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247)

回本書目錄

別論 (247)

1. 生薑瀉心湯之注釋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傷寒論》)

【註】

若由此文表面觀之,傷寒因發汗劑之應用而汗出。愈後,突發胃中不和之病證也。其實此證本來存在,為傷寒一時之隱蔽,故於其愈也即現出。胃中不和者,胃內不如平時之調和也。乾噫食臭者,《傷寒雜病辨證》云:「噫者,噯也。噯為噫之俗字。」…按噫,《說文》云:「飽食臭也。

…」《金匱》云:「中焦氣未和,則不能消穀,故使噫也。」《平脈法》云:「噫而吞酸,食不卒下。」又云:「上焦不歸,噫而吞酸。」皆同義也。蓋有宿停而含酸,謂之噫。酸水不出,曰乾噫。噫,即噯而食臭也,故曰乾噫食臭。曰噫氣者,皆無物出之謂也,即消化不良,兼吞酸嘈雜也。

脅下有水氣者,胃內有停水也。以是可知本方所以用於胃之弛緩擴張及多酸證矣。又由謂雷鳴下利者,復可知能應用於急性胃腸炎。

白話文:

傷寒病透過發汗治療後,雖然出了汗,病好像好了,但卻出現胃部不適,感覺心窩下堵塞、脹硬,而且會打嗝、吐出食物的腐臭味,肋骨下方感覺有水積聚,肚子裡還會發出雷鳴聲,並伴隨腹瀉,這種情況就用生薑瀉心湯來治療。

【註釋】

如果只看字面意思,會以為傷寒是因為用了發汗藥才出汗,病好之後,才突然發生胃部不適的。但實際上,這個病症本來就存在,只是被傷寒病暫時掩蓋住了,所以當傷寒病好的時候,這個病症就顯現出來了。「胃中不和」是指胃的狀況不如平時的協調。「乾噫食臭」的意思是,根據《傷寒雜病辨證》的說法,「噫」就是「噯」,「噯」是「噫」的俗字。而「噫」在《說文》中解釋為「吃飽後口中散發臭味」。《金匱要略》也說過「中焦之氣不調和,就不能消化食物,所以會導致打嗝」。《平脈法》則說「打嗝且伴隨吞酸,食物難以下嚥」。「上焦氣機不順,也會打嗝且吞酸」,這些說法意思都相同。大體來說,就是因為體內有積存的食物產生酸味,才會有打嗝的現象。酸水出不來,就稱為「乾噫」。「噫」就是打嗝且口中有食物腐臭味,所以說「乾噫食臭」。凡是說「噫氣」的,都是指沒有東西吐出來的情況,也就是消化不良,同時伴隨吞酸和嘈雜的感覺。

「脅下有水氣」是指胃裡有停滯的水液。由此可知,這個方子可以用於治療胃的鬆弛擴張以及胃酸過多的情況。此外,從「雷鳴下利」可以知道,這個方子也能用於治療急性腸胃炎。

2. 生薑瀉心湯方

半夏11克,甘草、人參、黃芩、大棗各5.5克,黃連、乾薑各1.8克,生薑7克。

煎法用法同前,但本方之加味方,同半夏瀉心湯。

《施氏續易簡方》曰:「生薑瀉心湯,治大病新瘥,脾胃尚弱,穀氣未復,強食過多,停積不化,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腹中雷鳴,下利,發熱者,名曰食復。最宜服之。」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生薑瀉心湯,治半夏瀉心湯證,而乾噫食臭、下利者。」

《醫事惑問》曰:「余前曾治療一男子病泄瀉,世醫謂難治,招余診之。心下痞硬,水瀉嘔逆而將絕。余曰:『此方療治,世人將大恐也。因今醫皆用柔藥,若用此方中病時,將大發瞑眩,恐其瞑眩者,病不治也。』病家領會而乞藥,乃用生薑瀉心湯三帖。其日七時許,病人大吐瀉而氣絕。

因是家人騷動,集醫診之,皆云已死而歸。急招余又診之,色脈呼吸皆絕。病家謂死,實似死矣,但其形狀有可疑,且由死僅二時耳,可靜觀其死乎,抑不死乎。以前方入口而可通,因是而回。至夜九時許,病人如夢醒而開目,問何故眷屬咸集。皆驚云:『今日由七時許至今,呼吸色脈皆絕,雖集醫者,皆云不治而去,故咸聚集也。

