生曰:「可。」乃診之,心胸之下無力,胸腹動甚,因與柴胡薑桂湯。告之曰:「服之勿惰。」士受劑,去後,貽書謝曰:「積年之病,全得復原矣。」

白話文:

柴胡桂枝乾薑湯治療腹部症狀的案例

東垣先生用此方治療小柴胡湯證但無嘔吐、痞硬(註:「痞硬」原記載為「痞」下略去「硬」字),卻有上衝(氣往上衝)而渴,胸腹有動感的症狀。此方與小柴胡湯的差異在於,本方不含生薑、半夏,故無噁心、嘔吐;無人參,故心下不痞硬;含有桂枝、甘草,所以出現上衝急迫的症狀;因含有瓜蔞根,故有口渴;因含有牡蠣,所以胸腹有動感,即心臟及腹部大動脈搏動明顯。此二方證候的差異,可參考之前的說明。

《建殊錄》記載:某生因苦讀用功過度,連續七天七夜不眠不休,之後開始胡言亂語,狂笑不止,甚至辱罵前代儒學大師。時間久了,人們發現他已經發狂。先生診斷後發現他胸肋煩脹,肚臍上方有氣體動盪,上氣不降,於是給他服用柴胡薑桂湯,並佐以紫圓散(一種中藥方劑),數日後病情痊癒。

一位商人,每年發病時,頭面必熱,頭上會長瘡,奇癢無比,抓撓後則腐爛,直到瘡疤脫落,就會不藥而癒,如此多年。他來求診,先生診斷發現他心下微動,胸脅部脹滿,上氣非常嚴重,於是使用柴胡薑桂湯和芎黃散。一個多月後,所有症狀痊癒,之後再未復發。

《古方便覽》記載:一位婦人,長期月經不調,氣往上衝,兩脅緊縮,腰痛難忍。月經將要來潮時,臍腹脹痛,排出物如豆汁或米泔水,持續半天或一天即止。這種情況已持續十二三年。我診斷後發現她胸脅脹滿,肚臍上方心悸嚴重,於是使用此方並配合硝石大圓散(一種中藥方劑)服用,時常排出赤黑膿血。服藥數月後,所有症狀痊癒。

註:此證或許可以用本方與桂枝茯苓丸合方,或同時使用下瘀血湯,或起廢丸(均為中藥方劑)。

《成績錄》記載:遠州一位三十多歲的農夫,從去年開始,鬱悶時發病,偶爾吐血,盜汗,寒熱往來,微渴,肚臍旁邊動感明顯。他向先生求治,服用柴胡薑桂湯後痊癒。

一位女子原本就有癇證(癲癇),一時患上瘟疫,各種治療方法都無效。她請先生診治,發現她腹部有動感,但頭部出汗,寒熱往來,大便秘結,時常氣往上衝,神志不清,每天發作兩三次。於是給她服用柴胡薑桂湯和紫圓散,不到一個月,所有症狀全部消除。

一位男子經常容易驚恐,胸腹心悸攣急,惡寒,手腳微涼,即使夏天也需要蓋被子,驚嚇後必腹瀉,服用大黃藥物則瀉下厲害,十多年未癒。他向先生求治,服用柴胡薑桂湯後痊癒。

一位男子長期鬱鬱寡歡,喜歡獨自坐在密室裡,不願見人,動不動就直視他人,胸腹有氣體動盪,六年未癒。先生診斷後,給他服用柴胡薑桂湯後痊癒。

一位患者求醫,醫生診斷為外邪,給他服藥後痊癒,患者也認為邪氣已解,於是梳洗打扮,結果疾病復發,煩渴引飲,胸腹有動感,第二天就好了,但又復發,每次發作相隔約六七天。如此數次,醫生認為不是虛症,而是邪熱,即使用藥也無效。於是患者求見先生,先生說:「這位醫生診斷錯誤,這是瘧疾。」於是讓他服用柴胡薑桂湯,服藥不過幾劑,疾病就消失了。

一人長期口吃,拜訪先生說:「我口吃已久,知道一般的藥物無效,特來求先生診治,希望先生不要見怪。」先生問:「每天口吃程度都一樣嗎?」那人說:「不一樣,有時嚴重有時輕微,當心氣不暢時,就會特別嚴重。」先生說:「明白了。」於是診斷後發現他心胸無力,胸腹動感明顯,於是給他服用柴胡薑桂湯。並囑咐他:「服藥要堅持。」那人領藥後離去,後來寫信致謝說:「多年的疾病,完全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