』病人亦以為不可思議,云自晝間大瀉後,無病苦而覺睡耳,現已無病,皆可歸矣。眷屬招日間所診之醫診察之,亦云脈已如常。後云甚饑,以茶漬食三碗,大悅而寢。翌日更健,如忘多年之病。此人自幼年以白粥當食物而養育,四十餘年,不食他物。若食之,則積於中而不能食。

然此病治愈後,皆可照常飲食,至七十歲而終。」

求真按:「服本方後,往往因瞑眩有發瀉下者,不可驚也。」

《成績錄》曰:「一男子年三十餘,心下痞塞,左脅下有凝結,腹中雷鳴,過食必下利,如是已六年。先生用生薑瀉心湯而愈。」

《二神傳》曰:「生薑瀉心湯,治卒癇乾嘔。」

《荻野家口訣》曰:「鼓脹,自心下處處脹者,實也,生薑瀉心湯、大半夏湯;…血脹者,小腹脹也,先用生薑瀉心湯,則塊徐徐減矣。若不長用,則無益。因有血塊,則必凝結留水,其塊將漸大也。水解,投血脹方,則奏效易。」

求真按:「余之經驗,自心下處處脹者,大柴胡加厚朴湯。自小腹脹者,大黃牡丹皮湯等證反多。」

留飲,留飲痞硬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嘈雜,有水火相持者,治法,三瀉。生薑瀉心之類,無痞者難用。

求真按:「吞酸嘈雜者,停水兼炎證也。三瀉者,指半、甘、生之三瀉心湯也。」

產後下利者,因娩後屈腸驟伸,有水流也,故遂下利。無他,與生薑瀉心湯,以逐腸中之水。

產後咳嗽,多因水浸肺,治方同前。

求真按:「上二證,不必以本方為主治,由實驗,小柴胡湯、當歸芍藥散之合方證反多。」

白話文:

生薑瀉心湯

組成: 半夏11克,甘草、人參、黃芩、大棗各5.5克,黃連、乾薑各1.8克,生薑7克。

煎煮和服用方法: 與之前的藥方相同,本方是半夏瀉心湯的加味方。

《施氏續易簡方》的說法: 生薑瀉心湯,適合治療大病初癒,脾胃功能還很虛弱,消化能力還沒恢復,因為勉強吃太多食物,導致食物停滯在體內難以消化,引起胸口悶脹,打嗝有食物腐敗的味道,兩側肋下有水液停滯,肚子裡有腸鳴聲,腹瀉,發熱的病症,這種情況叫做「食復」,最適合服用本方。

東洞翁對本方的定義: 生薑瀉心湯,治療的病症與半夏瀉心湯相似,但特別有打嗝有食物腐敗的味道、腹瀉等症狀。

《醫事惑問》的案例: 我曾經治療過一位男性腹瀉患者,其他醫生都認為很難治,請我去看診。當時患者胸口悶脹,腹瀉且伴隨嘔吐,情況非常危急。我說:「這個藥方治療,一般人可能會很害怕。因為現在的醫生都用比較溫和的藥,如果用這個藥方,在藥效發揮時,可能會出現比較劇烈的反應,如果不能理解這種反應,可能會以為病治不好了。」病人家屬了解我的意思後,就請我開藥。我開了生薑瀉心湯三帖。當天下午七點左右,病人開始劇烈的嘔吐和腹瀉,甚至一度氣絕。

家裡人很慌張,找來很多醫生診斷,都說人已經死了,就走了。家屬又趕緊把我找來診斷,發現病人面色、脈搏、呼吸都停止了。家屬認為人已經死了,但我覺得情況有些奇怪,而且死亡時間才兩個小時,應該再觀察看看。我把藥灌進去後,病人恢復了呼吸。到了晚上九點左右,病人像從夢中醒來一樣睜開眼睛,問大家為什麼都聚在一起。大家都驚訝的說:「你從下午七點左右開始,呼吸、面色、脈搏都消失了,醫生們都說沒救了,所以我們才聚在這裡。」

病人也覺得很不可思議,說自己白天腹瀉後,就覺得很睏,現在已經沒什麼不舒服了,大家都可以回去了。家屬又把白天診斷的醫生請來診斷,醫生也說脈象恢復正常了。病人說自己很餓,吃了三碗泡過茶的飯,很開心就去睡了。第二天身體恢復健康,好像忘記自己生過病一樣。這個病人從小就只喝白粥,四十多年來,不吃其他的食物,如果吃了,就會積在體內難以消化。

但這個病治好後,他就可以正常飲食了,一直活到七十歲。

求真按: 服用本方後,常常會因為藥效反應出現腹瀉的情況,不用驚慌。

《成績錄》的案例: 有一位三十多歲的男性,胸口悶脹,左側肋下有硬塊,肚子裡有腸鳴聲,只要吃多一點就會腹瀉,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六年了。醫生用生薑瀉心湯治好了他。

《二神傳》的說法: 生薑瀉心湯,可以治療突然發作的癲癇,伴隨乾嘔。

《荻野家口訣》的說法: 肚子脹氣,如果從胸口到處都脹,是實證,可以用生薑瀉心湯或大半夏湯;如果是血脹,是小腹脹,先用生薑瀉心湯,硬塊會慢慢消減。如果不長期服用,就沒有效果。因為有血塊,一定會有水液凝結,硬塊會越來越大。如果把水液化解,再用治療血脹的藥方,就會比較容易見效。

求真按: 我的經驗是,如果從胸口到處都脹,多半是用大柴胡加厚朴湯。如果從小腹脹,多半是用大黃牡丹皮湯等方。

如果是有水液停留在體內,導致胸口悶脹的人,適合用生薑瀉心湯治療。

如果覺得胸口嘈雜,有水和火互相衝突的情況,要用三瀉法治療。像生薑瀉心湯這種藥方,如果沒有胸口悶脹的症狀,就不太適合用。

求真按: 如果打嗝有酸味或覺得胸口嘈雜,是體內有停滯的水液,同時也有發炎的症狀。「三瀉」指的是用半夏、甘草、生薑這三種藥組成的瀉心湯。

產後腹瀉,是因為生產後腸道突然伸展,體內的水液流出所導致,所以會腹瀉,沒有其他的問題,用生薑瀉心湯可以把腸道裡的水液排出。

產後咳嗽,多半是因為水液侵入肺部,治療方法與前面腹瀉的狀況相同。

求真按: 上述兩種情況,不一定非要用本方治療,根據我的經驗,用小柴胡湯、當歸芍藥散的合方效果更好。

帶下病,是因為體內的脈往下流動而導致,凡是帶下病,都是水液和血凝結造成的。剛開始是水飲衝擊脈絡,再傳到帶脈,向下進入臟腑,與血凝結,就形成了帶下病。 (求真按:這只是一種推測的說法),所以用生薑瀉心湯去除體內的水飲,再配合外用藥治療帶下病。

求真按: 白帶病,雖然像荻野先生說的是水和血凝結,但治療方法不是那麼單純。

《類聚方廣義》對本方的描述: 凡是打嗝、乾嘔,或吞酸嘈雜,或平時飲食覺得噁心、胸悶,肋下有水液上下流動的人,大多是胸口悶脹,或者肚臍上有硬塊。長期服用本方,並艾灸從第五椎到第十一椎以及章門穴,每天數百次,再配合消塊丸、硝石大圓等藥,自然會有效。

《方伎雜志》的說法: 「僻囊」,也叫做吐水病,有吐出腐敗的水或食物的,也有同時吐出的。通常會有胸口嘈雜、胸悶、肋腹部痙攣、硬塊等症狀,也有肩背部疼痛的,也有每天或隔幾天就會發作,吐出苦酸水或沒有味道的水,也有吐之前只是打嗝噁心,而不覺得痛的,大多發生在大便不通暢的人身上。主要治療藥方是生薑瀉心湯,再配合附子粳米湯、芍藥甘草湯或大建中湯等,並用消塊丸或大陷胸丸一錢,每晚或隔一兩晚服用一次,三四個月就可以痊癒。

另外,從第七八椎到十四五椎以及章門穴,用艾灸來消除痞塊,但一定要嚴格控制飲食,不然就沒有效果,例如酒、硬飯、蕎麥麵、餐點、餅、糕點、醋、醃製的魚、油膩的食物、茶湯、滷魚、肉乾等,都要禁止食用,之後才能服藥針灸。而且對於嘔吐的病人,一定要告知他們飲食控制的重要性。吐水後,如果能忍受口渴,應該多喝茯苓澤瀉湯,並控制飲食十天左右,疼痛和嘔吐就會停止。

如果肚子裡有黏著的宿毒,導致痙攣或硬塊,大多是因為喜歡喝酒和美味的食物,以及喜歡吃鹹味的麵食等造成的,所以禁止的食物比較多,但是如果不遵守,治療是沒有效果的。

求真按: 根據我的經驗,這種病有的適合單用本方,有的適合在本方的基礎上加茯苓,有的適合加茯苓和石膏,也有的適合與芍藥甘草湯、大建中湯、桂枝茯苓丸、當歸芍藥散等方劑合用,也有的適合用本方的加味方,或合用方,並配合黃解丸。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法,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